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尔如是说

时间:2022-08-30 03:09:32

布莱士・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是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他自幼聪颖,求知欲极强,12岁独自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16岁写成《论圆锥曲线》,提出“帕斯卡定理”;1642年,他设计并制作了一台能自动进位的加减法计算装置,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器,为计算机的设计提供了基本原理;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人之一。但是英年早逝,1662年8月19日帕斯卡尔逝世,终年39岁。后人为纪念帕斯卡尔,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压强的单位,简称“帕”。代表作品:《论圆锥曲线》、《算术三角形》、《思想录》等。其经典语录有:人是为了思考才被创造出来的;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人生的本质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记忆是一切脑力劳动之必需,等等。

一、要培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思维模式

1. 芦苇:外强中干。

(1)外强:指的就是在课堂学习中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精英班或实验班的学生,之所以要比普通班学习成绩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个人的学习习惯和学科素养相对较好,基础知识能够掌握扎实到位。如果我们观察芦苇的茎干,就会发现坚硬无比,是其生命力强大的保证。学习也一样,没有牢靠的基础知识作为根基,提升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因此,在每一节课结束之后安排专门的基础知识梳理和总结是十分有必要的。

(2)中干:大家都知道芦苇内部是空的,那么为什么帕斯卡尔还要把人比喻成芦苇呢?原因在于他用的修饰语太强大了,是用思想去填充。事实上,在学习中,我们不但要努力去夯实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学会思维,做一个思想的人,否则,也仅仅是具有坚硬外壳的脆弱蜗牛而已,一到关键时刻就会退缩。缺乏思考、不会思考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些同学在平时学习表现尚可,但是一到大考的时候就掉链子。

2. 学会思考。既然我们提到了要学会思考,那么我们究竟要学会思考什么呢?一种说法是要重视培养大家的高阶思维能力。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按照认知的复杂程度,将思维过程具体分为由低到高六个行为表现: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记忆、理解和应用,通常被称为低阶思维,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本身,比如一个知识点首先你记没记住,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要夯实基础,然后是你能不能理解知识本身是什么意思,再接着是对知识理解基础上的一个运用;而分析、综合和评价,通常被称为高阶思维,之所以把这三项归为高阶就在于它们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情境材料、假设条件加入,让你根据所学去对材料加以分析,或对你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综合归纳整理,以后是运用所学评价一个事情,进行一个验证,得出一个结论。而后面这三个高阶思维,都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学会思考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和目前高考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目标有关,即获取和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像在高一高二的日常学习中,我觉得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首先要训练和培养的就是第一个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客观地讲,现在的一些学生存在着读不懂题、不知所云、答非所问等状况皆来源于此能力的欠缺。因此,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格外重视学生对教材信息、题干信息的获取训练。为什么先从这做起,因为它既是高考考查的首要能力,更是其他三项能力得以表现的前提。你读不懂题,不明白命题者的意图,你怎么会答好题、得高分呢,那只是空中楼阁罢了,但是我们不排除很多同学还生活在这样的幻想中。

在这方面,下列具体做法可以尝试:一是在训练中培养。比如,在新课自主学习中,学会检索关键信息,再如在习题课上,主动画出关键词,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实际上,从文科类课程的角度讲,这项工作类似于在小学、初中我们做的概括段落大意或中心思想的活动,只是难度加深了而已。二是要重视夯实基础知识。文科生扎实的知识功底是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基础。基础知识愈深厚,对信息的感受愈敏锐,对事物的判断则愈准确。三是亲自去获取和解读信息。在知晓了方法、思路之后,要大胆去尝试,从而形成习惯。举个例子,在做题时,有意识地按老师讲题时的“抑扬顿挫”默读题干,题干中的有用信息、干扰信息、隐含条件都会在“抑扬顿挫”中体现出来,进而找到答案。

二、要学会合作、学会分享的学习模式

帕斯卡尔的这句话还为我们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得高分、提升能力不能靠单打独斗,要合作。芦苇的这个例子形象地给我们打了一个比方,强调了导学课堂中小组学习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一棵芦苇无论外观多么强硬,但一阵强风就会刮倒,生命力再旺盛也成不了什么气候,很脆弱。但是如果是一片芦苇,在强风面前彼此借力泄力,互相依靠,彼此合作承担责任,即使贴到了水面上也不会折断,可见,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但是一些同学可能曾经或正在质疑一个事情,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表面热闹活跃,是否代表着自己真正进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事实上,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都在践行着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的一句话: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结合这样一句哲理。换一句话就是遵循“静――动――静”这样一个逻辑线索。如果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之前你没有对问题材料、假设条件进行静心思考,开篇就开始讨论那是伪讨论、伪合作学习,就是走过场。只有首先大家静下来大致知晓了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有了自己的初步见解之后再进行讨论,才会真正触及思维的深度,培养和锻炼高阶思维的能力。还有一个环节我个人觉得很重要,在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完,教师也进行了点评更正之后,一定还要有个环节,那就是内省阶段。每道题不会都是有原因的,但是每个人的原因可能又是不一样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在问题解决之后,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反思的空间,想一想理想和现实,正确与错误,为什么距离总是那么近,但结果总是那么气人。

为了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参与度。有一个古老的教育谚语说:“告诉我的,我忘记了;演示给我看的,我记住了;让我参与的,我理解了”。这句话强调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不但解决了话语权的问题,调动了所有组员的积极参与,避免了陪太子读书的情况,而且也为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新课程标准中对知识考核的要求是:识记――了解――理解――运用。究竟什么是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理解,有时很是迷惑。其实,只要我们带着爱,带着主动参与的热情,就会识记、了解相关的知识,进而主动地去运用相关知识。第二,自主度。《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曾说过一句话:教育是自助餐,不是桌餐。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上看就是一桌,但是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绝不能都吃一样的桌餐,而是要有层次和能力水平区分的,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的自助餐。

以上观点,就是我对帕斯卡尔那句名言的一些心得感悟。希望能够为提升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尽到绵薄之力。

上一篇:合作学习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课堂自主学习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