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索

时间:2022-09-11 08:41:36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索

摘要:知识是延续性的,尤其是数学知识更要注重这一点。初中知识相对高中知识而言,知识点少,比较浅,要求也没那么高,但如果不注重平时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笔者想再有资质的学生到了高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能力退化,成绩也会每况愈下。所以,初高中衔接问题并不是高中教师的专利,初中教师也应该积极地参与探讨与研究,这对我们的初中教学也具有长远意义。

关键词:教学衔接;角色体会;中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81

经过课改后的历届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学习之后,出现了许多在初中数学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数学成绩一落千丈,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和厌恶的情绪,有些甚至还出现了亮红灯的情况。还有许多刚刚毕业的学生总是向我们抱怨高中数学如何难学,如何高深莫测,高中数学课堂如何枯燥无味等等。而另一方面,高中数学教师也不断向我们初中数学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如何之笨,简单的计算也算不对,动不动就用计算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基本概念根本是一头雾水。在初中毕业生身上出现的这些问题与现象都暴露出各地义务教育的教材与课程改革实验进度不一致,初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着衔接问题。

如何将课改下的初中毕业生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与理念,顺利平稳过渡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笔者想这是我们每一位初、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思考与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下面,笔者对初高中衔接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与分析,与同行进行交流。

分析一:初中教师的角色体会

1. 从态度上衔接

绝大部分初中教师总认为初高中衔接问题只是高中教师的问题,与我们初中教师无关,其实不然。知识是延续性的,尤其是数学知识更要注重这一点。初中知识相对高中知识而言,知识点少,比较浅,要求也没那么高,但如果不注重平时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笔者想再有资质的学生到了高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能力退化,成绩也会每况愈下。所以,初高中衔接问题并不是高中教师的专利,初中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探讨与研究,这对我们的初中教学也有长远意义。

2. 从知识点上衔接

初中教师钻研教材,不仅仅停留在初中教材,我们可以多看看高中教材,与之进行对比分析,有哪些内容和知识点是没有衔接上的,有些知识点之间缺乏连贯性与延续性,我们都可以做一些参照,了解了教材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注重这些漏洞进行补充和充实,从而可以扩充学生知识面,也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对优生的培养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3. 从能力上衔接

(1)学生计算能力低是高中教师最为之头疼的问题。其实,计算能力问题完全可以在初中阶段来解决。首先,初中教师在计算器问题上一定要灌输给学生一个理念:虽然中考要求学生是可以带计算器进考场,但并不代表计算器就可以代替所有运算。计算器不是万能的,心算是我们每一位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所以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初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进行心算与笔算,千万不要让学生养成依赖计算器的毛病。

(2)学生对初中知识感觉浅显易懂,而且有趣味性,使用性比较强,好理解。但高中知识明显抽象很多,复杂难懂,甚至看不明白。所以,在初中阶段,我们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数学思维的能力。不仅仅只传输方法,还要传授理论、实践及原理,让学生更加透彻的了解数理知识,并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这点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

4. 中考要求衔接

现在课标下的中考要求比以前是低了一些,难度也降低很多,但对学生的要求并没有降低。也就是说,你中考考120分左右不难,但要想突破后两道压轴题,分数突破135分并不那么容易。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想突破中考优秀率,就必须积极钻研初高中教材,积极探讨研究衔接问题,让学生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得到培养和积累。这也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现在所面临的最棘手、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5. 初高中衔接三要素

(1)基础与能力两手抓;(2)教会学生会说、会算、会分析;(3)淡化技巧,注重方法。

分析二:高中教师的角色体会

1. 从困惑中发现必须要衔接

开展过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的教师都有一个这样的感觉:参加过课改的学生比任何历届学生都要“笨”,都要来的“随意”,都要来的“会说”,课堂气氛很活跃,运算动不动就按计算器,心算、口算、笔算的能力相当差,以下是初中新课标实施的结果。(见表1)

表1.《课标》下学生与历届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几点对比

目前,“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改教材,其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程度的压缩和删减,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学生掌握比较方便。(见表2)

表2.《课标》下初中教材与高中教师原有认知的传统教材比较

进入高中以后,“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内容多,课时少,例题和练习简单,习题、复习参考题,特别是B组题难度大,所谓的“新课标”辅导用书泛滥,题目偏、怪、难,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困难,学习兴趣下降,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认真做,长时间不解决问题,学生成绩下滑,教师将无法继续开展有效的教学。所以就出现高一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非常不适应,中考统考成绩与进入高中后的入学成绩之间的相对距离在逐步扩大。

2. 高中教师在衔接中要注意的三点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届学生的应用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非常强,对日常的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很活跃,但经常会受到挫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指出错误的同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上进性,不至于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生就有学习的动力。另外,高一第一学期有关测试命题要依据教学指导意见,遵循“讲什么,考什么;考什么,讲什么”,根据学生实际确定难度,“不怕最简单,只怕不简单”。

(2)教学中的一喜二忧

一喜:教师认为学生不应该掌握的知识学生却掌握了。这届学生在初中就学过几何体的三视图(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等,增加了平移、旋转变换,重点强调过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一直渗透通过观察、归纳、猜想找规律,因此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变换的能力比历届学生要强得多。另外学生在概率统计方面也有了较好得基础,学生已掌握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枝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忧:一忧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学生却没有掌握。除了上面我们要衔接的知识以外,还应重视这届学生的计算能力,特别是心算、口算、笔算能力是历届学生中“最差的”,连也要错好多学生,因为中考可以带计算器进试场,所以学生操作计算器的能力特强,学生对计算器有依赖性,这些正是这届学生的弱点。目前,高考还不准带计算器进考场,上海原来可以带入,今年不能带入,平时为了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要适当的限制计算器的使用。另一忧是学生的“随意性”强,在作业格式书写,证明过程上没有严格的书写要求,在中考答题中只要道理讲对就可以给分的思想影响下,这届学生的作业质量不容乐观。

(3)教学方法的更新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们拿到教材以后有一种感觉,现在的课很好上。因为教材中每一个小节均有情境――问题――探究(或思考)等过去教材所没有的栏目,这些是初中新课标的延续,教师们如果按老教材的套路给学生上课,或另起炉灶扔掉新教材凭自己的感觉上课,这样又回到“以讲为主”、“满堂灌”的习惯做法。教师们要善于利用学生们敢于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观点这个心理开展教学,不然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方面,要给学生以规范: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作业认真做(特别是书写认真),错误认真订正(建立错题本),每周一次的独立作业(考查教师一周内重要的例题习题和错题,是限时训练)。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基础、教师自身能力的不同可以尝试“自学指导法、问题讨论法、类比推理法、小教师法”。

笔者相信在不断的尝试与实践中,我们初中教师会针对学生的延续性发展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与策略,不仅仅只立足于中考考点的考纲上,还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与学科素养,让初中毕业生能在下一个阶段的高中学习中顺利过渡,使初中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教材和教法,从而在原有的初中知识基础上更加扎实地接受和掌握高中知识,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更加娴熟地运用高中知识,跨过高中这个“高台阶”,使学生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 510500)

上一篇:英语口语要从小学抓起 下一篇:浮躁:新课改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