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产业化发展的践行之路

时间:2022-09-12 08:27:58

太极拳产业化发展的践行之路

摘 要:太极拳作为我国优秀的、极具传统文化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产业化的手段寻求传承与传播的市场空间,并借产业化的机会扩大规模与集聚资金,才能实现太极拳文化的存续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研究审视太极拳产业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太极拳的产品和太极拳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太极拳产业规划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太极拳;产业化;产品;市场分析;产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262-03

引言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思想,“太极”在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而作为武术,“太极拳”却只是在明末清初时由陈王廷所创[1]。太极拳是极富中国传统特色元素的人体文化形态。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拳法,并命名为太极拳。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太极拳中,每一个动作都圆柔连贯,每一式都绵绵不断,犹如太极图。太极拳将中华民族易学的阴阳五行之辩证思维与中华武术百家拳术、艺术、气功中的导引吐纳以及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完美结合,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益寿延年、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最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太极拳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太极拳这种以体育运动作为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和载体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客观认知和科学实践。

太极拳以其蕴含的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太极拳的确创编也是继“四大发明”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又一次展示,具有中华民族活动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1]。

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尽管它们的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是围绕着共同产品而展开的,并且可以在构成业态的各个行业内部完成各自的循环[2]。太极拳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健身、养生和文化传播于一体,正逐步成为一项产业,但离产业化还具有相当长的距离。“产业化”是指要使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以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3]。太极拳要想产业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参与,对太极拳的发展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但目前,我国太极拳产业处在各大流派各自为战状态,相互间的交流较少,并且门户间相对保守,各地的机构零星散落,没有龙头企业,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服务标准,没有形成统一的产业链条。针对这一现状该研究从太极拳产业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必要步骤和重要保障3个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以期推动太极拳的产业化。

一、找准太极拳产品,是太极拳产业化的先决条件

(一)有形产品

作为产业,关键是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太极拳产业也不例外,太极拳技术培训是太极拳的有形产品。太极拳技术培训的质量至关重要,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数量。产品的质量包括:一是太极拳套路、推手及其他练习方法的编排质量以及是否适合习练者练习;二是组织者的管理水平,包括场馆设施安排形式在内的硬件准备程度;三是拳师的指导水平。太极拳产业的有形产品还包括竞赛表演,其产品质量主要体现在:一是赛事的组织与宣传;二是参赛选手临场水平的发挥和裁判的表现。

目前,绝大多数太极拳企业的产品大都还停留在教授传统套路和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竞技套路上。一套套路大概需要1个月(以每天练习2小时计算)的时间才能熟练掌握,即使是最简单的24式太极拳也至少需要花1周的时间才能学会。对于初学者要想提高技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与现今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有些脱节,除了已退休的老年人能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拳外,对于绝大多数中青年人都可望不可及。太极拳企业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在不改变太极拳规范技术动作的前提下开发适合快节奏中青年人习练的简化套路和推手方式,做到太极拳技术动作的规范化与简化并行,并且采用言传身教、出版相关书籍、光盘和网络等手段对太极拳习练者进行引导、纠正。陈正雷先生提倡“三级十段”制,由级而段,循序渐进地学习,他还创编了“精要十八式”规范太极拳的动作,这应该是好的想法与做法[4]。

太极拳除了具有健身功效以外,还具有医疗康复的作用。例如,太极内功对于治疗高血压、神经衰弱、慢性肠胃病、妊娠毒血症、阳痿、遗精、等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在临床上已取得较好的效果。河北省北戴河气功医院在李经梧先生及其弟子冯益建先生和再传弟子们的努力下,于太极拳医疗上积累了大量经验。相关部门或医疗养生机构应以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为研究基地,挖掘和整理太极拳的养生和治疗功效,加强对太极拳健身治病的研究工作,在太极拳的医学研究与气功疗法的配合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从养生和治疗方面加深对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加深对太极养生文化的挖掘,促进太极养生文化的发展,挖掘太极拳特有的养生和治疗功效,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习练者,为太极拳产业化提供支撑。

