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象共舞 意在石油

时间:2022-09-12 01:33:13

龙象共舞 意在石油

编者按:21世纪的亚洲,流传着中国、印度两大发展中国家“崛起”的神话。在国际观察家所谓“因有竞争”或“根本冲突”的预言下,中、印这两个亚洲巨人却正竭力证明,对抗并非不可避免。历史上国家间因能源之争而走向冲突的事例并不罕见,中印能否避免重走老路,这不仅关系到两国是否都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也关系到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新闻背景

为了确保能源供应安全,中国和印度2006年1月12日在北京签署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能源战略合作协定。印度石油部长艾亚尔与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中印加强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合作备忘录》上签了字。根据这份协定,中印两国将建立一个联合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不仅跟踪监测国际能源市场动态而且还将就信息共享展开定期对话。两国不仅在能源采购市场上建立合作,在整个能源供应链上两国都将展开全面合作。

其实,作为两个最大的经济高速发展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和印度均面临着能源瓶颈。有资料表明,中国在1993年开始变成了一个主要的石油进口国。而印度自从二战以来就一直是能源进口国。中国三分之一的石油消费需要进口,而印度三分之二的石油仰仗国际市场。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预计,在未来15年时间里,印度的石油需求可能增长一倍以上。为确保各自能源需求,两国近年来不断寻求海外石油供给、收购石油资产,彼此间的能源战也愈演愈烈,这也将影响原先由西方石油巨头主导的世界石油市场格局。

竞争早存在

受国际石油战略格局的限制,印度和中国作为两个能源需求大国,其海外油气投资均相对集中在拉美、非洲以及独联体国家等地区,两国在一些海外油气项目上形成竞争在所难免。现在几乎每周都有印度或中国公司宣布类似的能源交易,这两个亚洲新兴的经济大国为保证燃料供给的竞赛确实已经展开。

中印两国“寻油”谁拥有更多的优劣?普遍的观点是,中国拥有陆上能源外交的有利地理位置。在北方,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相邻;在南方,南海是通往日本和韩国的主要能源运输通道;在非洲,中国还拥有7个合作项目。印度虽然在它的“后院”与孟加拉这样的天然气大国为邻,但在陆上却由于受“老对手”巴基斯坦所限,使它很难获得俄罗斯和中亚各国的能源。当前印度的天然气管道建设有“三线计划”,其中两条线必须经过巴基斯坦。印度总是担心巴基斯坦将干扰印度的能源安全,这使得印度想从中国那里得到能源保障。印度《金融快报》一篇专论就曾指出:“中国的加入将会确保管线的安全。考虑到中巴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关系,巴基斯坦将不会轻易对管道做出破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印之间的能源合作将会为保证印度的能源增加安全系数”。 一些印度专家甚至提出,“印度应该让所有石油管道都通过中国”。

而在现实中我们很难对中印两国在能源外交上的优势和劣势做出明确区分,因为大型的石油开采项目保障的是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稳定,其中涉及到更多的政治较量,这不是单凭地理因素就可以决定的。

另外,单单几次的收购胜出并不能说明什么。中国能源企业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在于出手大方,但是收购后如何在海外进行资源整合成为这些企业的重要课题;尽管印度在与中国的能源竞争中尚处于下风,但是印度能源企业在海外拓展方面更趋于务实,海外运作与管理经验更加丰富,因此印度能源企业完全具备后来者居上的基本条件。

可西方媒体经常很喜欢这样的炒作,如渲染2004年印度和中国在竞标安哥拉油田开采中层开“激烈竞争”。据印度媒体报道,2004年12月,俄罗斯公开出售尤科斯石油公司名下最大的子公司――尤甘斯克的股份,中印两国石油公司均有意参与竞标,但最终俄方还是将油田留给了自己的国有石油公司。

事实上,两国能源合作的领域十分广泛,如倡导克服亚洲“石油溢价”(亚洲买家从欧佩克进口石油的价格比欧美国家要高)、节能技术和工艺开发、寻求联手竞购有共同利益的海外油气开发项目等。由于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对中东石油依存度高达70%,进口油源单一,亚洲地区能源对话松散等因素,中东石油输出国长期执行“亚洲溢价”。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仅不公平的“亚洲溢价”一项,就使亚洲石油消费国每年向石油生产国多支付100亿美元。

正如印度石油部长马尼・尚卡尔・艾亚尔近来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的:印中“相互竞争总是让第三国得益”,印中两国在能源领域完全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应加强两国全球能源安全合作,制止他国在石油资产项目上的漫天要价”。

合作是上策

从目前的收购实力以及海外战略布局看,由于中国企业起步较印度要早,因此在两国直接竞购中,中国企业相对处于优势地位。据印度媒体报道,中国公司与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共同竞购一个尼日利亚油田45%的股份,最终印方的竞标由于被政府认定为“超出自身实力”以及“不具备商业价值”而被迫退出。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部长马尼・尚卡尔・艾亚尔就曾经对媒体说,“如果不是印度政府否决了印度公司的收购议案,中国公司在尼日利亚油田收购案中可能再次和印方相遇。在印度一些石油企业看来,印度的自身实力不足,如果能够与中国联手,印度将“有望大幅降低在海外石油竞购中面临的残酷竞争形势”。此外,中印联手还有助于规范国际石油和油产品市场,也有助于将亚洲的油价拉下来。

由于中国在争夺国际石油市场方面比印度起步早,动作也更大。与中国相比,印度是后来者,且综合实力远远比不上中国。印度正是看到了中国在海外争夺能源的强大竞争力,既不愿同中国硬拼而败下阵来,也不希望因两国的恶性竞争而造成两败俱伤,让第三国占了便宜,所以选择主动向中国示好。

