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山阴方言地名文化信息解读

时间:2022-09-11 08:37:46

山西山阴方言地名文化信息解读

【摘要】山阴方言地名承载了山阴地貌水文、宗教崇拜、神话故事、战备军事和行政区划等文化信息,研究山阴地名可增强对山阴地名的认知,探索山阴地名的来历,了解山阴地名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山阴方言;地名;文化蕴涵

地名是某一地区地理、历史、政治、军事、宗教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代代相传,稳固地存在于方言口语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显示了浓厚的地域色彩,传达了人们对本地区的认识。

山阴县境位于山西省朔州市中南部,内长城雁门关外。地名“山阴”自宋时至今。全县下辖17个乡,4个镇,262个村委会、267个自然村及4个居民委员会。历经不同历史时期,山阴县部分村名虽有过不同程度的变更,但都饱含了山阴人民对家乡和故土的深情,折射了山阴人民的聪明才智,表达了山阴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一、反映地貌水文特征的地名

山阴县境内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主要地貌。山阴地名中经常出现的“沟、岭、川、洼、山、坪、坡、梁、滩、口、堆”等这类字也充分地说明了山阴地貌的复杂性。含有“山”字的地名多用来指山地。例如:尖山、梁山、西双山、东双山、后山、面瓮山。另有“口”字的地名用来表示村落处于沿山的隘口。例如:水峪口、胡峪口。“沟”在山阴地名中多指处于山和山之间、或者平地被水冲击而形成的深壕。“沟”字在地名中出现频率是最高的。属于这类的地名共有15个,例如:王坪沟、窝棚沟、青杨沟、王老沟、宋家沟、五家沟、张家沟、芍药沟、魏家沟、柳沟、蓿麻沟、白殿沟、西沟、泉子沟、七里沟。含有“洼”字的地名多用来指地面有弧度、但没有“沟”深的地势。这类地名共有3个,例如:大洼、马家洼、榆树洼。即使用来指称平地,也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地名东短川和西短川中的“川”是指面积较大的平地,而地名大坪、榆坪和吴家坪中的“坪”多指面积不大且处于沿沟的平地。

山阴方言有一部分反映山阴水文特征的地名,如“泉、井、河、池、涧、港”等字。相对反映山阴地貌的地名而言,反映山阴水文特征的地名较少一些。在这些地名中,含“河”字地名最多,共有13个,例如:上沙河、下沙河、马家河、南河、上小河、河头、泥河、东鄯河、西鄯河、东小河、西小河、中小河、上河西。其中“河头、东鄯河、西鄯河、泥河”中的“河”属山阴境内桑干河流域,“东小河、西小河、中小河、上河西”中的“河”属山阴境内黄水河流域。含“泉”字的地名有7个,如:东水泉、上立羊泉、下立羊泉、织女泉、上神泉、下神泉和水泉。含“井”字的地名有5个,如:千井、玉井、上石井、下石井、双井。这些村都处于洪涛山脉的北山。含“涧”、“池”和“港”字的地名都只有1个,分别是岱岳乡的王家涧、冻牛坡乡的黑龙池和五马营乡的屯港。这些地名中有很多也与地貌有关系,部分村落多处于由河流冲击而形成的丘陵和平原等。如:上沙河、下沙河、马家河等。

以上所列地名除了体现了山阴地貌水文特征之外,还负载了山阴地名中蕴涵的其他信息。如地名“七里沟”,“七里”还可说明本村与邻村和县所在地岱岳镇的距离分别都是七里。地名“青杨沟、芍药沟、柳沟、蓿麻沟”反映了山阴较为丰富的植物生态。地名“玉井”与民间传说有关,相传尉迟恭的马在此地踏出来一口井,此地便因此而得名。

二、反映聚落、建筑通名的地名

山阴很多地名常常含有聚落、建筑通名,表聚落类的通名通常有:村、庄、巷、道、屯、寨、疃、庄窝等。其中含“庄”字的表聚落类的通名最多。例如:山村、辛留村、常辛村、快乐村、山阴庄、南罗庄、豆庄、堡子巷、阎家巷、南大道、盘道、戈道、洪济屯、南屯、史家屯、老羊寨、双寨、南辛寨、胡疃、高山疃、老庄窝、小庄窝。表建筑类的通名通常有:台、城、窑、堡、场、坊、房、店、棚、G等,例如:前皇台、后皇台、吴儿城、永静城、夏家窑、郭家窑、兰家窑、王家堡、白家堡、大虫堡、兴盛堡、苏家场、白坊、油房、梁家店、大柴棚、小柴棚、薛G。

从以上地名可以看出,山阴很多地名常常与姓氏相结合,构成“姓氏+家+通名”或者“姓氏+通名”这两种形式。例如:庞家堡、张家堡、贾家窑、冯家窑、史家屯、范家屯、沈庄窝、董庄窝、米庄窝、高庄、陈庄、何庄、解庄、张庄、陆庄、苏庄等。这些地名都体现了浓厚的宗族意识和较强的血缘关系。

还有很多地名由“前/后”、“南/北”等方位词和“大/小”形容词构成,并用来区别村落的位置和大小。这类地名通常成对出现。例如:前/后皇台、前/后张堡、南/北万庄、大/小羊村、大/小柴棚。