太极拳企业的管理水平及拳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例如,陈家沟太极拳研究院、太极禅文化国际发展公司、易太极养生馆等是较为大型的太极拳企业,其管理水平和拳师的水平相对较高。而大部分太极拳企业,如一些地方性的培训中心、学习班、俱乐部等管理水平和拳师的水平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提高太极拳企业的准入门槛,规范行业标准是提高其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提高拳师水平方面应对全国各地有名的拳师进行深度的调查,对他们的传承理清思路,认定传承人,建立相应的档案。相关部门还应做好数据库建设,使得太极拳的继承人和传承人档案数据化和网络化。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由劳动部或体育局建立太极拳师资格认证制度,做到持证上岗。

在太极拳竞赛与表演方面应提高比赛水平和档次,多举办精品赛事和延续性赛事,并且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力。这需要做到加强赛事的组织和宣传,严审参赛选手的参赛资格,严格筛选裁判。太极拳竞赛与表演业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逐渐发展壮大并带动太极拳技术培训市场的发展,加快太极拳的产业化。

(二)无形产品

太极拳的无形产品是围绕太极拳文化开发出来的。太极文化虽不具有实物形态但能提供某种特殊权利或收益,让消费者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在精神方面得到升华,将太极哲学融入个人的思维方式中,使日常生活太极化,用太极思维处理和应对各种问题。在太极拳营销中,很大程度上是对太极拳文化的推广。例如,太极禅文化国际发展公司主推“太极禅”的文化,以此引导消费者追求健康和快乐;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主推“寻根谒祖,文化交流,健身养生,休闲旅游”;秦皇岛颐华太极养生中心以“传承技艺,弘扬国粹,传播文化,颐养中华”为企业愿景。这既是企业文化也是太极文化。但绝大多数太极拳企业在无形产品开发方面还相当欠缺,仅是套路的学习,而太极文化的传播很少涉及。

(三)衍生产品

随着太极拳品牌效应的提高,必然产生更多的商业机会,备受各类企业关注,增加赞助机会,从而出现以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为核心并与太极拳品牌效应密切相关的附属产品,即衍生产品。衍生产品简单来说就是非太极拳组织利用太极拳的品牌效应推广和销售的产品。太极拳的衍生产品主要包括借力太极拳开发的旅游业;制造业,如器材、运动服装、运动鞋、纪念品、特许商品等;还包括媒体开发、转播权、商标权等。

太极拳的衍生产品只有在核心产品形成品牌不断提升品质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起来,例如奥运会,其合作伙伴遍布于各个领域,这些商业合作伙伴之所以能够直接利用奥运会大量推销其产品并获得丰厚的利润是因为奥运会本身的影响力。

总之,太极拳产品开发(见图1),实现太极拳文化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太极拳文化开发的必由之路。但是要实现太极拳文化产业化,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多方面的协作配合,力求做到四个结合,才能完成。第一,把产品开发与太极拳研究结合起来,研发更多适合不同人群锻炼的方式和方法,提高锻炼的效率和习练者参与的积极性。第二,把竞赛表演业的发展与技术培训市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第三,把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习练者的身体健康水平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第四,把太极拳文化与旅游业、制造业、广播媒体业结合起来,实现双赢甚至是多赢。在太极拳产业化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开发目的,并选准产品,下大力气,扎实工作,不断探索,就会有所收获,在太极拳产品的开发领域闯出一条新路,就可以使太极拳文化传播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二、进行市场分析是太极拳产业化的必要步骤

要想使得太极拳形成产业规模,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把握市场信息和脉络,严格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有序操作,有计划地开发产品。对于太极拳市场的分析,本研究以国内有影响的太极拳市场调查为依据,从太极拳习练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太极拳习练者习练动机、太极拳习练者的行为特征及太极拳市场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入手。

