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中小学幸福观教育

时间:2022-09-12 02:17:41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中小学幸福观教育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认为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而教

育也是对幸福的追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将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念应用于教育教

学中,对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注重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引导师生正确看待成功,营造积极向上的人际

交往环境,并实施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提高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中小学生 幸福观

每个人都有对幸福不同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

为,幸福即是善,即生活的完满和自我的完善,包括

人的才德的充分实现和健康发展。罗国杰、唐凯麟

等人认为,幸福就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中,由于感受到或意识到实现了自己的生活目标或

理想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华中师范

大学涂艳国教授认为,幸福是快乐而有意义的生

活。南京师范大学金生铉教授认为幸福是人生的实

践,即美善生活。可以看到,从心理学、伦理学、哲学

等角度对幸福的解读各有特色。这不仅仅说明“幸

福”概念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

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及其与多学科的紧密相关。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观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上世纪90年

代末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认为近百年心理

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消极心理学”,侧重于

“病理心理学”的研究,但人类绝大多数是心理健康

状况正常的一般人,心理学的研究重心应该面向这

部分人。积极心理学正是一门研究人类“美好品质

和心灵”的科学,也被称为“帮助人类发挥潜能和获

得幸福的科学”,它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

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

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作

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

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

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

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

于三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

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积极心理学的

创始人之一美国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

《幸福的方法》一书中提出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除去那些极端贫困和政

治上受迫害的人之外,每个人追求幸福的能力是平

等的,与金钱和名利没有关系;幸福可以通过积极

人格的建立、积极情绪的培养而获得。

二、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对中小学生幸

福观教育的理解

幸福(happiness)既是个人、社会的本能体现,也

是个人和社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教育是培养人

的一种社会活动,二者在人的层面得到了统一,所

以教育必然与幸福关联。在费尔巴哈看来:“一切的

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因

此,中学教育也是对幸福的追求。郑金洲教授指出:

“教育对幸福的关注是有现实的观照,事实的依据,

经验的基础。其次,关注幸福的视界应多学科化,幸

福不仅仅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的事,也

是与教育学和其它学科相关。”追求和提倡和谐正

是因为不和谐,追求和提倡公平正是因为不公平,而

教育追求和提倡幸福也正是教育有太多的不幸福。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国内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开

始出现了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的局面。秦志勇在

《如何引导加强“幸福观”》中认为,帮助中学生树立

健康良好的“幸福观”,要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

育、素质教育及励志教育。代玉启在《现今青少年如

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研讨》、《幸福观教育:当前德

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中指出榜样教育是实施幸福观

教育的重要途径。戴双祥在《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

学生幸福》中指出新课改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应该切

实关注学生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实

现,促进学生幸福应该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着力点。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核心就是普通人的幸福,

它强调关注人自身的美好品质和积极潜力,这样可

以让人们提高自己改正缺点的能力,而且可以激发

自己发掘自身潜力的能力,这对于构建基础教育中

的幸福观教育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三、积极心理学对中小学幸福观教育的

启示

1.注重对全体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增强幸福

体验

《积极心理学》指出,积极情绪能使人释放由消

极情绪造成的心理紧张,从而使人的机体保持健康

和活力。长期的消极情绪体验会给人造成严重的心

理紧张,这种心理紧张能使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这对人的身体健康非常有害,从而影响人的幸福

感。积极心理体验是培养学生积极情绪的主要途

径,中小学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加强

对全体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中小

学生团体心理活动中要注意活动的“趣味性”、“实

用性”和“针对性”原则,并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在

活动中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乐”于参

加,活动结束后能够激发他们“勤”于思考。组织心

理健康知识讲座也应该注意讲座内容的通俗性、生

动性和针对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创造性

地组织设计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演

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

性,让学生做自己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人。

2.引导师生正确看待成功,拓展对幸福的理解

积极心理学指出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幸福,如果

每个人真正把幸福当做毕生追求的目标,那么内心

能够体验持续的幸福感便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功。教

育的本质和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

基础教育也一直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人,真正做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才是能给

学生带来真正幸福的教育,任一方面严重缺失,都

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中小学进行成功教

育,教师必须真正理解成功的含义,摒弃视成绩为

成功与否的功利思想,做到不偏不倚,平等对待每

一位学生,在课内外学习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发展

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兴

趣爱好与学生一起制订不同的成长目标,目标要涵

盖德智体美劳所有方面,无论学生在哪一方面有好

的表现都应该得到认可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自信

心,鼓励他们不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

要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能力

强的目标可以略高一些,能力差的目标低一些,只

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就要进行认可和鼓励。在基础教

育新课改的背景下,可以探索新的评价学生的模

式,比如评选“学习进步奖”、“小小发明家”、“环保

小卫士”、“运动之星”、“爱心之星”等等,争取让每

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真正喜欢的领域中感受到“成

功”的滋味,增加其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主观幸

福感。

3.营造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环境,创设幸福氛围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幸福的必要保证。中小

