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亲情住宅小区设计研究

时间:2022-09-12 06:34:08

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亲情住宅小区设计研究

摘要: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开发建设亲情住宅小区,把老年住宅盖到普通住宅小区中来,既是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和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实际行动;又能在老龄社会和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背景下,满足老人与子女就近居住、可分可合的市场需求。

关键词:亲情住宅小区居住模式外部空间 服务体系

中国是世界上总人口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至今我国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已达 1.3亿之多,超过了我国总人口的10%,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在1999年已成为一个“老年型”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0%左右,成为高度老龄化国家。面对数量如此巨大的老年人群体在各方面的需求,服务于老年人的各种居住建筑必然应运而生。然而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福利体系尚未十分健全的中国来说,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亲情住宅小区无疑是一条较为可行的路径。

1发展亲情住宅小区的必要性

1.1传统的养老文化

中国传统的养老文化在老年人心里是“养儿防老”,在子女方面是“孝顺老人”。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养老文化的核心内容。由“孝”文化引申来的“尊老敬老”成为一种社会伦理道德,尊老敬老被定格在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之上,受法律保护。“养儿防老”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年老后享受天伦之乐是天经地义。因此,“居家养老”不仅是老年人的期望,也是子女希望尽“孝道”的期望。

1.2家庭结构的变化

从家庭结构看,由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家庭向结构简单、规模较小的核心家庭转化。其中,三代直系家庭相对稳定;夫妇核心家庭显著增加;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开发建设适合“居家养老”的新型居住社区“亲情住宅小区”,把老年住宅盖到普通住宅小区中来,使老年人能够与子、孙同住一个小区,或同住一栋楼,或同住一套房,保持“一碗汤”距离,必然成为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的向往,成为住宅市场细分以后一部分消费群体的需求。

2亲情住宅小区的内涵

亲情住宅小区是一种以增进亲情,追求和谐为目标;精神文明倡导与设施条件保证相结合的新型社区,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2.1维系和增进家庭亲情

目前大部分老人仍愿意与儿女共同生活。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我国老年住宅仍将以两代居住模式为主。提倡把老年住宅盖到普通住宅小区中来,使老年人能够与子女就近居住,增进家庭亲情。

2.2维系和增进邻里亲情

着重规划设计好邻里交往场所。提倡“强化庭院景观,弱化中心花园”的设计理念,便于邻里在庭院、院落就近交往。完善户外交往、活动场所的设施。克服小区绿化“见绿不见荫”的现象,为邻里户外交往创造条件。

2.3住宅小区的亲情服务

社区管理机构和物业服务机构不仅要做好环卫、绿化、保安等一般性的服务,而且更要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能对诸如医疗救护、意外灾害、突发事故等及时提供服务和帮助。

3亲情住宅小区的建设对策

3.1亲情住宅居住模式的设计

目前家庭结构“小型化”势头发展迅速,主干家庭解体后,老年人家庭与子女家庭都然倾向于选择“分住近靠”方式作为理想的家庭居住模式。亲情住宅小区应有相应的空间环境来满足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家庭对这种居住模式的选择。因此有必要对亲情住宅小区居住模式进行研究分析。

3.1.1同住型

以老年人的专用居住部分与子女居住部分在住宅套型中的分离程度,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别,六种平面的组合。(见表1)

表1同住型居住模式

与子女居住关系 居住空间说明

型 居室

分离 浴厕共用 老人有一间居室,老年人与子女最低程度的分离

浴厕分离 老人生理变化后引起使用厕所频率增高

厨房

分离 浴厕共用 老人可以保持生活的自主性和经济的独立性

浴厕分离 有利于老年人独立自主的生活与子女联系

主要生活

空间分离 门厅共用 既有利于老年人完全独立的生活,又具有几代人共同生活的空间感

门厅分离 住宅内有联通的通道和门,是同住型中最低程度

这种居住模式老年人与子女居住的比较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照顾,但是因为两代之间代沟的存在,对大部分家庭都不是很理想,会造成一些家庭中不必要的摩擦。尤其在家中老人一般都比较让着下一代,所以对老年人的生活有一定影响。笔者认为前两种居住模式不适合两代人长期居住在一起。在社区的住宅设计中这种户型应该少一点,后一类别两代人生活中的不必要的见面机会相对少一些,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睦。

3.1.2邻居型

由本楼内两个居住套型组成。这种居住形式既有利于两代人生活完全独立,又有利于两代人生活上的互相照料和感情交流。(见表2)

表2邻居型居住模式

与子女居住关系 居住空间说明

型 住宅套型

全部分离 相邻两套住宅 两代生活完全独立,但有利于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和感情上交流

同一楼内两套住宅

3.1.3分开型

老年家庭和年轻家庭高度独立,但在同一居住区内,符合现代居住潮流。(见表3)

