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吉:情系高原山水的理工骄子

时间:2022-09-12 02:05:38

多吉:情系高原山水的理工骄子

约访多吉的时间一推再推。的确,他太忙了。他身兼多职:不仅担任着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局长、总工程师,还担任着地质环境研究所所长和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在业务上,多吉还担负着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的科研任务。

眼前的多吉,一头乌黑的卷发,映衬着紫铜色的脸庞却显得格外耀眼;眉语间浅露出雪域高原男儿独有的气质。他身材不高,但言谈举止之间却流出无限的谦诚,张口的微笑让记者觉得亲切。身上除了藏族同胞的粗犷豪爽之气外,还透着一股学者的谦和。

2001年,多吉成为中国工程院首位藏族院士。200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3年多吉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4年获“李四光科技荣誉奖”,2005年获“全国劳模”称号。2007年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面对这么多的头衔,多吉感到最多的还是感恩。“放眼全球,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最有效、最好的。从小学到大学,全靠政府的资助,我才顺利完成学业。对于一个出生在边远地区的苦孩子,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太多了。我从大学生到工程院院士,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

雪山脚下长大的苦孩子

多吉1953年出生在加查县一个贫穷的牧民家里。妈妈偶尔会在夜里点着油灯织氆氇,这是他总也舍不得睡去的光明时刻。

“8岁上学之前没有见过电灯的模样,更别提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我这样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对于今后能当选为院士想都没想过。”

至今,多吉还记得8岁那年到加查县上小学第一次看到电灯时的情景,这种震撼比后留学繁华的意大利和美国时的感受更为强烈。

1974年,多吉走出了父辈们从未离开过的山村农舍,走进了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成都地质学院。4年后,多吉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来到被国务院命名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高原英雄钻井队”的地热地质大队,从事他所酷爱的地热地质勘探与研究工作。

确实,像培养众多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样,地矿部门十分重视藏族地质矿产专业人才的培养。1983年,多吉再次派往他的母校深造。经过几年的野外地质工作实践的磨炼,他此行更是如鱼得水,加倍珍惜时间,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养分,为他的专业理论修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1986年组织又派他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英语学习,为他出国深造做准备。1987年他赴意大利比萨国际地热学院专门学习地热勘查技术一年,收获颇丰。紧接着,他又到美国加洲大学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学习地热资源评价及热水矿床的形成机制。

在美国学习期间,有不少学者和导师发现了这位藏族青年的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劝他留美工作,甚至有人主动联系工作,要求和他们一起开展科研工作并讲授藏语文课。就在学成登机归国的前几分钟,美方专家还一再挽留。面对美方专家的盛情邀请、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丰厚的待遇,他毅然谢绝留美,并对美方专家说:“我的根在家乡,青藏高原是从事地质科研最理想的地方。”

当年“有了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消息一经传出,整个雪域高原都沸腾了。多吉,一个普通藏族农民的儿子,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为藏族同胞赢得了荣誉。当时媒体评价说:一个少数民族院士的诞生,对推动中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科技、经济的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都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虽然身为院士,但多吉仍然保持着藏族人民那种朴实谦逊的本色。说到当选院士时的心情,他很腼腆地笑着说:“院士是工程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从内心讲,我没有想到会当院士。地质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干出成就的,主要是靠集体的力量。我个人的一点成绩也是靠党和国家的培养,靠几代人的努力,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走遍山山水水

一张破旧的办公桌,一架满是书籍、资料的木板书架,几张卫星地质分布图、若干矿石标本、两盆兰花……勾勒出这间办公室主人的学者身份和恬淡性情。

“条件是简陋一点,但搞科研就不能讲条件。”朴实的语言里透着一股藏民族固有的顽强性格。

三十多年来,多吉几乎走遍了的山山水水,从藏北无人区到藏南高山峡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和普通职工一起工作生活在高海拔的野外一线勤奋钻研吃苦耐劳却乐在其中。在地质行业以“吃苦耐劳”而闻名。他也被同行们评价为“一个为了地勘工作可以舍弃一切,甚至命都不要的人。”

“从事地勘工作,风餐露宿、风吹雨淋是难免的事情。我每年野外工作时间都在五至八个月,但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这是一种苦。”从小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造就了多吉不怕吃苦、锐意进取的坚强意志。

多年来,多吉总是亲自奔波在矿山矿井的第一线,他的足迹从藏南深谷到藏北无人区,遍布整个。忍受过孤独寂寞、艰辛跋涉,甚至经历过泥石流、井喷等“死里逃生”的险情。

“尤其是夏天,在山体滑坡、崩塌,这种现象是非常多。记得有一次,走到一条路的时候,这个路本来还是好好的,能走,但是我们的车停下来的时候,就有一个北京来的博士生,他就到前面去看后面还能不能走。他刚过半个山,石头就滑下来了。他在那边,我们在这边,。差一点,我们如果是不停下来的话,整个车,人都是跟着那个山体就下去了。”

