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假丝酵母菌在部分宫颈病变中的表达情况

时间:2022-09-12 06:10:30

白假丝酵母菌在部分宫颈病变中的表达情况

【中图分类号】R71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5-0178-03

【摘要】目的:对宫颈炎、宫颈尖锐湿疣、宫颈CIN病变中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高危型HPV16/18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探讨HPV感染、宫颈癌前病变与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41例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并有病理诊断的患者组织,采用RT-PCR方法检测白假丝酵母菌和高危型HPV16/18的表达情况。结果:高危型HPV16/18感染率在CIN组明显高于宫颈炎组(P

【关键词】白假丝酵母菌;HPV;CIN;宫颈病变

宫颈癌是由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逐步发展过来的,目前世界已经公认,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性传播疾病尤其是HPV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已十分普遍,并且性传播疾病多重感染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人们发现,宫颈癌的致病性也与女性生殖道多重感染相关。

假丝酵母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通常不会引起疾病,但是在免疫系统有损害或受到抑制的个体,就会引起真菌感染,对于女性来说,最常见的就是VVC[1],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VVC。假丝酵母菌属条件致病菌,对人体致病的有9种,其中致病力最强和最常见的是白假丝酵母菌。Abu-Elteen等发现,在356例阴道炎患者中,白假丝酵母菌比例为43.1%[2]。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是与它的胞外酶或酸性蛋白酶(candida albican acid proteinase,CAP)荚膜和其黏附性、水性牙管生成有关[3]。也有不少研究发现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与假丝酵母菌致病密切相关[4,5]。

由于假丝酵母菌感染、HPV感染及宫颈癌前病变可能均与机体免疫力有相关性,设想三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假丝酵母菌感染可能是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的致病因素。故本文通过临床病例研究探讨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与HPV感染及癌前病变的关系。

1 材料方法

1.1 标本来源:从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就诊患者中,选择241例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查(liquid-based/thin-layer preparation)结果异常并有病理诊断的患者。组织病理学按照Richart[6]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系统进行诊断。按照病理学诊断分为宫颈炎组90例;宫颈湿疣组40例;CIN组111例,包括:CINⅠ42例,CINⅡ40例,CINⅢ 29例。

1.2 基因组DNA提取:从宫颈细胞学检测剩余的液基薄片保存液提取脱落细胞的基因组DNA,使用血液、动物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置于1.5ml tube进行PCR扩增,检测DNA提取是否成功。PCR反应体系总体积为50μl,其中包括5μl基因组DNA,10×PCR扩增缓冲液5μl、2.0mmol/L dNTP4μl、25ng/μl的βactin引物(上下游引物合液)2μl。同时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培养的cos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物为阳性对照,阴性为蒸馏水)。PCR反应条件为94℃ 45s、55℃ 45s、72℃ 60共35次循环。扩增产物300bp。

2.3 HPV16/18DNA检测:HPV16/18引物序列为5’TCAGAGGTAACCATAGAGCCAC 3’及5’TGGTGCCATGGACTTTACTACA 3’扩增产物为295bp。PCR反应体系总体积为50μl,包括5μl基因组DNA、10×PCR扩增缓冲液5μl、2.0mmol/L dNTP4μl、2U/μl Taq酶1μl、2.0mmol/L MgCl2溶液2μl、25ng/μl的上下游引物合液2μl(分别为通用型HPV引物MY09/11和HPV16/18引物),同时设阴性和阳性对照(阳性为HPV及HPV16/18阳性样本,阴性为蒸馏水)。PCR反应条件为94℃ 60s、55℃ 45s、72℃ 40s,共循环35周期。扩增产物在2%琼脂糖电泳30min,在紫外灯下观测结果并照相,判定PCR扩增结果。

2.4 假丝酵母菌的检测:用NS5’AACTTAAAGGAATTGACGGAAG和NS6 GCATCACAGACCTGTTATTGCCTC做引物检测,可扩增出一个310bp的真菌界高度保守的特异性rDN段。PCR反应体系总体积为50μL,PCR反应条件为94℃ 6min预热、94℃ 30s、58℃1min、72℃ 5min,循环25周期,最后72℃ 10min。

2.5 白假丝酵母菌的检测:用5-5’GAC ACC ACC ATG TCT TCT TAC 3’;5’GCA GAT TCT CCA GCT GGT TCG TCA 3’做引物,扩增产物为317bp。PCR反应条件为95℃ 6min预热、95℃ 30s、55℃ 1min、73℃ 5min,循环25周期,最后72℃ 10min。

2.6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均录入Excel表格,行分组分析。部分数据录入SPSS13.0软件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试验结果

