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学习语文的本源

时间:2022-09-12 08:53:40

读书是学习语文的本源

这是一个看上去老陈却又令人十分痛心的问题,我们这个民族的国民越来越不愿意读书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搞了种种改革,而最终是既有点理想色彩,又有点悲壮成分。一个直接重要的原因——越改学生越怕读书,越怕读书就离语文学习的本源越远。舍本逐末,后果不堪设想。

学生为什么不愿意读书呢?

第一,当今的社会缺少一种引导人们读书的气氛。现代社会多样化的精神活动挤占了人们大量的读书时间。人们喜欢看电视、上网、跳舞,乃至喜欢喝酒、赌博、沐浴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使人轻松愉快,又有刺激性,比起枯燥的读书要有趣的多,对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些活动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人们因而感到无暇阅读。这种风气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当今教育教学上急功近利的思想促使人们不愿读书。古人求学也带有一定功利主义色彩,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禄,书中自有颜如玉。但读书更多的是养性,提高人的品位,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作为正统思想主导中国教育三千多年,人们因而埋头苦读,孜孜不倦;而今人们上学带有极大功利色彩,为了考试,为了得高分,而要通过读书虽然能提高成绩,达到目的,但是时间长,见效慢,读书当然被冷落一旁。

不读书,一切学习皆为空谈,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于是十分时髦的流行这样的一种教法:上课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自行探讨,互相交流。可学生连文本尚未读透,还提问什么,还讨论交流什么?更不要奢谈有什么创新的见解。

当务之急,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首先,要教导学生把课文每一个字念准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长的文章,总是由一个一个文字组成,我们就从努力读准每一个汉字开始,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学生有时候遇到很长的小说、难懂的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关键是有大量的文字读不出来,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障碍,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查字典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艰苦中品尝读书的甜头。马克思说他一生最大的爱好是啃书本,这一“啃”字十分准确的道出了读书的两个真谛:读书是一点一点的量的积累过程;读书又是十分艰辛但能让人尝到无限甘甜的活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少学生或读错字,或丢三落四,学生因而结结巴巴。教师不要着急,更不能灰心,应积极指导学生改正错误,在不断进步中品尝喜悦。

第二,要教育学生把每一句话读流畅。学生能把每一个字读准,这便迈出了重要一步,接下来便是培养学生把文句读流畅,阅读如行云流水、声声入耳,在不读错一个字的基础上,力争不漏一个字,不添一字。读出文句间的长短停顿,高低起伏。要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学生能够读懂,方能读通。其次是要反复诵读,熟能生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这一角度看,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能体现其语文学习能力。

第三,要教导学生读书时声情并茂。言为心声,优秀的文章,字字句句总关情。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读出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读出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学生要能通过阅读体味出来,再通过阅读表达出来,这是较高层次的阅读。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首先应自己做到读书时声情并茂,在学生面前做出榜样。其次可开展适当的朗读竞赛、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阅读、演讲的电视节目,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有感情地读书,充满激情,加深理解。

以上三个方面是一个逐步发展的阅读过程,这也印证了朱熹的一句话: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果一个学生能努力做到读准每一个字,读流畅每一句话,充满感情地阅读每一篇文章,这表明他已进入一个相当不错的读书境界,他的语文成绩一定会有起色。

最后,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广泛的阅读。语文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热爱读书会大大提高语文成绩,对其他各科的学习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从而以此激发他们积极读书的热情和广泛的阅读兴趣。博览群书,方能文思而泉涌;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教书者,即教会学生读书也,首先教师应有计划指导学生把优秀的名著能硬着头皮从头至尾读下来,教师的职责在于督促、指导,务求落到实处,这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其次是引导学生对某一方面写感想,发表个人观点。譬如引导学生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蛙》等,帮助学生概述情节,挖掘内涵,分析其能够名扬世界的可贵之处。

刘永霞,陆文兵,江苏金湖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上一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国际物流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下一篇: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 涵盖园林绿化全领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