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建筑:权衡设计的分寸与尺度

时间:2022-09-12 06:26:26

内建筑:权衡设计的分寸与尺度

/项目名称:光线传媒(摄影:潘杰)

/项目服务时间:2006年

/产品独特性或先进性:设计以刚性的斜线条和偏转的轴线切割和处理空间,使之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与流动感。

/客户获益:情节化的场景布置与稍显戏剧性张长力的设计带来丰富的空间感受,赋予空间更多个性。

/项目评估:在整体设计中运用艺术性的技巧,营造全新的内在秩序。此办公空间因其娱乐产业传媒的性质使业主对设计提出了能够从空间各角度架设机位的要求。设计师利用7.8m层高的优势,以钢结构架出夹层,在不足4000m2内制造出7000m2的使用面积,以满足功能需要为基础,组织清晰而明确。楼梯与天桥构建起中空格局,水平与竖向的流线关系及空间转换十分流畅,呈现出积极而有效的工作氛围。,项目名称:珠海中邦商务酒店(摄影:陈乙)

/项目服务时间:2005年

/产品独特性或先进性:从建筑外立面的改造到内部空间的重构,直至家具的选择布置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几个部分,而是相互延续,有机结合的一个完整设计。

/客户获益:改建后,落魄的外表与没有灵魂的内部空间获得了重生,成为介于星级酒店与设计酒店之间的中小型酒店。

/项目评估:从外立面改造到室内设计的整体性考量使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间原本泾渭分明的界限变得模糊,让建筑与室内直至景观的一体性关系更加清晰。项目改造设计剥离了原外墙,取而代之以简洁的现代主义为表皮。并重新梳理了空间。设计大量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海景“搬”入室内。公共空间主要采用间接照明与反射照明。大量的透光云石片作为间接照明的媒介,结合深色木饰面及深色实木地板。形成柔和而富有肌理的明暗对比。客房亦采用间接照明,但整体色调以简洁的白为主,与公共空间形成反差,营造了明快而干净的私人空间。

沈雷:1988年我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并于1992年毕业。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1998年我去了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花了两年时间获得了建筑设计硕士,后工作一年。2001年开始,正式在一本名为ID+C的设计杂志担任执行主编。机缘巧合,2004年我碰到了现在的两个合伙人:其实我们三个的专业背景不尽相同,一个环境艺术,一个舞台美术,一个室内纺织品。“内建筑”这一名字,其中的“内”体现了人与空间的关系、室内与室外的关系;我们公司标志也是“内”字的变体。我们的办公室处于一个老城区,更像是工作室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公司的状态。

沈雷:内建筑是问一个合伙人制的公司。因为我们三个内建筑设计的创始人的教育背景不同,所以对设计的着眼点也不同。从2004年到今天,我们三人已经磨合地非常好了。我们的设计定位是做旧建筑和新建筑的改造一旧建筑牵涉到室内设计,而新建筑是改变之前建筑的功能。我觉得3个不同的教育背景给我们带来了更包容的视角。从初期几十平方米的小案子,到现在几百平-方米的大案子,我们一直在坚持多层面地从空间设计整体n生的角度思考室内与建筑的交融~生,由此展开新设计的视野与建构计划。

沈雷:我们并没有说要达到怎样一种目标,其实做设计对于我们来说,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的一个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手段。但我们喜爱设计这一行业,因此不会局限于室内空间设计,还包括产品类的设计,所以说我们是一个多类型的设计组合。现在我们做了设计行业内各种不同类型的项目,包括办公、酒店、餐厅以及房产类的项目,去年承接了世博会的两个项目。

沈雷:未来三五年,我们希望内建筑发展成为工作室性质的公司,员工不会很多,基本控制在30人左右。但由于现在室内设计的市场繁荣,在近阶段会考虑人员的扩张,但不会超过50人。我们会挑选喜欢做的设计工作,基本上是接收一些对自己具有挑战性和尝试意义的项目。所以在我们看来,其实并没有希望达到多少的产值目标,或者获得多高的知名度,因为设计这个行业最终还是以自己作品说话的。

沈雷:我们三个合伙人都是比较随性的人,享受生活,享受过程,享受设计。因为要的不多,所以困难比较少。内建筑一直整体处于平稳状态,如果碰到具有挑战性的案子,我们则需要进行权衡。我们有很多熟悉的客户,还有承接的一些政府项目,比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贵宾厅。每进行一个项目,我们都要平衡设计的分寸,权衡业主与设计的关系。室内设计的方案确定到实际施工,这中间通常是需要进行层层审批的,大家各抒己见,所以我们更要权衡好设计的分寸和尺度。

沈雷:作为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但需要有好的设计能力,还需要具备好的情商。这种情商就包括了与甲乙方的相处,就是说,判断对方想要什么,我能给他什么,最后获得一个大家都想要的双赢的结局。我认为我们还算一个“有感觉”的公司,所以我们在与和甲方关系的相处上,碰到的障碍相对比较少。到最后都会变成朋友的关系,就变得很好沟通。其实甲乙方的关系最难的是沟通问题,大家如果相互信任,之间就会是真诚的关系,那么合作起来的障碍就会少很多。

沈雷:现如今,我们所在的是一个完全自由的设计市场:一个建筑师可以做出一件产品,一个产品设计师也可以盖一间房子,一个室内设计师也可以涉及到其他方面,比如说新媒体等等。无限的创造力可以带来无限的价值。假如你是一间墨守成规的公司,如果你的理念与追求上有不断提升的问题,那就是被社会所淘汰。市场会越发展越成熟,这种成熟的背后就是优胜劣汰。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特征,没有自己的标识性,很快就会被别人所替代。在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我们承前启后,吸取前辈的经验,走在我们自认为的这个行业的前端。

沈雷:我们真的不太关心别人怎么样。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一年会有两到三次去国外度假的机会,当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知名的设计,其实我们更多地是去用心感受,将设计感知融化在血液里。更多时候,我认为这种方式是创造新的形式、新的设计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当然我们也会喜欢某些事务所的作品,但不会慕名喜欢,喜欢的理由是因为作品本身带给我感动,它有着闪光的东西可以触动我。

上一篇:木马设计:大格局中做设计 下一篇:六维设计:专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