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之改注质疑

时间:2022-09-11 08:01:37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之时,宦者令缪贤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日:“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日:“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日:“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日:“谁可使者?”相如日:“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此中“王必无人”之“必”,人教社旧版高六册课本注为“倘若,假如”新版课标本必修4则改为“一定,实在”笔者以为,这一改注值得商榷。

众所周知,古汉语中的“必”,既可用为副词,释为“一定,实在”,也可用为连词,释为“倘若,如果”,因此,文中语境便成了此“必”确解的重要依据。

据前引文字可知,赵王召见蔺相如的目的,是对他能否担当出使重任进行考察,而考察的结果,赵王显然是极为满意的。这表明,赵王虽嘴上问的是“谁可使者”,实则心中已认定了蔺相如“可使”。对此,机敏智慧且善于察言观色的蔺相如应该是了然于胸的。那么他为何不直接回答“臣愿奉璧往使”,而要假设一个前提呢?因为赵王所问是“谁可使者”,如果他直接回答,不仅有违“答承问”之会话原则,而且还可能给对方留下一种自作聪明、骄傲自大的负面印象。

从语义上看,“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是一个假设复句当毋庸置疑。对此,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参考用书》“参考译文”即为:“如果大王实在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和氏璧出使秦国。”既然这是一个假设复句,那么,将“必”视为假设连词,释为“倘若,假如”,较之于释“必”为

“实在”再添加一个“如果”,更为妥帖。

除语境的大力支持外,笔者还可以从两方面提供旁证:

一是《史记》中多有“必”用为假设连词之例。如:

(1)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孟尝君列传》)

(2)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嫡嗣,当立。

(3)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潍阴侯列传》)

(4)去疾让日:“必以贤,则去疾不肖;必以顺,则公子坚长。”(《郑世家》)

(5)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二是将“王必无人’之“必”视为假设连词者,多见于教材及辞书,如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辞海》,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故此,笔者以为,“王必无人”之

“必”绝非副词,不可注为“一定,实在”,教材有必要于再版时改正,以使广大读者获得正确的知识。

上一篇:《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的主题及表现手... 下一篇:《汉家寨》教学设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