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材料才能出好文章

时间:2022-09-12 03:35:48

好材料才能出好文章

一篇文章有个好的思想,很难;能为这个好的思想找到一个或几个独特的材料载体,更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想要写就高明的文章,必须选出高明的材料,这就是文章的选材。那么,究竟怎样为文章选取高明的材料呢?下面试谈两点。

一、注意选材与立意的关系

从本质上来说,选材与立意的关系,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立意决定选材,选材反映立意。选材就是对在立意过程中呈现并保留在大脑中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从而进行取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思维过程中,文章的“材料”与文章的“意”(思想)进行了高度的整合,甚至达到了水融的境界。

选材服务于立意,但材料往往不完全受“意”的限制,好的材料往往可以丰富、扩展文章的主旨,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回味。因此,一件好的材料还要有比较丰富的意蕴。意蕴,就是材料的内在含义。意蕴丰富能引发读者的情思,给读者以人生的启示。一个材料有无意蕴,首先要用读者的眼光来看,要用读者的心灵来感受,如果读者动了真情,那么材料就有了意蕴。这种鉴别方法是很有效的。

请看笔者学生余彩萍的习作《电话》:

明朗的夜空下,万籁俱寂,倚着栏杆,微风拂过,柔柔的。突然,一颗流星划过寂静的天空,留下了一条绝美的弧线。抬头仰望天空,满天的星光,撒给我金黄金黄的感动。来到学校,好久了,不知爸爸妈妈怎样。于是,我想起了要打个电话回家。手颤颤地拨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电话号码,是妈妈接的。

“嘿,老妈,是我。”

“是小丫啊,怎么这么久都不打电话回来?”老妈有点抱怨了。

“没什么事,就没打呗!”我有点心虚。

“到校这么久,都不报个平安,你这孩子,真是的!”妈又开始絮叨了。

“白天打电话的人多,晚上打又怕扰你们休息!”我想找个美丽的理由。

“什么话嘛!妈还怕你来电话不成,妈高兴还来不及呢!”妈又提高了分贝。

“对了,这星期放假早点回家,前天我让你爸杀了只鸡,正腌着等你呢!”妈补充道。

“妈,我每回家一次,你都杀一只鸡,咱家的鸡都怕我回家了!”我笑着说,“不和你聊了,明天我还得上课呢。”

“用功点啊,丫头!”

“知道了。”

我赶紧挂掉了电话,真怕话越多越伤感。

想想,爸爸妈妈也真不容易。要不爸爸那额头上的皱纹怎爬得这么快?要不妈妈头上的那白发怎的这么肆虐?想着,想着,我的心就酸了。

星期五的下午,我又打了个电话回家。

“是小丫啊,怎么这么久,都不打电话回来?”老爸重复着老妈的话。

“今天我乘五点半的车。”我说。

“还是我来接你吧。”爸说。

“不用了,天亮着,我自己走回家。”

最终,老爸还是来接我了。爸载着我,我躲在他的背后,偷偷地数着他的银丝,一根、两根、三根……渐渐地,我的眼睛湿润了。“孩子,下次到校,要报个平安回家。”老爸又重复了老妈的话。我说知道了。

天又黑了。明天我又得去学校了。我不会忘记,到了学校,打个电话回家。又一颗流星划过了寂静的天空。我想,将来我挣的第一笔钱,就是帮爸爸妈妈买只手机,好让他们时时牵挂我。

此文写自己在学校对父母的牵挂,可谓情真意切。写“牵挂”情感的文章很多,但能用一个材料载体――电话,很多人做不到,更难能可贵的是选择“电话”来作材料载体,十分贴切――此端系着女儿对父母的挂念,彼端也牵着父母对女儿的牵挂。尤其有意味的是,文章的结尾“我想,将来我挣的第一笔钱,就是帮爸爸妈妈买只手机,好让他们时时牵挂我”,真是神来之笔――从有形的电话线到无形的无线电波――由实到虚,将“牵挂”之情提升到新的境界,令人感动。

二、注意材料本身的价值要求

1.材料要可靠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提到:“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不使差忒(差错),乃可传信。”洪迈的“不使差忒”便是材料可靠。作议论文如此,作其他文章亦然。只有选取确凿真实的材料来承载思想观点,文章理由才充分,才让人信服。材料虚假,思想观点就经不起反驳,也就站不住脚了。因此,选取材料时,要仔细研究,认真核实,尽可能选择现实材料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例;引用书面材料要有出处,忠实于原文,万不能断章取义,马虎从事。如韩愈的《师说》一文,对我们议论文写作选材应该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这也是活用教材。文章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后,所选论据都是当时社会的现象。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后,文章结尾还特地提到李氏子蟠拜自己为师,刻苦学习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