2.1 HPV检测:各组HPV16/18 DNA检测阳性结果图片,见图1。

2.2 假丝酵母菌及白假丝酵母菌检测结果:见图2、3及表1。

如图2,除9号其余所有标本均在310bp出现目的条带,提示均有假丝酵母菌。

如图3,只有7号标本在317bp出现目的条带,提示有白假丝酵母菌。

3 讨论

本文结果表明高危型HPV16/18感染率在CIN组明显高于宫颈炎组(P

假丝酵母菌是人体内的正常菌群,主要寄生于人体的表皮和口腔咽喉等部位,其中最常见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只有当体内环境发生改变、免疫力下降,白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菌丝增多,才从寄生菌转变成致病菌[7]。国内刘朝晖检测了250例VVC患者阴道内分泌物,证实白假丝酵母菌仍为主要致病菌,占88.4%[8]。在本次试验中,假丝酵母菌阳性率在87.5%~96.6%,白假丝酵母菌阳性率为10%~17.2%。由于试验样本来源为CIN及宫颈湿疣、宫颈炎患者,并非因VVC就诊患者,病源选择范围不同,试验结果差异大可能与此有关。本试验结果说明在非VVC患者中假丝酵母菌确实存在,阳性率较高;非VVC患者中白假丝酵母菌阳性比例并不高,约有1/6,与2005年国内李森真等检测妇科门诊就诊女病人中阴道分泌物白假丝酵母菌比例为8.23%~22.75%结果类似[9]。而国内张红杰在无生殖道感染症状妇女检测出假丝酵母菌比例有7.2%[10],石一富等检测1111例病例中白假丝酵母菌仅为4.0%[11]。

机体免疫异常、防御功能减退及阴道环境的改变是假丝酵母菌致病的主要原因,如创伤、激素、营养失调、免疫功能缺陷、抗生素及细胞毒药物等的使用,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时会使VVC发病率上升[12]。机体抗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以细胞介导免疫为主,淋巴细胞产生多种免疫细胞因子,阻止真菌尤其是白假丝酵母菌入侵黏膜。可以说,细胞免疫低下是HPV和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共同病理基础。但在本试验中,并未发现假丝酵母菌及白假丝酵母菌阳性率与HPV阳性率有明显相关性(P>0.05),在CIN患者中假丝酵母菌阳性率差异也无明确统计学意义。但并不能说明CIN发病与假丝酵母菌及白假丝酵母菌确无相关性。由于白假丝酵母菌致病性与其形态转换有关,以菌丝形态生长的白假丝酵母菌具有更强的致病性[13]。而本试验中的病例患者主因CIN就诊,不存在VVC致病状态,试验采用相对敏感的PCR方法检测假丝酵母菌及白假丝酵母菌,其阳性率与CIN及HPV之间无相关性的试验结果仅能说明正常寄生状态存在的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与CIN及HPV无明显相关性。下一步,笔者拟统计VVC患者致病状态下三者之间阳性比例来比较其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Sobel JD,Faro S,Faro S,Force RW,et al. Vulvovaginal candidasis:epidemiologic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 Am J Obstet Gynecol,1998,178:203~211.

[2] Abu-Elteen KH.Increased incidence of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caused by candidaglabrated in Jordan.Jpn J Infece Dis,2001,54:103~107.

[3] 李家泰,Allan JW,杨敏.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15.

[4] Bozza S,Gaziano R,Spreca A,et al. Dendritic cells transport conidia and hyphae of aspergillus fumigatus from the airways to the draining lymph nodes and initiate disparate Th response to the fungus. J Immunol,2002,168:1362~1371.

[5] D’Ostiani CF,Del Sero G,Bacci A,et al. Dentritic cells discriminate between years and hyphae of the fungus candida albicans . Implications for initiation of T helper cell immunity in vitro and in vivo. J Exp Med,2000:191:1661~1674.

[6] 陈乐真.妇产科诊断病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16~126.

[7] 汪复,妹,胡付品等.上海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J].中国医学杂志,2001,81:17~19.

[8] 刘朝晖,廖秦平等.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致病菌研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3):149~151.

[9] 李森真,许良杰,黄谷孙等.阴道乳杆菌与念珠菌感染及阴道炎关系的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8):953~954.

[10] 张红杰,陈占良,刘梅云等.生殖道无感染症状妇女病原体检查结果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1):1386~1387.

[11] 石一富,邱丽倩,姚维琦等.女性生殖道感染1111例调查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7):419.

[12] 张群英,徐华,华蕾等.尖锐湿疣复发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相关性分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9):745.

[13] 任南,文细毛等.白色念珠菌治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2,(2):157~158.

[收稿 2009-01-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防范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学思考 下一篇:小剂量舒芬太尼预防老年病人拔管期心血管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