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鄂尔多斯科学发展

时间:2022-09-12 08:53:19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鄂尔多斯科学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一直致力于推进结构转型、转变发展方式,提出和实施了“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城乡统筹、集约发展”等一系列符合地区实际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经济显著提升,被国家确定为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但面对来势凶猛的国际金融危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现。推进结构转型是应对宏观形势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构建科学的产业体系

(一)实现产业升级

煤炭方面,鼓励煤炭清洁生产,加强煤炭洗选配一体化建设,提高煤炭产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水平。坚持先抽后采,加快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电力方面,重点发展煤矸石电厂、热电联产项目、IGCC电站和超(超)临界机组,推进已有电厂的“上大压小”。羊绒产业方面,集中打造罕台现代化羊绒产业园区,保护好、发挥好“鄂尔多斯羊绒衫”的品牌影响力和带动力。建材方面,全面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积极引进江西、广东等地区的大型建筑陶瓷企业。

(二)实现产业延伸

以煤化工为推进煤炭深加工的主攻方向,沿烯烃和石油替代产品方向拉长产业链条,建设国家级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基地。高度重视PVC下游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构建衔接配套的氯碱化工产业链条。依托现有多晶硅资源,大力引进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系统等项目。

(三)实现产业多元

以煤机制造、汽车生产为重点,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发展煤机、化机、风机、欧IV发动机、自动变速箱、载重汽车、新能源设备、环保装备等制造业。以物流业和金融业为重点,加快推动生产业发展,集中打造阿康、大塔、东胜、札萨克四大中心物流基地,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东胜金融广场、康巴什CBD,引进国内外股份制银行,规范发展民间借贷机构。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为重点,加快推动消费业发展,全面提升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和旅游设施水平,打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加强鄂尔多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蒙元文化园区、秦直道影视文化城等园区建设,打造知名文化产品品牌。以新能源、新医药为重点,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风能、光能资源开发利用步伐,打造杭锦旗新能源发电基地。加快天然药物及保健品的开发与生产,积极发展航天育种、种质保存、生物反应器等高科技项目,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实现产业集聚

坚持集中发展、集约发展、集群发展,在全市打造若干各具特色的项目集聚区,实施“一个产业、一个园区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打造产业链接有序、技术装备先进、专业分工合理的产业集群。强化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理念,以规划引导服务业向集聚区集中,以集聚模式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五)实现产业创新

加快建立政府扶持、企业主导的创新体系,制定鼓励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设立政府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支持伊泰、亿利等骨干企业建设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鼓励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加快建设高水准、全方位的创新载体。在东胜、康巴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工业创意设计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新能源开发、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创新型、实用型人才队伍。建立科技发展专项基金,制定提供免费住房、低租金场地、低息创业贷款等一揽子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打造全国性人才流入“洼地”。

二、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

(一)加强城镇建设

按照“建设百年鄂尔多斯、打造百万人口城市”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以东胜为重点的中心城区建设,加强水电路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中心城区打造成为我市结构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加快树林召、薛家湾两个副中心城市和嘎鲁图、阿镇、乌兰镇、锡尼镇、敖勒召其镇等旗府所在地城镇发展,推进“大建设”,实现“大变样”。

(二)推进人口转移

全面落实转移农牧民“四个一”配套工程。即提供一套住房,就是将进城农牧民纳入城镇住房规划和住房保障体系。找到一份工作,就是强化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激励企业用工、强化政府服务,最大限度保障转移农牧民充分就业。落实一份社保,就是争取将进城农牧民全部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及城镇无业居民医疗保险体系。发放一份补贴,就是连续5年按人均不低于4000元/年的标准进行生活补贴。

(三)建设新型村庄

大力推进村庄整合,集中建设移民小区,改造原有村庄,以“半小时”经济活动圈为标准,合理配套水、电、路、讯、医疗、教育、文化和社区服务,彻底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

三、构建科学的基础设施体系

(一)优化配置水资源

坚持开源、节流、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快推进水权置换、水沙置换、蓄滞洪区等项目建设。坚持“谁投资、谁受益”,鼓励开发利用中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推进水务管理一体化、用水价格差异化,建立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全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二)建设高效交通体系

全力完善市内“三横四纵”铁路网,加快建设由9条高等级公路主干线、9条次干线、11条省际公路出口和20座黄河大桥组成的“9931”公路网。加快推进鄂尔多斯机场国际化改造。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力争覆盖全市大部分城镇。

(三)加快完善电网架构

着力打造500千伏主网架,形成220千伏、110千伏分层环网辐射供电网络,逐步推行“N-1”供电标准。加快推进特高压送电通道项目,积极争取融入国家“一特四大”电网规划。

(四)着力推进生态工程

集中打造生态自然恢复区,捆绑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以工代赈、扶贫移民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坚决贯彻生态保护政策,切实保护生态建设成果,坚定不移的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鼓励发展林沙产业,支持恩格贝、东达、伊泰、亿利等实力雄厚的企业,集群式挺进林沙产业,打造一流的林沙产业基地。

四、构建科学的社会事业体系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按照“苏木乡镇办小学和幼儿园,旗区办初中,市、旗区办高中”的总体思路,集中建设旗区政府所在地和工业重镇学校。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提高义务教育教学水平,普及15年免费教育。加强职业教育骨干学校和重点专业建设,全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能力。

(二)全力完善医疗卫生体系

全力建好鄂尔多斯医院、中医院、第二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一批市级医院,每个旗区办好一所二甲医院,每个乡镇建好一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嘎查村、社区建好一个标准化卫生室,构建“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加快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艺术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等工程建设,力争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加快大众体育事业发展,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全民健康素质。

(四)建立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全市统筹、帐随人走”的基本要求,实现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同城待遇,并不断提高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老龄事业、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扩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土地供给,建立以廉租房、经适房为重点,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五)构建现代就业和分配制度

按照“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总体方针,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服务项目与市场有效对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企业吸纳本地居民就业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好大学生、转移农牧民和“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落实财税、信贷、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上一篇: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贸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河北省经济增长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