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22-09-12 11:58:33

糖皮质激素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葡萄膜炎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于2006年1月~2011年1月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葡萄膜炎78例(103眼)。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 结果 葡萄膜炎按病变位置分型:前葡萄膜炎47眼(45.63%),中间型葡萄膜炎5眼(4.85%),后葡萄膜炎20眼(19.42%),全葡萄膜炎31眼(30.10%)。经治疗后除1眼没有视力增加外,其余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视力≥0.5者由治疗前的47眼(45.63%),增加为治疗后的74眼(71.84%)。并发症包括:虹膜后粘连45眼(43.69%),晶状体混浊31眼(30.10%),玻璃体浑浊28眼(27.18%),视网膜病变27眼(26.21%),青光眼9眼(8.74%)等。 结论 葡萄膜炎伴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能更有效地治疗葡萄膜炎。

[关键词] 葡萄膜炎;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a)-0041-02

葡萄膜炎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1],因其病因复杂、种类繁多,临床治疗葡萄膜炎有较大的难度。本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采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葡萄膜炎78例(103眼),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103眼)患者,其中,男46例(60眼),女32例(43眼);年龄4~71岁,平均(37.24±13.97)岁;单眼53例,双眼25例。治疗前视力:无光感1眼(0.97%),眼前指数2眼(1.94%), 0.02~0.05 2眼(1.94%),0.06~0.1 10眼(9.71%),0.2~0.4 41眼(39.81%),0.5~0.8 38眼(36.89%),1.0以上9眼(8.74%)。随访6个月以上,长期服药治疗者需要定期随访直至停药。

1.2 葡萄膜炎诊断和分类

葡萄膜炎的诊断和分类[2]要结合临床表现、化验检查以及治疗效果等因素综合判断。葡萄膜炎按病变位置分型:前葡萄膜炎47眼(45.63%),中间型葡萄膜炎5眼(4.85%),后葡萄膜炎20眼(19.42%),全葡萄膜炎31眼(30.10%)。

葡萄膜炎具体病因类型包括:强直性脊椎炎伴葡萄膜炎27眼(26.21%),小柳原田病12眼(11.65%),白塞病伴葡萄膜炎7眼(6.80%),人工晶状体术后伴葡萄膜炎6眼(5.83%),角膜葡萄膜炎伴葡萄膜炎5眼(4.85%),儿童型葡萄膜炎4眼(3.88%),青光眼睫状体综合征伴葡萄膜炎3眼(2.91%),牛皮癣伴葡萄膜炎2眼(1.94%),梅毒性葡萄膜炎1眼(0.97%),特发性葡萄膜炎36眼(34.96%)。

1.3 葡萄膜炎的发病特点和方法

1.3.1 葡萄膜炎的发病特点包括:(1)是急性还是慢性,(2)是初发还是复发,(3)视功能损害情况,(4)并发症是否形成,(5)治疗效果如何。根据葡萄膜炎的诊断和分类情况,并结合发病特点等因素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本组急性葡萄膜炎82眼(79.61%),慢性葡萄膜炎21眼(20.39%);葡萄膜炎初发者73眼(70.87%),复发者30眼(29.13%)。

1.3.2 葡萄膜炎的治疗方法:(1)单纯眼局部滴眼液治疗34眼(33.01%),包括复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0.3%妥布霉素和0.1%地塞米松)、0.5%普拉洛芬滴眼液以及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0.5%托吡卡胺和0.5%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治疗。主要用于初次发病,视力影响较小,无并发症形成等情况。(2)眼局部点眼液联合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51眼(49.51%),糖皮质激素主要选用泼尼松片口服,起始剂量1 mg/kg,根据病情逐渐减量。主要用于复发性、慢性以及视功能影响较重、或已经形成明显眼部并发症的葡萄膜炎。(3)眼局部、口服泼尼松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18眼(17.48%),免疫抑制剂主要选用复方环磷酰胺片治疗,成人剂量50~100 mg/d,根据病情逐渐减量。主要用于顽固性、严重并发症形成的葡萄膜炎并且无生育要求的患者。(4)其他治疗。梅毒性葡萄膜炎1眼同时给予相应的抗生素规范治疗。

2 结果

2.1 视力

治疗后视力:除1眼没有视力增加外,其余病例经治疗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无光感1眼(0.97%),0.02~0.05者1眼(0.97%),0.06~0.1者8眼(7.77%),0.2~0.4者19眼(18.45%),0.5~0.8者31眼(30.10%),1.0以上者43眼(41.74%)。