对于西方制造的“国际原油价格飞涨是由于中印两国原油需求急剧增长”舆论压力,也使得印度希望和中国联合起来顶住压力,改善在能源方面一贯“龙象相争”的国际形象。

印度的一些学者表示,中国在寻求石油多元化方面走在了印度的前面,并有许多宝贵经验,印度可以通过同中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学习这些经验。

龙象已共舞

中印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其实已经开始,2004年12月两国石油公司完成了第一次成功合作,联手以5.73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叙利亚的一处油气资产。据透露,其他类似的合作也正在世界其他地区展开。在伊朗,中国拥有伊朗亚达瓦兰油田50%的股份,而印度拥有该油田20%的股份。能源运输方面,印度提出将印、巴、伊天然气管道延伸到中国。总之,一系列合作协议的签署表明,两国企业间的合作已经不再是权宜之计,而将成为一种战略性的制度化合

作机制。

有媒体认为,随着中印两国全面加强战略合作,双方在能源安全领域有可能形成彼此合作的默契。艾亚尔也曾表示,“市场有竞争但同时要有合作,两国企业的联合收购会更多地出现。”英国《金融时报》也发表文章评论说,“中印两国传统上争夺自然资源的竞争对手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双方正开始致力于彼此合作,以寻找有利于维持自身能源安全的任何可能机遇。”

为了实现既定战略目标,中国与印度正在展开卓有成效的能源外交战略:一方面,与世界各产油国加强合作,从而确保稳定的能源供应;另一方面,加强与能源消费大国的沟通,避免在开发海外石油资源中产生恶性竞争。

据说,龙和象在佛教是吉祥的象征,佛经中常用来比喻修行出众的大德高僧,遂有“法门龙象”之说。国际媒体未必知道佛教中有“龙象”一词,却无巧不成书地常用“龙”和“象”来分别比喻中国与印度。当前在能源问题上,“中国龙”的确应该与“印度象”更为积极的进行合作,这样至少可以在国际能源舞台上把印度拉上,不要让世界各国动不动就谈论中国的能源需求,似乎只是因为中国才对世界石油资源产生了威胁。从经济实力,中印两国都还只是发展中国家,从能源消耗来看,尤其从人均能源消耗来看,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差了一截,目前世界能源的消耗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

总之,中印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上述联合竞标成功只是开了个好头,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机遇。而且,合作内容不限于海外合作竞购,也不仅限于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在能源其他方面,例如核能、水力发电、非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中印也可以互相合作,优势互补。中印两国的学术界也在努力探讨能源合作的内容和途径。除了双边合作外,中印两国在多边框架内,例如中印俄三边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印度已是观察员),南亚区域合作组织(中国不久前被接纳为观察员),以及中印与东盟的合作关系中,都可以进行能源方面的合作。

互信是关键

虽然印度在积极寻求两国的能源合作,但人们发现,凡是中国石油商留下足迹的地方,诸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苏丹、伊朗、缅甸……现在都能看到印度石油商尾随的身影――印度与中国在海外寻油时频频“撞车”的事实不容忽视。

在未来15年内,印度的石油需求将增长一倍,但其石油储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印度石油与天然气总公司董事长苏必尔・拉哈就曾表示:“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通过海外来源保障能源供应。这是中国现在所做的事情。”

正是由于中国和印度对石油的极度渴望,使这两个东方经济大国不约而同踏上了全球寻油之旅,因而许多油源丰富的国家便成为了二者不期而遇的交手战场,在哈萨克斯坦、厄瓜多尔、叙利亚,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尽管联手购油的高调不减,但“边打边谈”还是成为了中印能源界的交流基调。“世界太小,这是中印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力挺双方合作的艾亚尔也曾多次强调这一现实。据报道,尽管今年8月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PK)竞购战早已成定局,艾亚尔本人对此还是耿耿于怀。他透露,印度仍然有希望从哈萨克斯坦政府手中获得PK部分资产。事实上,如果不是印度政府否决了ONGC的收购议案,中海油在1月9日在收购尼日利亚海上油气田45%股份中可能再次和印方“狭路相逢”。

所以尽管愿望是美好的,但中印能否达成一致的能源合作协议,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场事关重大的挑战。专家提醒,中印联合收购能源资产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双方建立互信机制前,冲突和竞争将无法避免。

不过,有关专家也指出,这样的竞争虽然激烈,但却没有敌意,是在市场规律下有序的竞争。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部长马尼・尚卡尔・艾亚尔也持同样的观点。他驳斥了关于两国之间的这种角逐可能演变为19世纪敌对的两个帝国之间一场新形式的“博弈”的观点。他说:“印度和中国不必经过互相残杀最终才得出结论:在能源问题上合作才是上策。当然也可以展开竞争,因为市场是起主导作用的。”

就拿尼日利亚来说,以后中印两国不可避免地要在这第三方国家的地盘上打交道。据报道,印度更早时就在积极开发尼日利亚的油气资产。ONGC在2005年11月就与尼日利亚政府签订了一项巨额合同,承诺向这个非洲最大产油国投资60亿美元,以换取该国两个深水油区25年的开发权。虽然上海合作组织的强大会促使中印能源合作加快步伐,但参与合作的成员越多,议题就越广,较难实现具体化。

印度驻华大使苏理宁在评价中印关系时说:“我们是朋友,是合作伙伴,当然,我们也是竞争对手。竞争是好事,有竞争才健康。”用这话来形容中印能源关系,同样非常恰当。

■摘自《中国经营报》2006.9.17

上一篇:裘德道:一气买下“首相一号” 下一篇:嘉里粮油的市场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