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能力考查为目标的《粉体力学与工程》考核方法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9-12 03:31:27

以学生能力考查为目标的《粉体力学与工程》考核方法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高校课程考核的现状,结合《粉体力学与工程》课程的教学目标,实施了以以学生能力考查为目标的课程考核方式,提出了转变教学观念,强化科学的课程考核理念,构建合理的考试内容结构,建立科学的客观的评价体系,建立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该课程实践成果符合 “知行合一,能力为本”为核心内涵的人才培养特色,对于一般工科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课程考核;粉体力学与工程;创新人才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具有从教与学两方面检验教学质量的功能,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一、国内外高校课程考核的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大多数课程考核普遍存在未充分考虑考核课程的性质、考核同专业培养方向结合不紧密、考核未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对该门课程知识需要、考核模式与课程教改关系不大等问题,这种考核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也不利于通过课程考核改革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去提高教学质量。我国高等学校课程考核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考核手段和目的存在误区。

传统的课程考核注重于理论知识的检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形式上等同于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教师而言,课程考核就是通过考试给学生一个评定成绩;对学生来说,考核就是获取分数,取得毕业文凭;教学管理部门仅把考核当作决定学生是否升级、毕业的手段,对考核促教、促学、促管的作用关注很少。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导致出现“教为考、考为学、学为证”的观念,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造就了目前流行的“高分低能”看法。

2、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的课程考核,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即: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口试、答辩及其他考核方式少;一次终结性考试为主确定成绩多,教学全过程多元、多次考核综合评价成绩少;强调考题标准答案唯一性的试题多,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查少。

这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轻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助长了学生“平时松、考前紧,考中作弊、考后忘”的不良学风蔓延。这就使得记忆力成为考试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少学生习惯于期末前挑灯夜战,或者是舞弊,以求课程及格。

3、考试内容呆板、题型不合理。

期末考试是课程考核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实施中存在考试内容呆板、题型不合理的弊端。考试内容多局限于教材中基本理论,且受标准化考试方式影响,填空、判断、单选、多选、简答、释词等客观性试题多,综合性思考、分析论述、证明、应用等主观性试题少。

标准化试题虽然在评判中客观、公正,但由于答案唯一,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学生考试起来,只需从大脑中“调”记忆的内容而不用动脑思考,这也为作弊造成了便利。同时,由于考前教师划范围、定重点,致使学生学习无动力,往往平时不努力,考前复习“重点”,抄笔记,背答案,投机取巧,“临时抱佛脚”轻松过关。这种现象的存在,其结果是严重挫伤了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系统知识的掌握,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将培养创新人才视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推动力,并从本国实际出发,纷纷建立起适应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考试制度。

(1)美国模式:

美国高校考核中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忆能力,因此考试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闭卷、开卷、口试、答辩及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 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面,运用等级评分、固定成绩评分和根据成绩分布曲线评分等相结合的方法,力求评定的准确性、客观性。

(2)法国模式:

法国高校的考核由平时考核、定期考核、学年考核相结合而成,突出考核的连续性、综合性。考试方式主要依据课程的特点而定,很多高校对口试作为笔试的辅考核手段在一些课程中作为硬性规定,并且课程设计、科研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实践性、创造性的考核方法也在逐渐代替传统笔试。

(3)德国模式:

德国针对社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强调个性发展,完善教学过程。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新型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德国高校学生可以自由安排他们的学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所修课程的掌握程度来决定是否何时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考评十分严格,但有多次考试机会。

二、分析及拟解决问题

从以上的国内外高校课程考核的现状来看,国外发达国家的课程考核在制度和理念上强调个性全面发展的同事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实践中依托完善的制度从考试内容到考试形式体现了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的特点,尤其重视实践环节,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变为现实,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我国现存的课程考核方法存在内容局限,压抑创新能力的发挥;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数化异化,失去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向作用等缺陷。

本文的目的主要是结合《粉体力学与工程》解决如下问题:(1)转变课程考核等同于课程考试的理念;(2)解决课程考核内容呆板及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的现状;(3)改变课程考核形式单一的问题;(4)调整课程分数唯上的观念。

三、以学生能力考查为目标的《粉体力学与工程》考核方法的实践

《粉体力学与工程》课程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能从粉体过程工程的层面掌握正确的运用其材料制备工艺和装备技术的技能,并能充分的应用到《过程设备设计》、《气力输送设备》、《建材热工设备》等课程中,为从事工程设计等奠定必要的基础。针对本课程的特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改革。

1、转变教学观念,强化科学的课程考核理念。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传统的考试观从“知识”本身出发向科学的考试观从“人”本身出发的课程考核观念的转变。引导任课教师应彻底摒弃课程考核等同于考试的观念,将教学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畴,使课程考核过程化、经常化,使得课程考核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2、构建合理的考试内容结构,建立科学的客观的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该课程考试中,只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检测较少,对创新能力的考核往往被忽视的不足问题,考试内容的改革关键在于考试内容结构的改革,具体内容在安排方面即要充分体现全面性和基础性,又要加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的考核。同时考试内容还要具有灵活性,不能只限于老师讲过的和教材上的,试题的内容也可有学生选择的余地,以保证学生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智能,实现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测评。

传统的课程考核等同于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充分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对课程考核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如注重学生知识的日常积累的考核、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考核、增加对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等。在具体实施上,布置适当的课程设计、大作业,通过查资料,动手做试验,最后写出报告并做出演讲文件,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向班级及教师展示。教师通过过程监控及结果评价,考核学生独立自力和创新能力。

3、建立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促进教风学风建设。

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给予能展现创新能力的考试机会。拟选用课程笔试、答辩、小论文、设计等相互结合的方式。同时考虑到有效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考虑到课程性质、教学特点、学生心理状况,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方式:期中考试、课程答辩、专题演讲、平时作业、结合的考核方式。

4、制定激励政策,鼓励考核模式改革。

不同考核方式,需要教师付出的劳动是不同的。不同的劳动付出,需要不同的回报。没有在劳动回报上的体现,考核方式改革是难以推进的。同时,不但要考核教师工作的量,也要把这种回报与工作的效果相联系,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因此,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投入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和实践,使课程考核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5、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完善改革措施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体系,通过确定考核质量目标和标准、收集反馈信息、比较考核结果、分析存在原因、采取应对措施、纠正偏差,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论

通过上述的《粉体力学与工程》考核方法的实践改革以及学生的方向和同行的反馈信息证明,上述方案:

1、符合 “知行合一,能力为本”为核心内涵的人才培养特色,对于一般工科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2、形成以能力培养单元为系统要素、提高了见习机械工程师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案,形成基于以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价值。

3、形成了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合理的考试内容结构、科学的客观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经验对形成以能力为目标的科学课程考核方法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双荣,盛亚男.从从国外大学考试谈我国高校课程考试改革方向.当代教育科学,2009(19)

[2]梅迎军. 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宁波大学学报,2009(6)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下一篇:对高中语文课堂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