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高校散打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09-12 06:43:28

大连市高校散打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调查与分析

一、大连市高校散打专业学生力量素质的调查与分析

运动员的力量可划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最大力量指运动员肌肉的最大负荷能力;快速力量指运动员肌肉在短时间内尽快发挥强大力量的能力;力量耐力指运动员肌肉负担强大力量的时间。一般可用负重深蹲的方法测试运动员的力量。对大连市高校散打专业学生力量素质的调查亦采用此法,即让学生负重30千克,在一分钟之内尽最大能力做深蹲动作。做25次以上为优秀,做20-25次为一般,做20次以下为差。调查结果显示,力量优秀的学生比例为43.0%;力量一般的学生比例为35.5%;力量差的学生比例为21.5%。可见,大连市高校散打专业学生的力量素质水平较低,应加强训练。

二、大连市高校散打专业学生速度素质的调查与分析

散打速度素质是指运动员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里完成动作的能力,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三种。反应速度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动作速度指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某个动作的能力;位移速度指运动员需要利用位移时完成这一位移动作的时间和能力。单腿连击是测定散打运动员速度素质的常用方法之一,即规定时间内单腿连续踢击护具。规定时间30秒内58次以上为优秀、50-58次为一般、50次以下为差。大连市高校散打专业学生的速度素质调查显示速度优秀的学生比例为54.8%;速度一般的学生比例达26.9%;速度差的学生比例为18.3%。可见,大连市高校散打专业学生的速度素质要普遍好于他们的力量素质。

三、大连市高校散打专业学生耐力素质的调查与分析

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800-1500米跑是速度耐力项目,其成绩能较好反映出运动员的耐力及无氧代谢能力。因此,对大连市高校散打专业学生耐力素质的调查采用的是他们1000米跑的成绩,由于客观条件受限,不可能大规模组织学生进行测试,故以他们平时训练的1000米成绩作为调查结果。3分40秒以内说明学生耐力较高,3分40秒与4分20秒之间说明学生耐力一般,4分20秒以上说明学生耐力较差。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耐力较高的学生比例占22.6%,大部分学生耐力一般,占68.8%,耐力较差的学生占8.6%。这一统计结果表明大连市高校散打专业学生的耐力素质较低,成为制约其散打成绩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采用合适的训练方法予以改善,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散打成绩。

四、大连市高校散打专业学生灵敏素质的调查与分析

大连市高校散打专业学生的灵敏素质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93人中,只有1人能达到优秀,占调查人数的1.1%,有3人能做到良好,占3.2%,有4人能做到一般,占4.3%,有7人表现较差,占7.5%,有78人表现很差,占83.9%。这一统计结果表明,大连市高校散打专业学生的灵敏素质很差,这与散打教练员平时不注意学生灵敏素质的锻炼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想提高散打学生的散打成绩,必须充分正视学生灵敏素质较低的事实,将学生灵敏素质的训练提上日程。训练灵敏素质的手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着重发展运动技能,包括各种技术、基本功;二是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下进行练习,借以提高分析机能、判断和运用反应的灵敏程度。

五、大连市高校散打专业学生柔韧素质的调查与分析

一般采用坐位体前屈的方法测试人体柔韧性,即测试者两腿伸直,两脚平蹬测试纵板坐在平地上,两脚分开约10~15厘米,上体前屈,两臂伸直前,用两手中指尖逐渐向前推动游标,直到不能前推为止。游标走动的距离即为测试者的成绩。20-24岁男子坐位体前屈的标准为:优秀的距离为52.1cm及以上,良好的距离为44.1-52.0cm,一般的距离为36.1-44.0cm,较差的距离为27.1-36.0cm,非常差的距离为17.0-27.0cm。大连市高校散打专业学生柔韧素质的统计结果显示,多数学生柔韧素质集中在良好、一般和较差上,其中良好的比例为24.7%,一般的比例最高,达40.9%,较差的比例为26.9%。优秀的比例仅有6.4%,很差的比例最低,只有1.1%。可见,总体上大连市高校散打专业学生的柔韧素质不是很高,有待进一步锻炼和加强。

六、结论与建议

大连高校散打专业学生的力量素质不高,需进一步加强。散打运动的供能特征以无氧方式为主,大连高校散打学生耐力素质较低,可通过无氧训练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是个人身体协调能力的体现,大连高校散打学生灵敏素质普遍较差。柔韧素质对散打运动员至关重要,是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和防止受伤的重要途径,在训练身体柔韧性时要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

散打专业学生的力量训练要始终贯穿整个散打训练过程,并根据不同时期、阶段和任务制定合理和科学的训练计划。散打运动中的耐力训练不可忽视,应加强促进灵敏、反应和速度的无氧训练,同时也加强有氧训练,提高氧的输送机能,以提高工作耐力。日常训练中,散打教师要牢固树立安全防患意识,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向学生传输自我保护的方法、技巧和经验。

上一篇:简述科学哲学的发展脉络 下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