2.材料要典型

古语曰:“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唯取其效。”用这个道理来说明文章的写作便是“材料典型”。典型的材料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表象的,而是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或基本情况,能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规律性,能切合读者的实际情况,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选取材料,切忌随意选择那些只能表现为孤立的、个别的、片面性质的材料,切忌选择那些只能说明个别偶然现象而同思想观点不具有本质联系的材料。一句话,材料典型就是要求材料的选择做到既必要,又充分。

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此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更需要理性的引导”。200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日本首相不顾世界人民,尤其是亚洲人民的民族感情,肆意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小作者以此立论,针对性强,颇具时代气息。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从国家民族的高度进行论述,虽然口子切得很大,但所引的材料新颖、恰当、充实,且十分典型,安排材料也颇具匠心,先正后反,由外而中,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做到了论据必要而充分,且分析中肯,令人信服。

3.材料要新鲜

俗话说得好:“宁咬鲜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写文章也是这样,材料新鲜,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才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选择材料,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必然难以驾驭。选取材料,要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原则,这样就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选取事实的材料,最好挑一些发生在自己生活周围的事例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例,尽量捕捉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人物、新事物、新思想――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会给人以真实感和新鲜感,比用那些被人嚼烂了的名人轶事、古今佳话要亲切得多,也更具有说服力。

如2005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跑的体验”,当大多数考生沉浸在“跑之精神”鼓舞之中时,而《掬水留香》(满分作文)则通过十几个男孩赛跑却又相互搀扶的新故事提醒人们在奔跑、追求过程中,除了收获荣誉与鲜花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播种仁慈与善良,以区别于动物间的无情厮杀。这对于当前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市侩哲学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否定与反叛,可谓立意高远又新颖――新颖的材料带来了新颖的立意。

请再看一篇习作《起飞》(笔者学生潘敏杰):

人生是一条直线,由无数个尝试的点组成。

一只很小的鸟儿,它刚刚长着羽毛,那看上去显得稚嫩的翅膀似乎不堪一击。它躲在自己的小窝里,羡慕地看着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头雁。它憧憬蔚蓝的天空,金色的阳光以及在风中飞翔的自由。它看着自己的翅膀,想:我的翅膀太嫩了,我是飞不起来的。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摇头晃脑地背古诗,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许是喜欢那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也许是爱上了诗的那种淳朴的幽美,我成了一个喜欢诗的女孩。拜伦,济慈,泰戈尔,叶宁,北岛,舒婷……有时心里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可我想,我只能做做梦而已。

蓝天白云对小鸟而言越来越具有诱惑,它想飞的念头清晰并且逐渐强烈。它习惯地轻轻拍拍自己的翅膀。

我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个小笔记本。总是随身带着,有时在田野里闻到泥土的气息,有时朦胧的云雾中看到一颗小星,有时在河边扔下一颗石子荡起圈圈涟漪……生活中每一个恬静的影子化成一句很短的话记在我的笔记本里。

大雁对小鸟说:“出来吧,小东西!拿出你的勇气,飞出来拥抱蓝天吧。”小鸟的眼睛亮亮的。它问自己:“我可以试试吗?”

我开始串联一些简短的句子,开始写成行。我的老师说:“试试看吧。也许你也可以写诗,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我于是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去寻找和酝酿一些真正的灵感。

小鸟站在树枝上。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它决定试试看。即使失败,也得先坠落一次呀。它带着几分怯弱拍起了它的翅膀,越拍越快,它不再有胆怯,而是充满自信和勇气。呼!一瞬间,它飞了起来,终在广袤的蓝天之下了。

写完最后一行,我的喜悦之情掩饰不住地在眼底流转。我的第一首诗,终于成功了。原来写诗并没有我想得那么难。看着自己的诗发表在杂志上,涂鸦终于变成了铅字。这样,我微笑着踏进了诗歌的门槛。

回头看我的人生,尝试把每一个点串联起来。不管是成功和失败,飞鸟的翔程永远在它起飞之后。拍拍翅膀,对自己说:试试看!

此文材料很有特点。以“小鸟试飞”的“材料”辉映“初学练笔”的“材料”,从而承载“勇于尝试”之意。两个“材料”就是两条线,纵向照应,横向对比,形成了并行交叉的文章结构形式,别出心裁。

作家雷曼诺夫在谈到文章的选材时曾说过:“我在和材料进行斗争,在选择:用什么?不用什么?”可见,我们要写好一篇文章,在选材上必须舍得下工夫,要讲究一个“真”字和一个“新”字,把杂质全去掉,去粗取精。

江苏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215621

上一篇:美国中学阅读教学一瞥 下一篇:高考语文命题改革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