侗族大歌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时间:2022-09-12 03:50:12

侗族大歌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摘 要】侗族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这标志着它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地方歌种而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共同的保护对象,在现代化市场的强烈冲击下,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即使被列入了非遗名录,单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面临生存的危机,本文以广西三江侗族为例,提出对大歌的一点保护性旅游开发策略。

【关键词】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74-02

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位于区北部,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属于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山地谷地气候区。[1]在广西三江,侗歌主要流传于梅林乡、洋溪乡、福禄乡沿河一带的侗寨。

随着强势文化的浸入,少数民族族群普遍存在文化迷失、民族迷失的困惑。当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成为主流价值观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族群和文化进一步产生从自卑到自贱的现象。近年来,侗族文化逐步得到外界的赞誉,尤其是侗族大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侗家人的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感开始回归。在三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到唱侗歌的队伍中来,唱歌传情、唱歌会友。大歌的内容也从各个方面表达了侗族人民的愿望,侗族人用歌曲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并把它作为与外界沟通的符号。可以说侗族大歌在三江侗族社会中具有语言符号、共同族群符号的认同功能。

三江侗族大歌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礼俗大歌、叙事大歌、戏曲大歌、声音大歌等,这些大歌充分反映了各个时期侗族人民的生活形态和精神面貌,如叙事大歌,记述了有关宇宙与人类起源的古代神话和传说,以及祖先们对自然、历史、生产生活的开拓,人们现在唱这些大歌,就是能够很好地体会到当时先民们的生活状况,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是靠祖先们创造的,大歌曲调起伏较小、篇幅长大,有的一唱就是几个小时,有的更是可以连唱几天几夜,通过对民族英雄和传说中正面人物的歌颂,起到对青少年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一、旅游对三江侗族大歌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的增长,市场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型娱乐活动进入人们的视野,购物、看电影这样的休闲活动成为了现代人普遍的娱乐消遣方式,三江侗族人民虽然生活在小县城也还是会受到一定的风潮影响,这就导致了侗族大歌生存境地困难,人们不再唱大歌,原有的唱大歌的场合也逐渐被更新潮的娱乐项目取代,这种社会环境的改变让侗族人民意识到侗族大歌生存的危机,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让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发展,让民俗文化体现出它的价值,让侗族大歌在旅游中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开展一些民俗节庆活动,在这些活动上唱侗族大歌,吸引更多游客参与,游客会被大歌宏大的场面、优美动人的旋律陶醉,这样做不仅弘扬了大歌,让大歌得到新的施展平台,同时也获得了经济收益。

近些年来,在三江,因外出打工的人增加,歌手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会唱侗族大歌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学唱侗歌的已寥寥无几。将侗族大歌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成为了传播和弘扬侗族大歌的有效途径,在游客当中大部分是中青年人,这些人或许平时从来没有现场听过大歌,当他们来到三江旅游时看到现场大歌演出,将会增加对大歌的兴趣,并吸引更多专家学者来研究大歌,这样一来,大歌的受众面就大大增加,不仅起到了弘扬和传播的效果,也会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和学习。

二、旅游发展对三江侗族大歌的阻碍

(一)大歌商业化严重失去原有的风味。受到礼仪的驱使,在一些民俗馆、风情园,甚至是饭店,随处可以见到大歌的表演,一些表演者把大歌原有的曲调、唱法改编成时下流行曲调,为了迎合游客与观众,大歌这时已失去原有的样子了,政府部门也以复兴侗族传统文化为由将大歌搬上舞台,对其进行加工再造,侗族大歌就这样被“艺术化”了之后成为了旅游开发商的牟利手段。

(二)大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旅游业一旦发展起来,当地的循环人口必然增加,然而三江的环境承载力有限,这就导致了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大歌,就是在一片优美和谐的环境中诞生的,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充满了现代商业化的气息,一批批游客的进入和现代化设施的建设,都使大歌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侗族大歌的发展在自然环境上已经受到威胁。

三、三江侗族大歌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把三江侗族大歌融入到节庆中,在节庆中展示大歌、宣传大歌。好歌大家唱,歌曲能够起到带动群众的作用,热情丰富的歌会调动人们的情绪,使人们参与其中,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把侗歌打造成一种能够带动人们一起投入其中的文化,把侗歌打造成三江的文化名片,古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要树立“不听大歌非到三江”的品牌效应,这样,侗族大歌将成为三江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仅仅是在社会生活表层的现象,它沟通着历史与现实、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2]在节庆中融入大歌,就可以很好地展示大歌,大歌与节日民俗相互融合,最直接反映了侗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而且游客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侗族大歌与侗族的文化。

(二)传统旅游新模式。长期以来,游客来到三江游览观光只限于观赏风景,品尝侗家美食,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观光已不能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求,旅游者们更加希望能够参与到侗家人的生活当中,这就是体验式旅游。开发商可以让游客在体验过程中亲身感受侗族文化的内涵,从本质上了解侗族大歌,从而对侗族大歌产生更浓厚的感情。可以以侗家村寨、风雨桥、鼓楼等地为体验地点,体验侗家的农耕劳作、婚丧嫁娶、供奉祭祀。让游客穿上侗家服饰学说侗话、学做纺织刺绣、学唱侗歌,通过全过程的侗家文化体验,游客才能认真感悟到侗族大歌的根源及价值。[3]

(三)开发文化旅游小商品。当前,三江侗族的旅游商品没有太多当地特色,三江茶叶、农民画、手工刺绣等,这些商品在别处也能买到,此外,这些旅游纪念品并没有太多游客购买,不实用、价格高是这些商品的普遍特点。当地的手工艺品全为人工制作,生产率低,一副刺绣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造就其昂贵的价格;还有一个原因是大多手工艺品都是私人出售,没有市场意识,不懂销售方法,导致这些侗文化商品无法卖出。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笔者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鼓励制作这些旅游商品的侗民广开思路,发展小商品、手工艺制品,为他们提供销售渠道,引进技术人才指导手工艺品的制作,开发更多具有侗文化意义的小商品,如印有侗家图案的小玩偶、服装、手绢等,对精彩的侗族大歌可制作成磁带或光盘向游客售卖,而像手绢这样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则可以采用大规模机器生产的方式,即降低了成本,售卖的价格也不会像手工制作那样高昂。

四、结语

旅游开发对三江侗歌的发展有利有弊,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这个保护性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原则,只要能够一直秉持这个原则,那么旅游业就可能对三江侗族大歌乃至三江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中笑等.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2]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肖静,高艳玲.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上一篇: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探究 下一篇:基坑开挖及降水对坑外地表沉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