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农村土地与人口结构变化分析及建议

时间:2022-09-12 01:12:56

纳雍县农村土地与人口结构变化分析及建议

摘要 通过对1981―2013年纳雍县农村土地与人口结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总结了纳雍县农村土地与人口结构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土地;人口结构;变化分析;建议;贵州纳雍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34-02

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中南部,全县国土总面积2 448 km2。下辖7个镇16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479个行政村和18个居民委员会。截至2013年年底,全县总人口100.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4.93万人。自1981年全县实行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以来,经过30余年的改革和发展,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全面推进,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1-2]。

根据国家总体发展部署,纳雍县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农村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同时,农村土地逐年减少,农村人口持续增加,严重制约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现简要介绍纳雍县农村土地与人口结构变化情况,并提出建议。

1 纳雍县农村土地与人口结构变化情况

1.1 农村耕地逐年减少

1981年初全县实有耕地面积36 832.0 hm2,到1995年末,全县耕地面积仅34 805.6 hm2,15年总量减少2 026.4 hm2,减幅5.5%,平均每年减少135.1 hm2。到2013年,全县耕地不足31 333.3 hm2,18年总量减少了3 472.3 hm2,减幅10.0%,平均每年减少约193.9 hm2。此外,农民人均耕地逐年减少。1981年农民人均耕地面积680 m2,到1995年减少到540 hm2,2013年农民人均耕地不足333.33 m2,突破国家规定的333.33 m2警戒线。

1.2 农村人口持续增加

全县1981年总人口561 465人,其中农业人口541 913人。到1995年,全县总人口达到674 859人,其中农业人口645 085人,15年总人口增加了113 394人,增幅20.2%;农业人口增加103 172人,增幅19.0%。2013年全县总人口达到1 001 480人,其中农业人口949 278人,18年总人口增加了326 621人,增幅48.4%;农业人口增加304 193人,增幅47.2%。

一方面农民人均耕地逐年减少,导致土地不够耕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逐渐向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另一方面,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又导致农村土地无人耕种,出现土地撂荒。

1.3 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趋于老龄化

从年龄构成看,纳雍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中,18~35岁的25.5万人,占45.2%;35~60岁的24.5万人,占43.4%;61岁及以上的6.4万人,占11.3%。劳动力以35岁为分界点,基本上人数相差不大。但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县外出务工劳动力多达9.2万人,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16.3%,加上在校大中专及高中学生,实际从事农村经营的劳动力人数大约为42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多为18~40岁青壮年劳动力,导致农村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老人带小孩”式家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1.4 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县人口文化结构中小学文化程度占58.3%,初中文化程度占33.46%,高中文化程度占4.2%,中专文化程度占1.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56%。农村劳动人口中文盲虽基本消除,但总体文化素质不高,呈现了低素质人口所占比重大,高素质人口比重小的金字塔型,集中在小学文化程度的就有58.3%,受过高等教育的只有2.56%。而从事农业经营的大多数劳动力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对新生事物、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差,农村实用技术和新科技推广难度较大,导致农业总体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发达地区。

1.5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增加

随着农村人均土地大量减少,农村人口逐年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加上农村土地经营效益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涌向收入较高的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据调查,纳雍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多集中在江浙等沿海地区。在外出务工的9.2万劳动力中,常年外出务工的人员达到8.46万人,大多数从事基建、产品加工、服务等基础领域体力工作。

1.6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全县49.5万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33.07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66.8%;从事第二产业的6.35万人,占12.8%;从事第三产业的10.08万人,占20.4%。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合计占从业人员总量的33.2%。与1981年比较,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大量减少,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逐年增加。

1.7 农村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明显降低,农民收入来源趋向于多元化

198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9元,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水产。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5元,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收入来源主要是第一产业,二、三产业收入占有一定的份额。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295元,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来自二、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增加,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为14.06∶56.65∶29.29,全县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产业”向“二三一产业”的转变,农民劳务性收入大幅增长,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38.5%。

上一篇:再论《花样年华》的叙事结构与隐喻内蕴 下一篇: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