2.2 葡萄膜炎并发症

虹膜后粘连45眼(43.69%),晶状体混浊31眼(30.10%),玻璃体浑浊28眼(27.18%),视网膜病变27眼(26.21%),青光眼9眼(8.74%),视神经萎缩6眼(5.83%),角膜变性3眼(2.91%),眼球萎缩1眼(0.97%)。无并发症者38眼(36.89%),只有1种并发症者23眼(22.33%),伴有2种以上并发症者42眼(40.78%)。

2.3 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

(1)激素性青光眼3眼(2.91%),经减量或停用复发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并联合将眼压治疗均可控制在正常眼压范围内。(2)高血压4例(5.13%),通过治疗可以控制在正常血压范围内。(3)高血糖3例(3.85%),经治疗血糖正常。(4)白细胞下降1例(1.28%),经治疗痊愈。(5)肝功能损伤1例(1.28%),为使用环磷酰胺治疗者,经相应治疗和停止服用环磷酰胺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3 讨论

葡萄膜炎是眼科临床的疑难病例,因为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病情容易复发而致盲。本组按病变部位分类中前葡萄膜炎47眼(45.63%)为四种类型中的最高,与李晓鹏等[3]的报道48.9%,以及杨培增等[4]的报道44.98%基本相同。说明前葡萄膜炎是最主要的葡萄膜炎类型。本组没有明确葡萄膜炎病因诊断者36眼(34.96%),较李晓鹏等[3]的报道41.7%,以及杨培增等[4]的报道42.09%为低,可能是患者构成的不同造成,但是同样也证实了葡萄膜炎难以明确诊断的临床现象。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内源性葡萄膜炎的主要药物[5-7]。本组按诊断以及病变特点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对葡萄膜炎患者采用不同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减少了糖皮质激素的盲目使用[8-9]。治疗前视力≥0.5者47眼(45.63%),治疗后视力≥0.5者为74眼(71.84%),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提示本组采用的个体化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法合理有效。

本组详细总结了葡萄膜炎引起的多种并发症[10-11]的情况,发现无并发症者38眼(36.89%),只有1种并发症者23眼(22.33%),伴有2种以上并发症者42眼(40.78%),可见有眼部并发症的葡萄膜炎患者65眼(63.11%)。提示科学规范治疗葡萄膜炎,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防止葡萄膜炎的复发,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和加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糖皮质激素有多种毒副作用[12-13],常见的有高血压、高血糖、骨质疏松、电解质紊乱、胃黏膜损害等。同时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14-15]在使用中也有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常见的有血细胞特别是白细胞下降、肝肾功能损害、免疫力下降、膀胱炎等。本组观察到有以下常见的毒副作用:高血压4例(5.13%),激素性青光眼3眼(2.91%),高血糖3例(3.85%),白细胞下降1例(1.28%),肝功能损伤1例(1.28%)。可以对顽固性、伴有明显眼部并发症的葡萄膜炎进行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别是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治疗葡萄膜炎时,要定期随访和化验检查,及时发现并避免各种毒副作用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培增,张震,周红颜,等. 葡萄膜炎致盲目特点及原因探讨[J].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6):350-351.

[2] 杨培增. 临床葡萄膜炎[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40.

[3] 李晓鹏,张子英,王宇冉. 葡萄膜炎96例临床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4):266-267.

[4] 杨培增,张震,王红,等. 葡萄膜炎的临床类型及病因探讨[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18(4):253-255.

[5] 刘蕊,刘湘源,赵金,等. 伴前葡萄膜炎的脊柱关节病86例临床分析[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11):762-765.

[6] 刘卫华,段安丽. 晶状体乳化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研究[J].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6,28(5):339-341.

[7] 石莹琳,张亚平.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治疗观察[J].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8,30(11):881-882.

[8] 郑曰忠,时冀川. 儿童葡萄膜炎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28(9):982-985.

[9] 侯习武,雷方,王宇冉,等. 顽固性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J].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8,30(9):725-727.

[10] 邹燕红,李静贞. Nd:YA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闭角型青光眼[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5):356-358.

[11] 沈玺,徐格致. 玻璃体手术治疗中间葡萄膜炎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的临床效果[J].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1):25-29.

[12] 袁惠敏. 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角膜葡萄膜炎[J].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8): 1535-1536.

[13] 邹丽宜,吴铁. 糖皮质激素与骨质疏松[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 9(2):177-181.

[14] 郑曰忠,时冀川. 免疫抑制剂在顽固性葡萄膜炎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眼底病杂志,2010,26(5):493-496.

[15] 王梦华,侯习武,魏丽萍,等.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临床治疗[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12):1283-1286.

(收稿日期:2012-11-26 本文编辑:魏玉坡)

上一篇: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0例疗效... 下一篇:经尿道电切加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治疗腺性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