学生的主要人际交往的环境包括学生与教师的交

往环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环境。让学生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两个环境是否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

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

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从以教师

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组织引导促

使学生完成自我学习。新型的课堂结构要求建立新

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更加深入学生生活,了解

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与学生积极

互动、共同发展,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

性。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

而是要引导学生充分与课本对话,在研究的基础上

自由发表意见,师生间的对话应该是思想与思想的

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教师在教学中

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

每位学生,把温馨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生活中学

生需要帮助时,要从内心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学

会倾听,做到共情,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思考问题,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

加于学生,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尽量独立解决

问题。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

威严,温和地对待学生,避免在公共场合指责学生,

并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寻找共同语言,争取走进

学生的内心,做学生的朋友。在轻松、积极、无压力

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发挥自己的

创造力。

其次,要指导帮助学生共同创造健康向上、具

有凝聚力的班级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安全感,

愿意融入班级,与其他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拥有

较强的集体幸福感。要发挥全体学生的集体智慧和

力量,根据学生的建议,引导学生自行组织类型不

同的团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团队合作的意

识与能力,体验到团队的力量,形成良好的人际交

往能力。

4.实施赏识教育,提高幸福感受

积极心理学从传统心理学研究生命中最不幸

的事件变化到研究生命中最幸福的事件。它主张研

究人的心理的积极方面,包括爱的能力、对美的感

受、宽容、具有责任感和有职业道德等。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赏

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

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孩子

的优点和长处,让其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

醒;相对而言的是抱怨教育,只盯着孩子的弱点和

短处,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

沉沦。但真正的赏识教育是有原则和底线的,它并

不提倡无节制的奖励。它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但并不放弃对学生错误的纠

正,乃至必要的惩罚。

在教学中使用赏识教育时教师要学会发掘,善

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进行不断的赞赏并反

复激励,使孩子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

觉。赏识教育的核心就是爱与尊重,教师在教学管

理中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

教”,“因材评价”,而不是“一刀切”。在准备教学的

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使自己的课堂

教学能够惠及所有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提问环节

中,对于发言并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不能敷衍地回

应,或者马上提问其他同学,要有春风化雨、点石成

金的功夫,对学生进行及时积极的启发、引导、点

拨、疏导,在平和而又朴素的语言中,给予学生一定

支持,让其能够进一步思考,对知识获得新的领会,

从而从中获得成就感。课后评价也要分类进行,可

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要将学

习相对落后的学生与优等生相比,他们只要有进步

都要及时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在使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赏识教育

并不是“表扬教育”、“鼓励教育”,它提倡在教育过

程中重视正面的赏识激励,但并不排斥批评,不能

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视而不见。教师发现学生的错

误时应该及时指出,不能迁就,但是要注意语言的

艺术,要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进行批评,

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同时仍然能以感激

的心态接受。另外,对于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教师都

应该作出及时合理的反应,不能抓大放小,要让学

生在不断的享受赏识中获取愉快的情绪。

5.实施挫折教育,提高中小学生追求幸福的意

志力

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

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幼年生活环境过于

舒适、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

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主观情绪体

验,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一天。人的一生总会遇到

困难和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获得幸福的秘诀不是

避免这些负面情绪,而是坦然接受并且拥有快速消

解这些情绪的能力。近年来,在积极心理学的推动

下,西方国家兴起了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心

理承受能力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

自信心和乐观精神。中小学生已经普遍懂得幸福感

的建立要靠个人的不断努力,但从实际行为来看,

还是有部分学生安于现状,缺乏奋发向上的动力,

没有理想,没有目标,不愿意努力学习,或者在学习

生活中遇到挫折就停滞不前。比如有的学生在考试

中有作弊行为,不是不了解作弊的严重后果,而是

侥幸心理和不良成就动机的驱使,或者是为了避免

成绩落后而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指责。因此,可以通

过生存训练、团体心理活动等加强对中小学生意志

力的培养,使他们正面对待挫折,懂得痛苦和挫折

并不能影响人生对幸福的追求,反而是享受幸福人

生的“催化剂”。

上一篇:教师情绪表达的内涵、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下一篇:语篇语言观视域下的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