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时间:2022-09-11 05:11:58

论环境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慢慢的在世界各国确立起来。公众基于环境权和外部性理论有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权利,而且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分析了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工作实践,从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丰富公众参与途径、完善调查问卷设计、重视信息反馈、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X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3-0040-02

1 公众参与的概念

公众参与是指社会公众对某一公共事物的共同维护和处理。环保公众参与特指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维护和参与程度。其内容具体表现为:积极参加环境建设;做好本职工作中的环境保护;监督破坏环境的行为;支持环境执法;对环境执法部门的监督;参与环境文化建设。通过公众参与,可以制约政府的自由裁量权,确保政府公正,合理地行使行政权力。从环保公众参与发展的整个大环境来看,是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对环境产生的破坏、人类生存资源紧缺而引发的保护环境的自主需求,体现为由点及面的扩展、由个人带动群体的意识提高,和在这种需求下,而促成的由政府组织、协调,逐步形成从立法到执法一系列具有法律地位的公众参与,可以说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量来自于公众,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环境运动,没有今天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

2 公众参与的意义与作用

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引进公众参与,对公众而言,可以促进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一方面参与环保的公众已经接受了很多环保的知识和价值理念,在环保过程中对环境问题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更加切身的体验,进一步强化了他们这些知识和理念,另一方面,这些公众的环保知识,行为和价值理念又时刻影响着周边的人群,从而促使更多公众的环保意识的提高,最终从根本上推动整个环保工作的发展;监督环保工作的有效进行,环境恶化首先受害的就是社会下层的民众,公众对环境问题有着更加切身和直接的感受,他们往往能更加及时有效的发现环保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并作出最直接和激烈的反应。当这种参与变得广泛和深入时,就会形成一种社会力量来实现对政府环保工作的有效监督,在最大范围里避免“市场和政府失灵”的现象;推动我国政治的民主建设,生态环境问题本身具有特殊的政治性。一方面,它反映了政治利益的差别,社会上层的政治和经济精英控制和支配着更多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环境影响具有普遍性,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对人类灾难性的毁灭。在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人们对环境问题进行的政治参与就更具有主动性。公众的政治能力在这些参与过程中得到很好的磨炼和提高,进而推动我国政治的民主化建设。

对项目建设部门或决策者而言,有利于集思广益,剖析项目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程度,及早寻求解决办法,避免在已经做出决策后才发现问题,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通过公众参与,也有利于公众及早了解项目建设情况,以便项目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因此,环评过程中实施公众参与,可提高环评工作的有效性,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并在活动中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3 公众参与环保的现状

3.1 人数少,程度低

据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首个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显示,尽管环保在近两年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但公众环保参与的程度还很低。仅有6.3%的公众在最近三个月参加过环保活动;知道“12369”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电话的不足20%;环境信息下情上达的不通畅竟位居公众最不满意的环境问题之首。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公众环境意识程度较低,公众缺乏获得环境信息和参与环保事务的有效机制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

3.2 公众可参与环评的范围较窄

在《环评法》中规定:“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 和“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才允许公众参与评价。一方面要满足这两个条件才有可能让公众参与,这样的限制过于严格,另一方面这样的标准非常容易受项目和规划编制机关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此约束下公众可参与环评范围很有限。

3.3 不注重对公众意见的处理

目前,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公众意见分析整理的做法,基本上是把公众意见统计归纳列入表格,并简单阐述,缺乏对统计归纳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论述,以及陈述水平上的辨证分析。这种方法对公众意见的处理过于草率、简单和形式化,完全成为只为满足程序要求而进行的象征,致使公众意见被形式化处理,造成规划部门或建设单位“只听取、不采纳”的状况。有些公众感到自己花费了很多业余时间,参与了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但最终并没有体现自己的建议,他们认为这样的活动仅仅是形式,久而久之将给进行公众参与行为带来阻碍。而且这样的参与形式十分单一,对公众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打击。

4 公众参与环保的相关建议

4.1 提高公众的环保知识和意识

公众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环境意识,才会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其意见也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一方面要求社会组织和政府多开展宣传,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逐渐提高公众的环保知识及环保参与意识,使环保意识由教育强化成一种习惯,从而使环保参与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也要帮助公众改变观念,由高消费向“生态消费”转变,建立科学的环境和经济发展观。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纳入正规教育,要求公众注重自身对环境的关注、对自身环保素质和环保法律知识掌握程度的提高,真正用科学的公正的眼光看待环评和自己的权利。

4.2 扩大公众参与环评的范围与形式

环评的目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而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中,公众是最直接的受害者,而且受害最严重,因此,环评中必定要求所涉公众参与,即每一个环评中都需要公众反应他们的意见,参与到其中,为其利益而行使合法权利。

此外,公众参与的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可依据建设项目的规模以及影响程度、范围来确定。如问卷发放、召开专家咨询会、座谈会、公众意见论证会、听证会、环境信息会、电话热线、电子信箱等多种形式来广泛征询公众的意见及建议。

4.3 重视反馈信息的合理处理

要使公众参与真正发挥作用,就要认真对待公众反馈的意见。对公众意见应进行综合全面的整理和分析,有针对性的吸取或采纳公众提出的合理的、有建议性的意见,研究和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对公众意见所作的处理的说明,不仅要报送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组织,还应向公众公开,以便公众监督。并在今后的环评工作中应更加重视公众参与意见的总结与归纳,客观、真实地体现公众群体的意见,为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 结 语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程序。实践已经证明,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实施公众参与,可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并在活动中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完善。我国环境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进行不断总结完善,最终将会发展得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S].2006.2.22.

[2] 王中华,张学芳.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之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轻工,2007(3).

[3] 丁晓阳.试论环境法的公众参与机制[A].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C].2003.

上一篇:南京市建筑外墙垂直绿化适宜的植物及效益分析... 下一篇:有机农产品市场分析与产销方略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