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主体意识影响因素及对策与建议

时间:2022-09-12 11:38:48

大学生体育锻炼主体意识影响因素及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81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0-000-02

摘 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不断下降主体意识逐渐降低。对学生个体的体育锻炼行为制约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在学校体育工作中采取有效和针对的措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促成体育锻炼行为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体育锻炼 主体意识 影响因素 对策 建议

大学生体育课是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能,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体验运动乐趣,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从根本上形成体育锻炼质的飞跃。

一、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制约因素的分析

(一)大学生健康意识及体育锻炼主体意识的需要

大学生自身喜爱什么,就会努力去做什么。大学生无论是在生理或心理上都趋向成熟,他们体育锻炼不再仅仅凭个人兴趣,而很大程度是具有理性的。兴趣是产生动力的源泉,有了一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参加练习,发挥自身的潜能。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往往不只是主动参与其中还会加深认识,扩大认识范围的需要,进而有效地投入到这些体育运动中去。

(二)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对体育锻炼主体意识的影响

首先,学校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主体意识的主阵地,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增强了健康意识,同时对体育锻炼的作用和价值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意识到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其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体意识与家庭的体育锻炼氛围息息相关。家人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子女的体育健康意识、价值观和兴趣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家人对学生体育锻炼持习惯支持和肯定,从而会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再次,大学生往往会根据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从事体育锻炼,拟定自身发展的目标。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上的体育新闻都对他们的视觉听觉形成巨大冲击,从而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体意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同样,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社会的竞争机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他们需要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合作。

(三)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受场地和器材的制约

由于现在学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校场地数量有限,场馆数量很难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这对于一些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因场地占地面积大,同时容纳该项目比赛人员有限的特点,致使在休闲高峰期使这些场地成为超饱和状态。所以校园仅此几块场地也会显得杯水车薪,而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也是制约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四)大学生体育锻炼缺少合理规划和系统指导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体质状态的最佳时期。身体的各项机能状况感觉良好,能够应付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因此还认识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大学生体育课不是学校重点学科内容,因此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课程设置也很少有人进行监督和检查。而我们的大学生本来在初高中时期就很少进行系统的体育训练,因此单独依靠大学的公共体育课来达到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简直是杯水车薪。

二、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主体意识的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锻炼意识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与价值观取向的直接体现,能指导大学生进行自觉的体育锻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同时,教师应利用各种渠道向学生灌输体育锻炼的益处,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将课内外锻炼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和运动休闲方式,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增强大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

(二)加强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与投资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由于场地器材的缺乏,导致他们刚燃起的体育锻炼激情被熄灭。所以学校领导要加大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合理利用校内外体育课资源,本着高效益、少投入的原则,将低成本、低价格、多样化的运动项目结合场地、设施资源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的进行体育锻炼。新建或补充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以满足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

(三)体育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无论其身体素质多好,技术多全面,他都不可能做到样样精通。在课堂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每位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找体育老师来帮忙。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四)丰富课堂内容使其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体育教学中,把传统的体育教学通过多媒体引进到课堂中。例如将预先录制好示范动作通过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对容易出错的环节进行演示,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互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交叉使用呈现出多样性。特别是在室内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最近发生的体育赛事搬上讲台。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使他们逐渐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五)做好学生锻炼效果的跟踪调查和过程监控

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也是学生在锻炼过程中自我调控的能力基础。有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差别,起着信息综合分析器的作用。如果一位学生缺乏必要的自我评价能力,他在练习中只会机械重复、死搬硬套。产生错误时,不仅判别不清,甚至有可能由于一再重复导致技术的错误定型,这样会挫伤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根据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去寻找解决或改正的线索与办法,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监控、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体育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体能、学习运动技能、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和兴趣的主阵地。学校不仅要开齐、开足健康知识教育课程,还应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学生的健康知识。学校还应该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经常组织体育竞赛,充分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体育教育模式,丰富学生课余时间的体育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体育教育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大众传媒、体育明星等体育信息资源,让正面、积极的体育信息迅速而广泛地影响学生的体育生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直接、更深入接受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 林志超.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张威,张雅云.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郑旗,李吉慧.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 新课程教材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竞技健美操C组难度“转体360度屈体分腿跳再转1... 下一篇:羽毛球选修课课程体系现状的调查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