三、反映战备军事的地名

山阴县位于内长城雁门关外,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有很多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契丹等与汉族发生过战事。因此,山阴有很多反映与当时战备军事相关的地名。有的与扎营驻军、屯兵屯田相关,此类地名较多,如大营、旧广武、后所、前射躲、后射躲。其中地名前射躲、后射躲,宋辽交战时(另一说是在赵武灵王时),此地附近是驻军操练射箭的场地,有许多靶垛,后来形成村庄,取名为前/后射垛。又因语音相近的缘故,地名演变为前/后射躲。有的地名与筑城防守相关,如吴儿城,三国时,曹魏为防止鲜卑族向南扩张,把对吴战争中的俘虏押解到此地,并强迫他们替魏筑城据守,因此得名。有的地名与战备养马相关,如吴马营、马营、马营庄、新马营。其中地名吴马营,在辽时,契丹人在此地安营扎寨,并圈马养马,后因村中吴姓人口逐渐增多,故而得名。有的地名与战后盟约相关,如安荣,宋景德元年(1004),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宋每年向辽赠“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辽将其暂存此处,始有地名“安银子”。同时辽在此处筑堡驻守,故又叫“安营子”。民国时改为安荣,取安定繁荣之意。虽已改名,但当地人称呼此地的读音仍与“安营子”的读音相同。

四、反映的地名

一部分山阴地名反映了,这些地名大多是因寺庙建于此地而得名。其中被称作“寺”和“庙”的地名较多,如西寺院、南寺、沙家寺、安详寺、东寺、龙泉寺、庙家窑等。其中地名“沙家寺”,一方面因为村里在金代建有“瑞云寺”,另一方面又因为村东有辽节度使沙彦之墓,因此而得名。庙家窑村建有很多寺庙,如奶奶庙、观音庙等。除了反映佛道的地名外,还有反映道教的地名,如马营乡的观音堂。以上这些地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佛教和道教对当地老百姓的影响,也反映了旧时当地老百姓希望借助神秘力量实现内心祈愿。这些都说明神秘的宗教文化对当地老百姓生活有较强的影响力。

五、反映不同时期行政区划的地名

在不同时期,出于行政区划的需要,山阴很多乡村的归属经历了不同的划分,所以村名也发生了变化。如张庄乡的山阴庄,该村原分三片,分别归属马邑、代县、山阴管辖。后来马邑、代县所管辖的区域逐渐划归至山阴,最终此地被称为山阴庄。

还有一部分山阴地名保留了元代的行政设置。据明代叶子奇《草木子・杂制篇》:“元朝传命,陆有马站,水有水站,州县凡十里立一铺,大事则遣使驰驿,……以铺兵传送。”因此,山阴地名中“铺”多是元朝驿站制下的小站。山阴有很多含“铺”的地名。例如:东察罕铺、西察罕铺、吴家铺、水河铺、老羊寨铺、双寨铺、羊圈铺、新兴铺、帐头铺、二铺、安良铺、四铺。其中地名“东察罕铺”和“西察罕铺”还包含了元代的另一行政区划,元时,为了治理桑干河,朝廷在此设立察罕都御府,后来此地便被称为察罕铺,并分为东西二村。地名“老羊寨铺”和“双寨铺”是由表聚落的通名与“铺”重叠共同组合而成,有别于单表聚落类通名构成的地名,因而,老羊寨铺、双寨铺有别于同属一个乡的老羊寨、双寨。

六、反映神话故事的地名

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是方言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承载了其所传达的文化信息,显示出强烈的地方文化特色,浓缩了人们对自己所热爱的那片土地的认知。一部分山阴地名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反映神话传说的地名如鸳鸯会,相传很久以前,村里有一个水池。一对鸳鸯因雌鸟受伤而落入池中,雄鸟每天觅食喂养雌鸟,两只鸟儿在此相会,此后便有了这个村名。又如大虫堡,相传五代时期,雁门关以北,黄花岭一带,人烟稀少,长着一片茂密的赤松林,经常有豺狼虎豹出没,村民筑堡设防,取“防大虫堡”,后来又简称为大虫堡。

反映民间故事的地名如南祖、北祖,古时有一位南方人迁居至此,并为此地取名为南江镇。后因此地风俗习惯与江南的并不一致,为了表达自己祖籍为南方,又将此地地名更改为南祖。北祖是因为位于南祖之北而得名。

山阴还有很多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地名。如史家屯乡的一堵墙,在古代,村里修筑堡墙,先筑起一堵墙,后来筑一堵墙就倒掉一堵墙,最后只剩下一堵墙,此地便被称为“一堵墙”。又如史家屯的东石人坡、西石人坡,两个村之间的坡上曾经有石人雕像,石人雕像成为两个村的标志,并以东西方位来区别这两个村。再如山阴城镇的北盐池、西盐池和南盐池,村中大面积土地为盐碱地,而且本村也曾自己加工生产盐,结合方位,这样就有了这三个村名。地名作为专有名词,稳固地保留在当地人的口语中,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传播着祖先留给当地人宝贵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志斌,黄冀主编.山阴县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2]王跟国.灵丘方言地名文化信息解读[J].山西档案,2014,(2).

上一篇:改良负压引流器对腹腔引流术患者的临床疗效 下一篇:中本贯通给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