苄星青霉素与阿奇霉素对照治疗早期梅毒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12 12:50:58

苄星青霉素与阿奇霉素对照治疗早期梅毒临床疗效观察

摘 要 目的:苄星青霉索在临床上的疗效。方法:选用60例梅毒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选用苄星青霉素治疗,而B组则选用阿奇霉素。两组的疗程均为15天。结果:苄星青霉素临床治愈率100%,阿奇霉索临床治愈率80%。结论:治疗时应首选

青霉素,青霉素有较多的种类,对梅毒螺旋体抑制作用最稳定的是苄星青霉素。

关键词 苄星青霉素 阿奇霉素 梅毒 梅毒螺旋体

资料与方法

60例均为门诊病史记录的完整病例,其中男36例,女27例,男女之比1.4∶1;年龄12~68岁;已婚40例,未婚10例,离婚6例,丧偶4例;职业:工程师2例,工人21例,农民18例,干部职员3例,商业服务人员6例,离退休人员2例,其他7例,家务及待业1例;文化程度:文盲1例,小学7例,初中31例,高中14例,大专以上7例;传染方式:婚外传染55例,配偶传染5例。

临床表现:潜伏梅毒共5例,均为早期潜伏梅毒,系夫妻一方发现早期梅毒后而来检查发现的。

一期梅毒共17例,其中男13例,女4例。一期梅毒潜伏期为14~42天,平均22.4±2.3天。硬下疳部位:男性冠状沟6例,3例,包皮内板、系带、阴囊各1例;女性:大小3例,3例,肛周1例。典型下疳11例,不典型6例。硬下疳数目:患1个硬下疳14例,多发性硬下疳3例。有14例患者伴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不痛,质较硬;3例患者无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单发硬下疳为肉红色、圆形、表面清洁,直径0.5~2.0cm边界清楚,周边隆起的溃疡,触摸坚韧有软骨感、无痛,2例男性多发硬下疳,位于及包皮内侧2个以上多处浅表溃疡,表面清洁,触之有韧感,不痛不痒,有民味;3例女性多发性硬下疳表现为大小,阴道口大小不等浅溃疡,基底红晕,触之坚韧不痛,表面有渗出。血清TPHA检查全部阳性。

二期梅毒共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男女之比为1∶1;皮损分布7例无皮疹,有皮疹的疹型复杂多样:丘疹鳞屑型20例,扁平湿疣型2例,斑丘疹4例,斑疹3例,环状红斑型1例,黏膜白斑2例,网状青斑l例,鼠咬型脱发2例。皮疹部位:掌跖部位17例,外生殖器及肛周6例,躯干部14例,头颈部3例,全身散在6例。合并其他性病15例:一期梅毒合并淋病4例,合并衣原体及支原体4例,合并尖锐湿疣7例。

方法:①RPR全部患者静脉采血,试剂盒由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②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梅毒螺旋体,取材:硬下疳表面刮取物。结果:3例潜伏期梅毒患者RPR阳性;17例一期梅毒患者14例RPR阳性,3例阴性(硬下疳病史在2周内),但暗视野检查梅毒螺旋体都是阳性,8周后复查RPR均呈现阳性;40例二期梅毒患者RPR均阳性。

治疗方法:①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3次,总量为

720万U,共治疗30例。疗程为15天。 ②阿奇霉素,每天1次0.5g口服,连服10天,总量5g,共治30例。疗程为15天。

疗效评定:①血清学治愈:1年内临床症状消失,血清学转阴;②临床治愈:1个月内无梅毒临床症状,但血清学不一定转阴;③血清学抵抗:1年内临床症状消失,血清学未转阴。

结 果

苄星青霉素与阿奇霉素组的结果比较:①A:组:苄星青霉索组临床治愈30例(100%),血清学治愈27例(92.5%),血清学抵抗2例(7.5%)。 ②B组:阿奇霉素组临床治愈24例(80%),血清学治愈24例(80%),血清学抵抗6例(20%)。

不良反应:A组:有1例出现吉海反应,在治疗前加服强的松5mg/次,3次/日,连服3日。此反应消失。B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讨 论

从实验病例结果来看治疗梅毒的特效药物是青霉素,治疗时应首选青霉素。青霉素有较多的种类,对梅毒螺旋体抑制作用最稳定的是普鲁卡因青霉素G和苄星青霉素,因为这两种药物吸收缓慢,在体内有效期长,维持血液有效浓度衡定,故临床常选用此二类青霉素治疗梅毒。但二药比较,苄星青霉素仅注射1次即可,可减少长期注射所带来的痛苦,是治疗梅毒的理想药物。治疗梅毒除了正确选择药物外,还要确定药物剂量和用药方法。如应用苄星青霉素的剂量很大,需240万U。用法是1次注射,剂量不足即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除了掌握剂量和用药方法外,还要注意用药规则,每天1次,最好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注射,只有用药足量和规则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要注意青霉素剂量不宜随意加大:大剂量青霉素将导致短期内杀死大量的梅毒螺旋体、释出大量异性蛋白,引起赫斯海默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全身不适,梅毒损害暂时加重,内脏和神经系统梅毒症状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心血管梅毒不用苄星青霉素,如有心衰、应首先治疗心衰,待心功能可代偿时,再予以肌内注射青霉素;但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以避免发生赫斯海默反应。

从治疗后血清反应不阴转的结果可以看出阿奇霉素百分比苄星青霉素要高。梅毒患者经过抗梅毒治疗后,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在一定时间内不转阴,称耐血清性。早期梅毒出现耐血清性常与治疗剂量不足及不规则而复发有关,也可能与再感染,或有神经系统梅毒等因素有关。但本人认为不是治疗量不足而是两种药物在人体内吸收情况不同有关。也就是说阿奇霉素在人体内的吸收比苄星青霉素要低。

参考文献

1 韩国柱.关于梅毒治疗中的几点建议.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31(3):138-139

2 顾志英.阿奇霉素治疗梅毒失败2例.中华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2):108-109

3 李爱馥,李亚平,王虹等.早期梅毒670例临床分析.中华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11):682-683

4 陈清.早期梅毒186例临床分析.中华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10):623

上一篇:基牙牙髓活力对烤瓷修复后的影响 下一篇:临床上要重视内科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