表3分开型居住模式

与子女居住关系 居住空间说明

居住在

同一个

居住区 同一居住区内的两套住宅

老年家庭和年轻家庭高度独立,但他们“住的近,分的开,叫的应,常来往”

同一居住区内的一套普通住宅和一套老年人公寓型居住模式

分开型的居住方式不仅可以是普通住宅与老年住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是普通住宅与老年公寓的关系,使居住在核心户住宅中的子女与租住在老年公寓中的父母形成另一种家庭关系。由于社区中的老年住宅和老年公寓都是租赁方式入住为主,所以这两种分开型的居住方式的性质基本相同,只是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居住建筑。

3.2外部空间的设计

亲情住宅小区外部空间设计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四点::(1)无障碍性及安全性;(2)易识别性;(3)易达性;(4)可交往性。

3.2.1无障碍性及安全性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步衰退,对无障碍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室外空间设计上应尽量减少高差,区域内路面保持平坦,无急坡、台阶及凹凸等障碍。

3.2.2易识别性

老年人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感知危险的能力差,即使感觉到了危险,有时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或者因错误的判断而产生危险。因此,空间标识性缺乏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困难,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手段,给予他们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以合理的空间序列、鲜明的标识示意以及悦耳的音响提示等等,来提高空间的导向性和识别性。

3.2.3易达性

老年人行动较迟缓,因此要求场所及其设施必须具有可接近性。为此,要为老年人提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确保老年人自入口到各活动空间之间至少有一条方便、舒适的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

3.2.4可交往性

按照老年人户外活动内容,老年住宅外部空间大致可分为三类:(1)景观观赏空间;(2)体育活动空间;(3)休闲交流空间。每个空间的功能不同,具体设计时也有不同。

(1)景观观赏空间。此类空间主要以休闲观赏为主,并且空间需要有一定的私密性。除了景观欣赏外,还应设置园艺种植区,许多老年人在晚年喜爱种植一些花卉蔬菜,开辟园艺种植区正是为了满足老人对田园种植的向往,同时也可以做景观观赏。垂钓是老年人十分喜欢的室外活动,可配合住宅区的湖面、池塘等形成垂钓空间,此空间亦可成为景观空间。

(2)体育活动空间。体育活动空间应包括运动区和休息区。而运动区也可分两种, 一种是专业性活动场地,如门球场、篮球场等,这些专业活动场地和集体活动场地宜集中布置,另一种是非专业性活动场地,可在住宅周围设置若干块小型场地,周边布置绿地和树木进行隔离,供老人进行太极拳、武术、跳绳等小型群体运动。

3) 休闲交流空间。此类空间主要以交流为主,不适宜离住宅过远,且座椅的设置十分重要,老年人喜爱集聚感,故设置围合感的座椅为宜。下棋、打牌、弹唱等都可以促进老年人的交流。

一个良好的亲情住宅小区外部空间,会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样的生活空间,更优美的环境, 更安全的设施,这些都会增进老年人的交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为幸福。

3.3完善的照护服务体系的建立

亲情住宅小区,还需要考虑建立一个能够提供不间断照护服务体系,使生活在这个社区的老人晚年生活各个阶段的不同生活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如一个60或70多岁的老人,在其日常生活能力还很强的情况下,他所需要的是在生病时能否及时就医,房屋设施出了问题时能否及时来维修,有了问题能否在社区内获得必要的咨询帮助。这阶段就需要社区提供卫生服务、房屋维修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随着年龄的增加,他可能还需要一些家政服务帮助。当他到了80岁或90多岁生活自理程度降低时,他还可以得到日托中心、定时上门照护等服务。即使是在完全不能自理的状态下,他还应该有入住社区护理院的选择。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应该在自己居住的社区内得到必要的临终关怀服务。如此,在以人为本的思路指导下,一个相对完整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才算建立起来。在这个体系中,社区老年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老年人独立生活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持,晚年生活的连续性得到了基本保证。

4结语

发展中小套型住宅,打造“亲情住宅小区”,既是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和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实际行动;又是在社会老龄化和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背景下,满足老人与子女就近居住、可分可合的市场需求。总之,亲情住宅小区在设计上一方面要满足养老模式的固有要求,同时也要满足老年人特定生活方式和行为特点所带来的特殊需求,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保证整个养老系统的有效运转,解决日益严重的养老居住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燕珉等.老年住宅[D].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傅岳峰,刘刚.北京城市住宅更新与人口老龄化的分析[J].建筑学报,2009

[3]裴晓梅.构建需求导向型老年人城市生活社区[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4]陈巍,关欣.初探老年居住建筑[J].建筑设计管理,2009

上一篇:建筑设计环境心理学的应用 下一篇:施工企业投标过程中工程造价的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