“搞地质的一般是这样的,搞地质的,就是爬山早早背着馒头上山,然后到了晚上,背了很多样品回来。他每天早晨一出去,每天都能够有新的发现,新的线索,这样对地质人员来说是一种收获,一种大自然的回报。”

多少次,为了多采集岩石样品,多吉不顾坡高岭险,从山上滚下来,被石头剐得全身是血。尽管衣服磨得破破烂烂,脸晒得像炭一样黑,头发长得可以梳辫子,甚至被当地牧民当作山里的野人,他却始终没有退却过,有时一出去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与山为伴、与雪为伍。

“我曾经多次和队友说过,越是困难越应该向前,尤其是地质科技工作者,更要有吃苦耐劳、永不惧怕困难的精神。”

1998年冬天,多吉前往被当地人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地区找矿。阿里地处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在这样一个高海拔的地方,冬天的最低气温达到零下五六十度,再加上路途遥远,路况较差,工作条件极其艰苦。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恶劣环境根本无法工作,但多吉坚持下来了,且他在这里发现了规模最大的金矿――阿里山金矿。

“搞地质工作来说是最好的摇篮。我能够在这个摇篮里工作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多吉说只要听到锤头、钢钎和石头的撞击声,他的心情就会舒畅,精神就会振奋。他说,那是地质工作者生活中最美的音符。

“地质学的魅力在于,每天早上出门,心底都会涌起发现秘密的动力,再苦再累,也觉得希望还在。”多吉说。

“只能说这是自己的工作,因为热爱这个工作与地质行业,是搞地质研究的摇篮,有特殊的地理优势,有很多新的资源可以探索,是全世界地质人都向往的地方。”当谈及他的工作时,他古铜色的脸上露出了浅浅的微笑。

一条山路走了三十年

“以前都是土路,以前是坑坑洼洼的,从羊八井走到拉萨得走半天。”这条拉萨通往羊八井的路,多吉走了三十年。

位于拉萨市当雄县境内的羊八井地热田是我国最大的地热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从1974年起被开发利用进行发电,但直到八十年代末,还都局限于浅层地热资源,对羊八井热田深部是否有可供开采的资源,国内外很多专家都持否定态度。就在决定羊八井命运之际,多吉根据自己多年的所学知识及实践经验,力排众异,果断地提出了羊八井不仅有可供开采的高温流体存在,而且有进一步施工的必要。

不久,多吉的意见被采纳,1996年多吉临危受命,担任了羊八井ZK4001高温深井的设计、勘探的技术重任。但刚开工不久,多吉和工人们就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

“这个井打到80多米的时候,因为地层很破碎,这样里面含有高温的水或汽,操作过程中一下喷出来,打不下去,钻打着打着打不下去,钻不动了,又卡钻。这时候我就觉得难度大,打了几次,处理了很多次都处理不好,老是打不下去。所有的白天晚上,甚至半夜起来看书,(学习)其它国外人家是怎么打的,怎么弄的,到底怎么处理。”

多吉一边耐心说服大家,一边开始查找资料,想办法,最终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施工继续进行。但是就在井打到一千多米的时候,又出现了意外情况。

“打到一千米多的时候,因为井漏得很厉害,深部地质构造很破碎,只好用大量的冷水来压。但是工人不知道,这个井温度下降了,就没有希望了。很多人认为这个井是喷不出来的,没有用的。”

面对重重压力,多吉仍然坚定地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没有错,他向工人们解释清楚了技术上的问题,消除疑虑后大家又都回到了工作岗位上。而就在这口深井打到1400多米的时候,问题再次出现了。

“因为这个地层很破碎,打的过程中,我们叫做一个循环的平衡作用的泥浆,全部漏水了,全部漏水了弄不好就要卡钻,弄不好就要埋钻,这样一来就非常危险了。所以我就说,无论如何都要打,要大量的冷水压,冷却、压。他说要漏,漏就漏吧,漏到地层里面去,等将来喷出来它会喷出来。果然用冷水打,打到1400多米,将近1500米的时候就打通了,停工。”

1500米就是多吉预先设计的井深,停工后,喧闹的施工现场变得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在默默地期待着。

“打开以后喷出来,喷出来很多,刚开始喷得不高,大家都觉得,就这么回事了。我说这个井肯定还会恢复,它真正的压力会增大的,流量会增大的。”

当时多吉就站在那个山坡上,从上午到下午三四点钟,一直等待奇迹出现。几个小时以后,大量的石头喷得越来越高,半径大概有八九百米,声音也越来越大。“当时非常激动,证实了我的判断是科学的。”

