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风骨”语义的倾向性

时间:2022-09-11 11:32:09

摘 要:“风骨”作为刘勰《文心雕龙》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历来为学者们所重视,而对其的阐释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侧重于研究“风骨”范畴的确切涵义,探讨“风”与“骨”的具体所指;另一种则侧重于研究“风骨”范畴的文论意义。本文试论“风骨”语义的倾向性,着重探讨“风骨”表现出来的“力”与“壮”的特点,并论述其对儒家思想所崇尚的刚健中正风格的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风骨;《文心雕龙》;语义倾向;“力”;“壮”;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92-01

周振甫先生在《文心雕龙今译・风骨》中说:“一切艺术品都有风骨。”①

对“风骨”一词的解读,向来颇具争议,有的是从作品构成角度来看,有的从作品整体、全局出发,还有的偏重于认为“风骨”是作者自身的“精神气度”。

譬如宗白华先生认为文章的思想表现为“骨”,文章的情感表现为“风”②,这显然是将“风骨”视为文章有机组成部分的一种解读方式。用这种思路进行分析的还有黄侃先生的“风意骨辞”说,廖仲安、刘国盈先生的“情志事义”说。

笔者认为,在阐释“风”与“骨”具体对应诗文的哪一部分之前,应对“风骨”的基本倾向性有所判定,即“情”是温婉的“情意”还是刚健的“情志”,“事义”是论说什么样的主题思想而产生的事义。暂且不论“风骨”二字在诗文中的具体所指,笔者认为“风骨”二字倾向于一种“力”和“壮”的风格。那么在这一前提下看待周振甫先生的“一切艺术品都有风骨”这句话(周先生认为 “风”是感动人的力量,“骨”是对构辞的要求③)就有不妥之处。

今天,文学样式和文学风格极大丰富,“风骨”无法作为普适标准将此后发展起来的多种文学样式和风格统摄其下。如宋词当中的婉约派,与“风骨”的“壮”和“力”的倾向性并不相符,但其艺术价值并不低于颇具“风骨”的建安文学。曹顺庆先生在《中西比较诗学》中认为,“风骨”与作为西方美学范畴之一的“崇高”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倾向于“力”的语义④。而“优美”作为与“崇高”并列的美学范畴,其内化在作品当中产生出来的艺术价值与“崇高”并无高下之分。

但在《文心雕龙》所处的时代语境中,文学作品都应有“风骨”这种言说方式便是成立的,因为勰提倡“风骨”,是对当时纤弱绮靡文风的一种矫正,带有明确的指向性。而肩负着这样一种使命的“风骨”一词,其语义就应倾向于一种刚健、遒劲的风格。

《明诗》中这样的叙述:“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跃,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⑤

“[乃]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⑥

“晋世群才,稍入清绮。”⑦

再如,“……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淡。何则?竞今疏古,风昧气衰也。”⑧

从刘勰对建安诗歌和嵇康、阮籍诗歌的肯定以及对浮弱绮靡诗风的否定当中,都可以看出他对刚健风格的推崇,而“风骨”范畴则是刘勰对这一风格的创造性概括。

《文心雕龙》的《体性》篇将文辞分为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⑨

这其中,刘勰不赞成新奇,称其“危侧趋诡”,也不赞成轻靡,称其“浮文弱植”。而刘勰之所以不赞成新奇和轻靡的风格,与他受到儒家思想的浸染有直接关系。

儒家元典推崇刚健中正的人格,与此相应,对有刚强进取精神的“文”也予以肯定。《文心雕龙》的《原道》、《徵圣》和《宗经》等篇,都体现了刘勰对儒家思想的顶礼膜拜,并希望通过遵照这些准则来纠正当时绮靡浮弱的文学流弊。从以下引文中我们可见一斑。

“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纹绣(班税),离本弥甚,将遂讹滥。”⑩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11}

“是以[子政]论文必徵于圣,[稚圭劝学]窥圣必宗于经。”{12}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13}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14}

在刘勰所处的时代,绮靡浮弱文风的流行抹杀了柔婉风格的积极方面,或者说,当时并不存在艺术价值很高的柔婉风格的作品。无限膨胀了的浮华辞藻,消解了柔婉风格的作品也应当具备的思想性。正因如此,刘勰将“风骨”作为文论范畴首次引入,这样一来,得出刘勰主张一切上乘的文学作品都应该具备“风骨”这一结论,就是顺理成章的了。而在此基础上对“风骨”二字的具体解读,就应该有一个相同的倾向或者前提,那就是“风骨”侧重于“力”和“壮”的风格,因为只有这样有“风骨”的作品,才能有力地纠正当时绮靡的文风,并体现出对儒家崇尚刚健中正的思想的继承,并由此彰显刘勰提出“风骨”范畴的意义与价值。

注释:

①③⑤~{14}周振甫.文献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④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美”的新思考 下一篇:民间美术的思想观念及其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