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优生的“优”与“忧”研究(一)

时间:2022-09-12 11:22:11

学优生的“优”与“忧”研究(一)

引言:一个学优生成长的故事

案例:甲同学与乙同学都是我班学习成绩的佼佼者。其中甲同学性格活泼开朗,是班级的开心果,而乙同学性格有些内向且嫉妒心强。有一天,甲同学发现在自己的脚下有一张试卷不知被谁踩了一个脚印,赶忙捡起来询问四周的同学是谁的。这时乙同学发现是自己的,赶紧要了回去,但是当她发现自己试卷上的脚印时,便对甲同学大声指责,说是甲同学故意踩的,两人因为这个小小的摩擦,你一句我一句的辩解和指责,最后导致两人情绪激动均不能上课,作为班主任的我及时出面进行调解。调查发现,就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甲同学的成绩要比乙同学的成绩高一些而已。

事情虽然过去了,但这起学优生因为一张试卷的争吵却让我陷入了深思。

一、学优生的应然状态――“优”

所谓的“学优生”,在目前高考体制下,在许多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就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优异拔尖的学生。一俊遮百丑,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优等生。事实上,这种定位只看重学生的智商水平,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方面,诸如在道德、情绪、情感、意志、抗挫折、抗压力等方面的品质,结果导致我们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问题学生。而事实上,真正的学优生是指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均全面发展的学生。概括来说,学优生的应然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知

“知”即认知、感知,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心理活动。学习最首先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诸如孔子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氏》)、“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等言论,皆是在主张好学、重知。而学优生在这方面应该是非常突出的,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不拘泥于表面,深刻全面,解决问题时能够找到各种灵活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甚至能够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二)养情

“情”即情绪、情感,是学生在知的基础上对外部世界产生的一种体验。“未有意趣,必不乐学”。情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在面对枯燥乏味的学习活动时,如果学生没有求知的欲望和强烈的兴趣,是很难坚持到底的。而优秀生在这方面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

(三)坚意

“意”即意志,是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后能够自主支配和调节行动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所谓“有志者志不移,无志者常立志”,坚强的意志是优秀学生成功的重要条件。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上意志坚定、顽强,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进取心,能够主动地克服困难,战胜学习方面的挫折,并以超常的毅力承受来自学习上的各种压力,克服各种干扰或障碍。

(四)持行

“行”即实践,是指学生的学习行为或活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知识只有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显现出它的价值。如,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的就是要重视实践。优秀的学生一般不会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学习成绩上,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非常积极地参加班级、学校、社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以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

二、学优生的实然状态――“忧”

虽然学优生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优异表现,但是人无完人,处于成长期、发育期和塑造期的他们,在心智上还不成熟,表现出很多不稳定的症状。因此,在面对学优生时,应该善于察言观色、明查秋毫,找到他们身上的潜在问题,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使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学优生“忧”的表现

1. 知的片面。学优生由于在学习成绩上具有优越感和成就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高估自己的长处,易养成好高鹜远、眼高手低的学习态度。特别是在家长和教师的呵护下,过度的优越感使他们容易产生盛气凌人、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的感觉,也使他们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骄傲自满,听不进去不同意见。因此,在学习上存在着不求深入、浅尝辄止等现象。

2. 情感障碍。学优生虽然在学习上有着强大的求知欲望和强烈的兴趣,但是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低落、孤独、悲伤、失落、消沉,不愿与同学交往,对集体和班级事情不感兴趣。更严重者可能会表现出人格上的发展不协调、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案例中的乙同学就是因为一次考试成绩没有甲同学好,进而发生了冲突。

3. 意志障碍。学优生因为一直是学习成绩的佼佼者,少有经历挫折或失败的体验,所以易编织梦想。一旦遇到困难,亦易导致他们情感脆弱、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自调自控能力较差。特别是在被高期待、高关注下,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把学习成绩的高与低看作是一场输赢的较量,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否则可能自此一蹶不振。

4. 行动欠缺。许多学优生一心只想得高分,两耳不闻窗外事,以牺牲个人的兴趣爱好、课外活动来换取高分,认为只要学习好、成绩优,就是优秀生,其他的都是次要的,结果导致了很多学优生是“头脑发达、四体不勤”的“玻璃化”学生。这种死读书、读死书的行为,实际上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二)学优生“忧”因分析

学优生存在的以上问题,不但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外部教育影响有关,而且还与学生个人自身成长的经历以及个性积淀有着密切关系。

1. 社会环境的影响――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深入开展,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高考指挥棒还没有彻底改变,以升学选拔与甄别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评价机制仍然存在,这无形中左右着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在这种功利化的导向下,把成绩好作为评价学优生的标准,却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能力的提升,忽略了心理素质的养成。这使得许多学生只关注成功,结果在造就一个个学习尖子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心理脆弱、过分追求完美的问题“学忧生”。

2. 学校环境的影响――“晕轮效应”。从班主任管理的视角来看,学优生由于学习“成绩好”、“听话”,因此容易得到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偏爱、同学们的崇拜和羡慕,这使得他们逐渐产生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偶尔犯了一些错误,也会得到老师的原谅,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骄傲和娇气行为习惯的产生。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表现出自命清高的现象,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也开始变得脆弱。

3. 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成员的知识文化、道德观念、审美情趣、榜样作用、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学生良好品德、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学生社会化发展及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的普遍心理,家长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宠爱有加,对他们有求必应,虎妈式教育很少见。父母的这种过分保护易使学生形成强烈的依赖心理,难以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独立的个性特征。

4. 学生自身因素影响――自我迷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虽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学生自身。首先,在家长和老师高期望值的影响下,学生对自己期望值也会过高,给自己施加压力,导致心理包袱会越来越重,表现在情感和意志上出现障碍。其次,他们易养成自满自大、自我完美的高大形象。一旦情况发生变化,有其他同学超越了他们,就会变得消极、逃避,陷入理想与现实争执的抑郁中,常常表现出惴惴不安,甚至出现强迫症状。第三,“高分”会伴随着“低能”的并发症。在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挫折时,他们可能表现出措手不及、方寸大乱、情绪低落等情况。此外,这些学优生在追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养成了孤家寡人的习惯,沉浸在自我专注的学习之中,性格比较孤僻,难以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等等。

以上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势必会给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带来阻力,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上一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去“小学化”的出路 下一篇:数学课中的情景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