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的来源研究

时间:2022-09-11 06:20:57

“于是”的来源研究

作者简介:刘潇(1989―),女,湖南邵阳人,西南民族大学古代汉语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研究。

摘 要:“于是”本是介词“於(于)”和代词“是”组成的介宾结构短语,表示“在(从)这里”、“在这个时候”,表处所和时间,在句中作状语,当“于是”表示具体的时间和实实在在的处所时,这个时候作为介宾词组,最为典型,当“于是”表示为“在这种(情况下、背景下)”时,整个句子的意味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使这会儿“于是”可能仍然是介宾词组,却逐渐有了整和的意义,表示事物发生的原因,因为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于是”本来就隐含着事物发生的一种顺承关系。“于是”强调原因,但随着“是”所指的内容越来越抽象或者被人们遗忘它所指代的内容,这时“于是”逐渐没有实在的意义,也不充当句子成分,而仅仅担任引出结果这一功能,那种顺承关系也更加明朗。这种内在的微妙的语义变化和出现位置的稳固推动了“于是”的语法化进程。

关键词:于是;虚化;语法化

“于是”作为介宾词组的使用和作为单个词连词的使用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在先秦时期两种使用方式并存,这不同于其他词语(着、了、过等)的虚化,需要漫长的进化演变过程。这也就说明了作为介宾短语的“于是”过渡到表因果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更加紧密、理据更加充足、思维跳跃性更加活跃。也表现了这种最原始,最自然思维方式或者说逻辑方式――因果和顺承,在人类文明早期就显得很发达,于是在语言上,也急需有表示这种思维方式的词语。“于是”既然最初是个词组,那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于”和“是”这两个词在先秦时期分别表示的意义和功能。

一、“于(於)”

“于”,羽俱切;“於”,央居切。“于”是“於”的较古形式,甲骨文的介词用“于”不用“於”,《书经》和《诗经》、《易经》也已用“于”为常。由此看来,“于”和“於”是骈词。“於”字后起,除了继承了“于”的原始意义外,它还兼有后起的一些意义,而这些后起的意义就不用“于”来表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字(指‘於’)既出,则又于於为古今字……凡经多用于,凡传多用於”。[1]p157

二、“是”

在先秦,“是”是一个指示代词,和“此”的意义相近,而不是现代汉语的系词“是”,有一个例子最富有启发性:

(7)合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行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而合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谓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4]p429

由墨子这个例子来看,“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用“此”字,“是非天下之良宝也”用“是”字,可见“是”就是“此”。假使上面说成“是诸侯之所谓良宝也”(上古确有这种说法,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也不能认为“是”是系词。

上古汉语常有“是也”的说法,我们认为这种“是”字是形容词,即“是非”的“是”,略等于现代所谓“对”或“不错”。

三、“于是”的作为介宾短语的用法和功能

(一)表时间

于是作为词组,“于”是介词,“是”是指示代词,常复指前文所体现出的处所和时间,而“于”是取它的原始义,表示(介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和时间。

(12)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7]p298

(13)二十一年,以诸侯朝王于衡雍,且献楚捷,遂为践土之盟,于是乎始霸。[8]p54

上例都表示“在这时、在这个时候、从这个时候开始”,表时间,有的有“始”为标记,有的没有,只能从上下文意思来推断。

(二)表实实在在的处所:

(14)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8]p54

(三)表示抽象意义的处所

这种情况在同一篇文章里出现,对比下文“于是”的用法:

(16)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8]p54

前面两个表示实实在在的处所,“是”分别代指的“山川”和“原隰”,“于”引出事情发生的处所,而“善败于是乎兴”中的“于是”虽然“是”仍然代指前面的处所“口”,但相比于山川和原隰,这个处所词“口”似乎没那么典型,而相对于在“山川”和“原隰”所发生的事情或者说产出的事物,是实实在在的,分别是“财用”和“衣食”。而从“口”里发生的事情,是“善败”,很抽象,抽象的事物就不可能产生于具体的处所。这样反过来也可以证实这个“处所”在抽象化。

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证实,例如“从”字,它作为介词时,最初是介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q水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后来空间指向时间,“名宝散出,土地四削,魏国从此衰矣”,“此”在这里指时间,从“这时开始”。然后介引出的处所也有所抽象化,如:

(17)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10]p13

这里“从我始”可以说是“从我这个时候开始”,但理解为“从我这里发生(开出头例)”,更为恰到,这也体现出处所词有所抽象化。最初从“某地到某地”,然后是“从某时候到某时候”或者“从某时候开始”,也可以表示“从某种身份到某种身份”、“从某种感情到某种感情”等等,一步一步从具象到抽象。

四、结语

“于是”由介宾短语虚化为表因果和顺承关系的连词,由于“是”所指代的事物慢慢抽象化,并最后虚无,以及“于是”出现位置的固定,词汇意义趋于整合,语法功能趋于稳固,最后完成语法化过程。但在过渡时期,“于是”是强调“因果关系”的情况下,“于是”是介宾短语,还是连词,在上古汉语的语境下,是很难判断的。只有当“于是”是强调顺承关系的时候,紧紧衔接着前后的两个动作行为,而不是强调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背景、原因或者时间,也不在句中作状语,当这种意味慢慢强化,直到我们都感觉不到“是”确指的内容,那时,“于是”才真正虚化为连词。(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2] 王世舜.尚书译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3] 安继民注译.荀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4] 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5] 何晏注;邢m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朱熹.孟子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 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 吕不韦著;高诱注.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1] 李元燕;李文娟译注.管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上一篇:网络文字的“借用” 下一篇:社会语言学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