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专栏自己会说话

时间:2022-09-12 08:58:28

福建《湄洲日报》有一个专栏叫《纪实快餐》,自1994年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在全国报纸副刊每年一次的好专栏评选活动中,与全国各大报“同台竞艺”,连续九次(届)获得全国报纸副刊年度好专栏奖。曾有评论者说:好专栏自己会说话。一个地市日报的副刊专栏,能坚守十多年不衰,印证了这个简洁的判断,也说明了她具备好专栏的“特点”。

《纪实快餐》产生的文化背景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生活方式的嬗变令人目不暇接。作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新闻媒体,《湄洲日报》也总是在第一时间介入生活、反映生活。当我们翻开十几年前的报刊时,发现那些在今天看来十分“老土”的名词和浮躁的描述,在当时却是一种很时髦很前卫的报道。从“喇叭裤”、“三点式”、“卡拉OK”、“KTV”、“公关小姐”、“女郎”到“下海”、“跳槽”、“蓝领”、“白领”……快节奏的生活催生了“快餐文化”;杂文、随笔受到读者前所未有的青睐……这种全新的文化氛围,为这一时期媒体打造一大批新栏目、名专栏提供了坚实的文化背景。

1994年,以央视《焦点访谈》为代表的一大批直面人生、干预生活、抑恶扬善的专栏、专刊,给沉闷的中国媒体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也给受众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阅读和欣赏的。这年11月,《湄洲日报》副刊也悄然出现了一个叫《纪实快餐》的专栏。

这个短小精悍(每期刊出六七则,每则两三百字)的小专栏,以其幽默、辛辣的文风,注重细节的描述,立即引起了众多读者和媒体同行的关注。有一则叫《拍电报》的“纪实快餐”这样写道:

一个穿喇叭裤、抹口红的“公关小姐”匆匆来到莆田邮电局拍电报。她在电报单上歪歪斜斜地写了“人傻、钱多、快来、好挣”八个字,然后抄了几份,要求邮局赶快发给老家的姐妹和在其他城市的同伴……

这则不到百字的“快餐”,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歌舞厅小姐招引同伴来莆田“坐台”、“好挣”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成为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那“人傻、钱多、快来、好挣”八个字也被有关领导所引用,后来催生了全国第一家向“坐台小姐”收税的地方性文件,引起了《中国青年报》等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

重要的是准确的定位和特色

1994年初,《湄洲日报》从4开4版扩为对开8版,每个版面的信息量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当时,报社老总下了死命令,要求各个版面的信息量都不少于15条。作为副刊,当然也应该考虑信息量问题。根据当时“快餐文化”盛行的背景,经过思考和分析,决定在纪实版面上新设一个专栏。这个栏目的基本定位是:用文字的漫画纪实生活―――以幽默、辛辣、风趣的笔调,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挞生活里的假、恶、丑。这个定位十分符合当时的“新闻生态”,也为报纸副刊注入一股清新的气息。试举几则“快餐”为例:

《公车作花轿》:时下用公车接送新娘,时有所见。把车牌号用“百年好合”、“永结同心”的小匾框遮挡。一不得罪用车单位领导,二不碍当事人人情,三不被群众知晓,四不被有关部门追查。公车作花轿!妙!

《买成绩》:张老师正埋头批阅期中试卷。蓦地,他发现学生郑某的卷子上一道几何证明题的空白处贴着一张十元的人民币,揭开一看,赫然有这么几句:此题不会做,花钱买分数,老师莫嫌少,期末贴五十。老师先是愕然,后是愤然了。

《“公家人”吃公家的龙眼》:一单位运送一车龙眼,路遇一伙头戴大盖帽的“公家人”,例行检查一下,就坐在车上吃了起来。司机与同行的小王见状也不敢吭声。一会儿,吃得差不多了,其中一个大盖帽拿起一个袋要装一些带走。这时小王急了:“你们怎么还要带走?”那个人问道:“你们这车龙眼是不是公家买的?”“是啊!”“那我们这些公家人吃公家的龙眼有什么不妥?”