(一)太极拳习练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根据近3年太极拳习练者调查相关研究文献的数据统计结果进行整理,得出以下结论。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太极拳习练者中以男女比例差异较小,说明不论男女都很喜欢太极拳,没有性别偏好。对于太极拳健身人群年龄的调查可以看出40岁以上跟40岁以下人群比例差异较大,但这并不能代表年轻人不喜欢太极拳,而可能是由于他们忙于事业,身体状况正处于人生的顶峰,还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等因素有关系,若想开发40岁以下青壮年的太极拳健身市场必须精心设计适合他们习练的内容。

(二)太极拳习练者习练动机

习练太极拳最初的动机多数是由于身体不太好,出现了各种健康状况,想强身健体。对于中老年人还有特殊的目的就是可以满足他们社交的需求,认识更多的朋友,是他们扩大社交圈,消遣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太极拳习练者的行为特征

1.太极拳消费日渐增加

太极拳消费日渐增加,一是太极拳习练者已逐渐意识到仅靠在公园由太极拳爱好者义务授拳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习练到一定程度迫切希望得到高水平拳师的指导;二是,人们的消费水平日渐提高,除了吃穿住用行的消费外,他们在健康养生和消遣娱乐等休闲活动方面的消费逐渐提高;三是,很多太极拳养生中心兴起,结合祖国传统医学,集养生与休闲于一体,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消费场所。

2.活动方式呈现多元化

太极拳习练者的活动方式已不仅局限在太极拳本身,而是结合旅游、养生、针灸、推拿按摩和保健性治疗等内容,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太极拳养生中心也不只是在教授陈、杨、武、吴、孙等传统套路和竞技套路,而是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养生理念,这与现代人的需求正好相符。

3.进行产业规划,是太极拳产业化的重要保障

进行系统完善的产业规划,是太极拳产业化的重要保障。一是邀请名家、专家制定和论证一套切实可行的有河北省特色的法规,引导太极拳技术培训市场向良性发展。设立太极拳的相关技术标准和理论体系,形成统一、规范的教材,教学内容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是成立太极拳人才交流中心,建立不同流派的太极拳人才信息库,严格规范太极拳教练的等级认定制度,筛选真正有资质的教练,逐渐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相对成熟的教练队伍。把太极拳人才交流中心建成国内以及国际太极拳人才信息、中介中心。

三是加快太极拳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要引导、壮大消费主体,可由省政府制定一些促进太极拳健身娱乐市场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使得太极拳健身娱乐市场与旅游市场联袂,在一些养生和疗养为主的旅游胜地进行试点,找到两者的契合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

四是与医疗机构联合研究太极拳的医疗养生功能,以河北省气功疗养院为典型建立更多类似有资质的医疗养生服务机构,扩大对太极拳养生功能的宣传,创办成我省具有养生特色的太极拳产业。

五是学习和借鉴瑜伽和跆拳道等较为成功的体育项目的运作模式,发展太极拳健身娱乐实体。将切实提高习练者的健康水平、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放在首位,与此同时形成产业化。

结语

体育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而太极拳产业是体育产业的一股劲旅。要想使得太极拳产业化,就必须确立太极拳产品的定位,突出其养生、保健与医疗特色,开发医院做不了、其他体育项目不能做的特色产品。太极拳要想产业化,就必须对市场进行分析,这是太极拳产业化的必要步骤。只有了解太极拳拳习练者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迅速扩大太极拳市场,加速太极拳的产业化。在做好产品定位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完善的产业规划,是太极拳产业化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严双军.太极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 产业[EB\OL].百度百科:http://.

[3] 产业化[EB\OL].百度百科:http://.

[4] 王志斌.太极拳产业化逻辑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11,15(2):30-35.

上一篇:论荀子的“礼义之孝” 下一篇:浅谈经营者的一般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