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时间:2022-09-11 06:48:58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地球环境的质量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随着能源结构的变化,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因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将环境保护的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途径如下。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如进行“碳及其氧化物”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结合讲CO2性质,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暧,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防治措施:①最简单、最实在的措施是大力发展绿色植物,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②控制污染源,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等。③开辟新的能源,如取之于水发展氢气能源。学习了“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教师介绍“酸雨”(成分:硫酸、硝酸等)的形成原因是含硫、氮燃料的燃烧,化工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还介绍了“酸雨”可以使工业机械锈蚀,寿命缩短;可以使河流、湖泊中沉积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化合物溶出,从而进入鱼、贝体中,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可以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可以使一些价值很高的古文物腐蚀等危害。

“臭氧层空洞”是因为:氮的氧化物(NOx)、硫的氧化物(SOx),以及作为冰箱致冷剂的“氟氯代烷”等的排放,在臭氧的分解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臭氧的分解,从而形成了臭氧层“空洞”,进而导致太阳辐射的对地球上的生命有害的紫外线穿过“空洞”直射到地球。近几年来人类癌症、眼科疾、皮肤病及一些无名病不断地发生,一些植物不明原因地枯死,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紫外线辐射。“光化学烟雾”是因为氮、硫的氧化物在人类生活的空气中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经过光化学反应,便形成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能严重地刺伤人的眼、鼻、喉,严重时可使人呛出眼泪,引起呼吸道感染。这些都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防治措施:①采用低硫的煤,或者对含硫燃料进行加工脱硫。②开辟新能源,如太阳能、原子能的开发利用。③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为益。④限制超高速飞机的飞行。⑤限制使用氟氯代烷致冷剂,寻找新的无污染的致冷剂,是当今制冷工业发展的方向。

学习“磷”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进入水体,使得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不断积累,氮、磷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含氮、磷化合物进入水体,少量促进植物生长,过量则使水中植物疯长,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变黑、变臭。含磷洗衣粉的大量使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富营养化的防治是水污染处理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①污染源的复杂性,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这就给控制污染源带来了困难。②营养物质去除的高难度,至今还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祛除废水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途径。实验需要使用各种试剂,会排出相当数量的成分复杂的废物、废水、废渣,它们不仅对实验室环境构成一定威胁,也对周围环境构成一定危害。我们在实验教学时强调按用量使用药品,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规定要将实验废弃物放到统一地点,统一回收处理。在实验前讲明道理,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如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教室、实验室的空气会遭到污染,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可将有毒气体通入相应的吸收液来吸收(如多余的Clx通入碱液吸收),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在进行化学实验,我们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在完成铜与HNOx的实验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环保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三、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

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我们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从法制的角度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

我们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学生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能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得了的,它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从而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12.

[2]张蔚琴.中学化学教学中要重视环保教育[J].泰安师专学报,1997,(5):119-120.

上一篇: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方略浅议 下一篇:我参与,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