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纳信息力避“一勺烩”

时间:2022-09-11 06:21:43

集纳信息力避“一勺烩”

最近,笔者听闻了一个“怪现象”:某村的站点管理员经常为村民提供网络下载的致富类科技信息,还定期搜集一些市场信息。但实行一段时间后,守着这道百味俱全的“信息大餐”,村民们却品不出个“香”来。对此,村干部困惑:按说给出的那些信息涉及方方面面,能想到的几乎都做到了,用起来应该绰绰有余啊,为啥村民却反而不喜欢?而村民抱怨:网上的信息东一耙子,西一扫帚,读起来就像雾里看花,也没个抓手,谁知道按哪个说的办啊?

之所以说这事“怪”,是因为从表面看,该站点虽然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在信息集纳和传播方面的便捷功能,可“一窝蜂”式的的信息攻势却适得其反,让村民一头雾水。之所以把这个看似蹊跷的个案称为“现象”,是因为笔者结合过去的一些采访经历发现,其实很多站点为农民提供的信息中,有一些并不适用于本地区的生产实践,也不能帮助农民提高收益水平。管理员集纳信息盲目、滞后,难与市场接轨,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远程教育促进农业生产作用的发挥。

究此“现象”之根本,自然在直接面对基层群众、担负着信息终端把关人责任的站点管理员身上。在集纳信息时,有些管理员往往对信息本身缺少必要的遴选和解读,忽视了地区生产实际和市场价值规律的影响;还有的管理员奉行“数量为王”,希望借此为自己在考核中加分,因此不可避免地搜集了一些滥竽充数的粗劣信息。“一勺烩”的工作方式反映出管理员的服务意识不到位,并可能导致开展学用活动的结果达不到预期目的。

从宏观角度讲,远程教育为广大农民提供的最直接、最基本的信息可分为两类:教授致富本领的科技信息和反映市场动态的供求信息。但无论哪类都要具备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有效性。比如,一则培育良种冬小麦的信息,如果在高纬度的寒冷地区,必然无人问津,而放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就会大受欢迎;又比如,赶在八九月份的果蔬丰收季节,我们为菜农递上前一季的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那无疑是在做无用功。

由此可见,站点管理员集纳信息时须灵活应变,突出重点,梳理头绪,只有力避“一勺烩”,才能开发出信息的现实价值,使之应民所需,为民所用。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站点管理员是成百上千条信息的统帅,运筹帷幄之道在于对症下药,而非搞“人海战术”。这要求管理员不仅要将掌握的信息准确分类、合理分配,更要对具体地区、具体人群的需求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若想有利于农民的生产实践,就必须在集纳信息时做到取之得法,有的放矢。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事物所处的环境不同,表现出的形态也会有差别。判断一条信息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所包容的科技含量、市场潜力,而要看它是否能为当地的农民所消化和利用。特别是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他们对信息缺乏辨析力和理解力,站点管理员更得严把传播关,加强引导,避免信息误读和偏信。

凡事“变则通,通则久”。网络使信息在更广的范围内获得共享,但如果在集纳信息时亦步亦趋,那么同类信息所带来的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竞争就会愈演愈烈。站点管理员要善于举一反三,主动去思考和发掘信息之间潜在的联系和启示。笔者曾到过某马铃薯生产大县的一个示范村采访,当地管理员介绍说:“网上找到的新品种信息大同小异,各村都在学,彼此竞争激烈,而我们不跟风,重点为种植户搜集马铃薯深加工方面的技术和市场信息,销路一下子变宽了。”的确,信息容易撞车,但思路可以转弯,与其千军万马挤在一条信息的独木桥上,不如活络一下脑筋,向外找寻康庄大道。

远程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使信息化社会的触角逐渐向村村落落延伸。基层站点管理员唯有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判断各类信息的价值差异,才能更好地实现“让农民长期得实惠”的目的。

上一篇:苦中作乐电教情 下一篇:QQ群巧解课件需求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