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师的主导特性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09-12 05:38:06

浅议教师的主导特性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传授给学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才能,需要教与学双方发挥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建构主义学者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构件之一,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推动因素。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主导特性的有效展现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是一个“相互适应”、“松紧有度”的过程。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被过分的“放大”,教师滔滔讲,学生静静听,学生的主导作用,学习有意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等受到压抑。新课改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情感发展和认知规律。

一、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情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学生有效注意时间长短与学生学习情感的强弱成正比。就初中数学而言,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对学生学习情感起着促动和激励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挥自身的情感激励作用,充分利用教材、环境以及语言的积极功效,设置具有生动性的教学内容,融洽的学习环境以及精确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主动参与学习探知活动。如在“三角形的三边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激发初中生的主动学习,在认真研析教学内容要义重点的基础上,设置出操作性教学环境:“现在有三根木棒,长度分别为8厘米,3厘米、4厘米,请问这三根木棒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不能构成三角形,就产生疑惑心理。这样自然而然的将学生引到探求学习新知的过程,使学生带着求知欲主动开始学习新知。

二、发挥教师的释疑功能,指导学生有效“探”

“解疑释惑”是教师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任务之一。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进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和“疑惑”,此时,就需要教师“释疑”、“解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分析问题过程中的“不足”及其原因,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

如在“如图,ABC中,∠ABC=∠BAC=45°,点P在AB上,ADCP于点D,BECP延长线于点E,求证:CD=BE.”问题过程中,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在探究解答“求BE的长”问题内容时,出现“不能找出求解BE的等量关系式”问题,此时,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探究分析问题的不足,结合问题条件和要求,先引导学生找寻出该问题解答时需要运用到的数学知识和内在联系,然后,向学生指出:“要证CD=BE,经过观察不难发现这两条线段分别放在两个三角形中,那就需要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由全等可得对应边的相等,首先由ADCP,BECP得到一对直角的相等,再由∠ABC=∠BAC=45°,根据等角对等边得出一对边AC和BC的相等,最后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又得一对角的相等,根据AAS证得了三角形的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得证”,接着引导学生得出该问题解答的策略并进行点评指出:“此题要求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灵活掌握,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同角的余角相等这一性质,值得学生注意的是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是我们初中数学的重点”。

这样,学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有效指导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方法能够得到有效掌握,解题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三、发挥教师的评价功效,促进学生高效“思”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于其自身学习素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思维分析的过程中,产生或多或少的“问题”,此时,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特性,实时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活动,指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提升学习的效能,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如在“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为A,B(点B在点A的右边),与y轴的交点为C;(1)若ABC为Rt,求m的值;(2)在ABC中,若AC=BC,求sin∠ACB的值; (3)设ABC的面积为S,求当m为何值时,s有最小值.并求这个最小值。”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解答问题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忽视问题条件内容,未对所获得的答案进行讨论”问题,先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然后,有意识的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从而认识问题存在的根源,树立正确的解题策略,养成正确的解题习惯。

上一篇:改炉改灶对居民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的影响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牧区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