历经两年时间的艰苦开掘,这口井最终开采成功,是我国目前温度最高、流量最大的可采地热井,也从此结束了我国没有单井产量万千瓦级地热井的历史。

如今的羊八井地热发电厂年发电量是一亿度以上,对拉萨供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每次回到这里看到这口井,多吉都感到非常欣慰。

发现海拔5100米的神水

2006年7月,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车上的乘客都能喝到一瓶“5100冰川矿泉水”。而后这种矿泉水迅速打进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高端市场。成为中国网球公开赛等各大体育赛事唯一指定饮用水。这种矿泉水柔滑、细腻的非凡口感和健康品质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运动员和饮用者的一致称赞。

谁能想到,而从发现到立项,前后历时达14年之久,多吉,便是“5100”矿泉神水的发现者和问世的全程参与者。

多吉从小就对水有特殊的兴趣。“有着丰富的优质水资源,这一点很多地方无法比拟。”

1986年,在地质大队工作的多吉发现,在全区80多个水点中,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的“5100”矿泉水点,无论从流量、水质、还是从开发和保护条件来看,均极为优秀,于是他主持完成了该水源地的评价工作,对其流量、温度、进行监测并对水质采样化验,2001年,他们完成了《青藏铁路沿线(境内)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报告》,提交了该矿泉水点勘察报告并现已立项。

“5100是小分子水,水中的锂、锶、偏硅酸三项指标正好符合人体健康标准。这种矿泉水是高原区域性活动断裂带的产物,泉水在地下深度范围内迁流时间达8年以上,在天然矿泉水中属于目前乃至世界矿泉水中最珍稀的品种之一,是我国罕有的珍稀矿泉水资源。”

多吉还在寻找其他水源,要把的优势水资源开发形成系列,为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牢记总书记嘱托力推绿色矿业

羊八井开发初期,多吉就看到电厂将高盐度、高矿化的废水直接排放后,他“坐不住”了。

“当时很多人主张直接排放不回灌,但这种含汞、砷等成分的水若不合理地处置,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非常严重的破坏。使用清洁能源不能以污染收场。”

很快,在多吉等专家和政府部门的积极呼吁和引导下,这种现象被及时制止,羊八井地热田恢复了应有的“清洁能源”本色。

在多吉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一样重要,美好的环境很难再生,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进“绿色矿业”,将采矿对周边环境和百姓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任重而道远。

多年前,有少数地方开采砂金矿,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加上环保理念比较薄弱,曾一度造成环境污染和植被破坏。多吉力排众议,积极推广“合理开发、复坑填埋”的采矿理念。截至目前,这种现象已经得到了全面治理。

“不管是开发金矿还是其他经济价值高的矿藏,宁肯不赚钱,也要等到环保理念、技术成熟时合理、有序地开发。如果贪图眼前利益,滥采滥挖,子孙后代都不会原谅我们。”他说,“我是找矿的,非常希望矿产业能够繁荣发展。但是,环境利益当头,作为地质工作者,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一草一木。对开发矿山,我坚决主张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令多吉感到欣慰的是,不但中央政府对保护环境和推进“绿色矿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付出了积极有效的努力,连普通老百姓的环保意识也空前提高。

在多吉的书橱里,珍藏着一张去年参加“两会”时与总书记握手的照片。谈到此事,多吉的脸上露出笑容。

2005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多吉院士作了发言。

“前来参加审议的总书记听得十分认真。我发言结束后,总书记向我询问地质勘探情况及油气资源的潜力,并嘱咐我一定要将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保护好雪域高原的碧水和蓝天。”

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又是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又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的区域,环境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任何经济活动都要优先考虑环保。小时候这里下雪很多,温度比现在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不容忽视,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我会一直将开发清洁能源和绿色矿业的道路走下去,向这片世界上最洁净的土地做出个交代。”

在多吉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一样重要,美好的环境很难再生,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进“绿色矿业”,将采矿对周边环境和百姓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任重而道远。

长期以来,农牧民的日常生活始终伴随着烟熏火燎,人们用树木和晒干的牛粪来烧火。砍伐树木造成对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传统能源的弊病已经显现,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迫在眉睫。

“如果的各种新能源能够得到充分和综合利用,既可以让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的蓝天碧水,也能让更多的人用上便捷且清洁的能源。”

多吉说,目前,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已开始用于农牧民的日常生活,并且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农牧民把向“天、地、风”要来的能源应用到照明、通信、广播电视、烧水做饭、取暖等领域,而烧牛粪的传统正逐步淡出历史。

“是没有被污染的一块净土,作为江河之源,特殊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的矿产开发只能走‘绿色矿业’之路。”多吉说。目前矿产资源丰富,在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有12种居全国前5位、18种居全国前10位,铬、铜的保有储量列全国第一。

“到2020年,当矿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30%时,的资源优势将全面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减轻传统农牧业对环境的巨大压力。”多吉说。

上一篇:李殿仁 本色将军的军旅岁月 下一篇:东汽重生 舍我其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