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唐宋禅宗发展中探寻中国人的宗教思维模式

时间:2022-09-12 02:05:28

试从唐宋禅宗发展中探寻中国人的宗教思维模式

摘要: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由最初的印度禅法发展成为一个宗派,从历史的角度来讲,禅学在中土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社会和传统思想文化紧密相关,禅宗的发展,同时也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Abstract: The zen is the Buddhism Chinese product, develops into a sect by the initial Indian buddhist teaching, says from the historical angle, the imperial sacrifices study in the earth's development, throughout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culture, the zen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also has close contacting with Chinese's ideological mode.

关键词:唐宋禅宗 思维模式

key word: Tang Song Shanzong Ideological mode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禅,“是另一种形式的佛学,它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结合,它是联系着中国的哲学传统发展起来的。禅宗虽是佛教,同时又是中国的。禅宗虽然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可是它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1]季羡林先生也曾说过:“禅宗越向前发展,越脱离印度的传统,以至完全为中国所同化,有的学者简直就说,禅宗是中国的创造,话虽过点分,却也不无道理。”[2]

一、内向型思维

禅是禅那(巴利文Jhāna,梵文dhyā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最初源自古印度的瑜伽术,而后被婆罗门教吸收并明确提出了“禅”和“定”的范畴,佛教正式创立之后,把禅定吸收作为求解脱的重要修行方法。在最初的佛教思想中,“禅”是一种通过精神的专注、呼吸的调整等来控制人的感官活动,使人心神安宁的精神修持方式。

在隋唐之前,由菩提达摩开创的“二入四行”,延续和发展了印度禅思想,本质上还是对自身行为的抑制或控制。而禅法来到了中国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走上了重视“心性”理论、“佛性”理论的道路。在印度,关于心性问题的讨论在小乘和大乘一般的流派中都存在,不过并没有与禅思想有什么特别的关联。但到了中土,禅法则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了能否和如何见到人的自性清净心或佛性之上。

由禅法建立禅宗之后,禅宗在唐宋两代进入了繁盛阶段,吸收借鉴发展了印中佛教在这方面的思想,认为心的心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但一般的人或凡夫由于执着于不真实的事物,被迷妄遮蔽,因此而处于无明状态。只有用“般若慧”来认识自己的清净本性,才能觉悟。禅宗要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其理论基础或前提就是“心性本净”。在禅宗里,无论是南宗还是北宗,都承认“自性清净”的观念,都注重向内体悟或发现自己的本性或佛性。

到了六祖慧能,这一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慧能认为,众生与佛的差别仅在于自心(性)迷悟的不同,“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此‘心’既不是性体清净的真心,也不是聚含一切善恶的真妄和合之心,而是众生现实的当下之心。这个当下之心圆满具足一切,众生只要在行住坐卧之中念念无著,自识本心,自见本性,便能自然解脱成佛道。”[3]

唐宋之际中国经历了由“古代社会”向“近世社会”的转型,南宗慧能顿悟思想得以被群众普遍接受,广泛推广。而这一时期,禅宗提出“不离世间法”的思想,要求在现实世界中去追求对自身心中佛性的认知。而后,禅宗则走的更远,“呵佛骂祖”、“非经毁教”,否定了任何东西的特权性,佛教的经典和修行自然也被包括在内。这种极端的做法,正是注重心性的最强烈的体现。可见唐宋禅宗的发展,正是中国人对现实世界不断成熟的认知和不断圆融向自身回溯的内向型宗教思维模式的具体反映。

西方人一直对“共相”的问题孜孜以求,试图从心物二元对立的角度去探求宇宙的奥秘,他们认为,“恩宠来自于别处,从外而至,以至于他们的宗教思维导向了对上帝的信仰,而禅宗则指出,人要超拔,自己是唯一可靠的因素,因为我们相信‘自我的解脱’。”[4]这便是中国人不同于西方的内向型宗教思维模式。

二、综合性思维

中国禅至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佛教对内互相融通、对外与儒道三教合流的总趋势,禅宗一方面在禅教合一的同时进一步融摄了净土法门,从而扩大了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通过与统治阶层和上层人物的接近而加深了自身的儒化和道化以及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大量公案、语录的出现,形成了区别于默照禅的文字禅,不立文字的禅宗走上了文字化的道路,这又吸引了大批文人学士的兴趣,同时也进一步为禅的精神融入宋明理学提供了条件。

禅宗与其他宗教和思想的不断摩擦交流直至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西方式的和谐是形式和美的比例,以及经由对立面的斗争而达到和谐。而东方的和谐则是通过个人与自我、他者以及自然界彼此的契合而实现的。由此,心灵的和谐在东西方文化中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样态。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宗教思维模式并非二元对立,亦非仅建立在信仰的上面,它包含了人对自身的理解观照与反思,对社会的关注,对生存方式和自身价值的探索,是融合了人与宇宙、与心灵的包容性的认知模式。对此思维模式的探索有待深入。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传统的思想精髓和宗教之中的修心与包容的内涵对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修养身心具有宝贵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季羡林.季羡林说国学[M].北京:中国书店,2007

[3]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德]荣格著,杨儒宾译.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上一篇:简论应收账款质押与中小企业融资 下一篇:建设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敏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