这些针砭时弊的“快餐”一经推出,就立刻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投稿量骤升)和同行的关注。因此,一个专栏要在媒体的海洋中站得稳、立得住,首先是定位要准,要能对当时“文化生态”准确把握。这里的准是指专栏的定位要与媒体所处的环境相适应。

其次,专栏的特色要有个性,要用独到的手法打造出区别于其他专栏的特色。这犹如在一座餐馆林立的城市里,要再开一家餐馆,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菜”,就很难吸引顾客,难以生存,更谈不上扬名。《纪实快餐》这个专栏的“特色菜”是“短小精悍,细节点睛”。从这几则“快餐”可以看出,“用细节点睛”是这个专栏的最大特色,比如《公车作花轿》中用小匾框遮挡车牌号;《买成绩》中的试卷上贴着十元人民币等等―――因为细节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所有人都容易感知的难忘画面。经过十多年的打造,累积下三千多则幽默、风趣、辛辣的“快餐”,折射出当地社会那个时期的生活画面。这许许多多从生活中截取的精彩的横断面,以“文字的漫画”加以刻画,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得到同行的认可和专家的褒奖,证明我们的期望没有落空。

把握内容的品位

在新闻实践中,品位通常指稿件内容的文化含量。就《纪实快餐》专栏的内容品位而言,我们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首先,稿件的内容必须是端庄的而不是媚俗。可以说,端庄与媚俗,是体现一个专栏、甚至一个媒体品位的试金石。然而,在新闻实践中,最难把握的也是这对矛盾。许多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增加发行量,提升收视率,有意无意间就迎合了某些人的低级趣味,流于媚俗。这种现象在当今媒体中并不鲜见。《纪实快餐》专栏一开始就明白自己是党报副刊的专栏,明白主流媒体的性质决定其不能媚俗,不能哗众取宠,不能不顾办报宗旨而去“吸引眼球”。因此,我们在稿件内容的取舍和把握上,始终用端庄秀丽的脸庞去面对受众,去反映生活,警示生活,引导生活。如《导演辛苦了》一文:

周末在家,村主任阿贵找上门说:“你们教书的,小说杂志多,借我几本行不?”我感到纳闷:一向连报纸都少看、也看不懂的阿贵突然如此斯文,这可是全村人的福音。就连忙搬出一大堆让他挑,他选的是《劳伦斯文集》、《文化苦旅》、《英语画刊》、《读者》等。看到墙上一把吉它,他又说:“那把大琴也借一下。”我问要这么多干吗?他说:“电视台要到咱村拍老人会生活,镇里交待光有麻将扑克怕示众,得布置点文化味。”听了他的话,看了他借的东西,我欲言又止,心里说:导演辛苦了。

其次,这个专栏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应该是一种善意的引导而不是恶意的攻击。善意的沟通与恶意的攻讦,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修养与德性,一个栏目亦然。由于这个专栏的定位是“用文字的漫画”对生活中善的褒扬、恶的鞭挞,所以要对稿件内容进行鉴别和把握,避免沦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别人的工具。比如有篇叫《不喝可惜》的“快餐”,写了“非典”时期因受谣言蛊惑,花高价买了大量的醋和板兰根后“不喝可惜”的自嘲和无奈的心态。这种善意的微讽最能体现专栏的品位。

其三,专栏稿件所表现的内容必须是幽默的风趣的,不是单纯的笑料或且“段子”。请看《只许亲嘴不许越轨》这篇“快餐”:阿惠的女儿已经22岁了,整天仍嘻嘻哈哈,看不出有男朋友的苗头。于是“皇帝不急太监急”,阿惠时不时催女儿赶快找个男朋友。但阿惠告诫女儿:只许亲嘴不许越轨,这是最后一道防线。女儿听了心中暗暗发笑。其实她早就有了男友,只是不带回家罢了。本来她与男友在一起都不敢做亲嘴的动作,现在父母放宽了政策,她真的极想亲一亲嘴。于是她按母亲设定的“最后防线”去实践,可是她好几次亲着亲着就想“越轨”。

阿慧对女儿的告诫反而促进了女儿“越轨”的危险,事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幽默是智慧的体现,这虽然只是一种表达形式,但这种形式恰恰体现出栏目的一种高雅的趣味与风格。生活中的笑料或“段子”俯拾皆是,许多业余作者经常将这些东西不加鉴别就写出来投给专栏。一个编辑如果对生活缺少敏锐洞察力,对稿件内容不加以甄别和把握,“来稿照登”,不但会降低专栏的品位,而且还会破坏好专栏赖以生存的土壤。

(作者单位:福建省湄洲日报)

上一篇:好奇、偷窥、狗仔心理与媒婆心态 下一篇:年轻读者是中文报业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