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嫌疑人的财产申报义务

时间:2022-09-11 05:06:50

论犯罪嫌疑人的财产申报义务

摘要:解决刑事案件财产执行困难的关键点在于能够有效查明并控制犯罪嫌疑人的财产,而查明犯罪嫌疑人财产状况的责任,就应设置刑事财产申报制度。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申报期间、申报形式、申报范围以及法律后果。

关键词:犯罪嫌疑人;财产执行;财产申报;当事人

中图分类号:D9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4-0042-04

司法公正和司法民主是我国司法改革的基本目标。对于法律关系主体的当事人来说,公正是其权利合法享有并得以行使的情况下所追求的实体结果,民主是其实体关系结果有效性的要求。对当事人程序参与的权利和义务的设立成为现代刑事诉讼立法以及诉讼理论发展的核心内容。然而在我国,刑事诉讼当事人的程序参与程度较弱,特别是面对刑事案件财产执行极为困难的现状,刑事诉讼当事人却基本未参与其中。本文以犯罪嫌疑人财产申报义务为视角,拟阐述刑事诉讼当事人的程序参与对刑事案件财产执行的重要意义。

一、 刑事案件财产执行难度大

多年来,刑事案件财产执行工作一直是公安司法机关工作的难点,是诉讼当事人关注的热点,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刑事裁判的财产执行内容成了法律白条,严重损害了法律尊严和人民法院形象。如何维护刑事裁判的权威,切实解决执行难这个痼疾?这需要具体分析疑难点。

刑事裁判中涉及财产内容执行的可以分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财产部分的执行、追缴违法所得的执行、财产刑的执行三类情形。

第一类,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难以执行。一般而言,一部分是因为被执行人确实没有财产而无力执行,还有相当数量的案件是因为被执行人及其家属在刑事案件审判之前已经将财产进行了转移、隐匿或变更处理。依据我国法律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在侦查、审查阶段,只能向公安机关或者检察院提出赔偿要求,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也只是记录在案,并没有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导致判决生效时,无法查找可予以执行财产。

第二类,追缴违法所得执行难。我国追缴退赔违法所得难以执行的主要原因是在赃款赃物的认定上,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和司法解释的内容之间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赃款赃物的移送及发还手续比较繁琐且缺乏有序性;除此之外,赃款赃物难以查找也是主要的原因。

第三类,财产刑执行难。财产刑在本质上是一种刑罚方法,它和生命刑、自由刑、资格刑等共同构成了刑罚体系。但是,现行法律虽然对财产刑的适用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对于财产刑的执行则规定得较少,特别是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无法查清,这种状况严重损害了人民法院刑事司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因此,如何有效解决目前执行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发展和完善财产刑的症结所在和重中之重。

从以上原因分析可归结为:有效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有利于帮助解决刑事案件财产执行的疑难问题。[1]具体表现为:第一,执行标的如果是金钱,被执行人有无财产,尤其是有无可供执行的财产对于执行能否顺利实现至关重要。第二,就交付特定物而言,特定物本身即为一种财产,在执行过程中首先要查找到该特定物,其后方能强制被执行人将其交出。在特定物确已变质、损坏或灭失的情况下,执行机关应当裁定折价赔偿或按标的物的价值强制执行被执行人的其他财产。

“法律的生命在于法律的实现,而执行是法律获得生命必不可少的形式与途径。生效法律文书实现的效果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志。”[2]刑事案件裁判财产内容的顺利执行关键点是需要对被执行人财产有效查找,而在查找中应充分发挥刑事诉讼当事人的作用,特别是犯罪嫌疑人的作用,赋予其一定的义务。

二 、犯罪嫌疑人的财产申报义务

在我国目前的刑事裁判财产执行程序中,人民法院充当主要的角色。在刑事裁判生效后通常由法院刑庭或执行庭独立承担查找被执行人财产的角色,而当事人却在这个程序中无所作为,这是一个奇怪的、不正常的的现象。执行对象是被执行人(在侦查阶段为犯罪嫌疑人)的财产,被执行人对自己的财产情况最为熟悉,他们因为自己的犯罪行为而需要承担一定的财产责任,但他们在查明被执行财产的问题上却不用承担义务。在这样的执行程序下,一般情况下,他们不愿意主动提供财产配合执行;有的甚至消极对待执行,形成只有法院找到财产才能执行,找不到也就没有任何办法的局面。

在刑事诉讼中,主要的诉讼主体就是司法机关和诉讼当事人,那么查明和证明被执行财产的责任也只可能是由这些主体承担。从司法机关的角度看,司法机关在承担证明责任方面具有比普通公民强大得多的能力和优势。但是,加强诉讼当事人的证明责任,弱化司法机关的证明职能,是包括我国在内世界各国诉讼制度发展的潮流,是节约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的手段。因此,在查明执行财产的问题上,司法机关仅承担对当事人的财产申报情况和所提供财产线索的真伪进行审查,并采取财产控制措施的职责。

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被害人的权益能否得到合理的弥补与诉讼的成败息息相关,刑事诉讼的结果与他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他经历了犯罪事实,对犯罪的整个过程最了解,最有惩治犯罪行为的决心和意志。他是否能有效参与诉讼,将影响诉讼进程和诉讼结果。然而,当前我国个人和社会组织的财产状况普遍缺乏透明度,没有建立统一的信用记录体系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建立完善的财产登记制度和登记的财产对利害关系人的公示制度。大部分案件的被害人,不熟悉法律规定的可执行财产范围及调查对象,在实践中,调查犯罪嫌疑人财产的能力较弱,故在法律上让被害人承担被执行财产的证明责任是行不通的,仅仅只能是要求被害人在了解和掌握犯罪嫌疑人的财产时应予以提供线索或状况,这种规定符合我国社会之现状。[3]

刑事诉讼活动是一种旨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作出权威确定的活动。没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我国“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对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人的两种称谓,在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之前,称为“犯罪嫌疑人”,在检察机关正式向法院提起公诉之后,则称为“被告人”。的参与,刑事诉讼就无法进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旦死亡,刑事诉讼活动即告终止。可以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刑事诉讼的核心人物,具有十分重要的诉讼地位。在古代纠问式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居于诉讼客体的地位,而现代各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普遍废止了这种做法。在我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为刑事案件的被指控者,处于被追诉的地位,案件审理的结果有可能对其定罪、判刑,从而剥夺其财产、自由乃至生命;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方面是接受追诉和审判,另一方面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防御和对抗;同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刑事案件的重要证据来源。总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兼具了当事人的实体和程序两个根本特征,刑事诉讼当事人作为诉讼参与人之一,具有两个根本特征:当事人与案件事实和诉讼结果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这是实体特征;当事人在诉讼中拥有较广泛的包括与其他诉讼参与人共同享有的自己特有的诉讼权利,并能对诉讼进程和诉讼结果发挥比其他诉讼参与人更大的影响作用,这是程序特征。也就是说,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对诉讼的启动、进行、变化和终结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公诉案件中的当事人地位和当事人权利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其理应参与包括执行阶段在内的刑事诉讼的全过程。同时,作为涉嫌犯罪,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主体,社会和国家有权利要求其承担一定的义务,即做(或不做)某种行为。

因此,在执行程序中,查明被执行财产状况的责任中,首先应当规定由犯罪嫌疑人承担财产申报义务。从实体法的角度看,犯罪嫌疑人很可能实施了犯罪行为而应承担相关财产责任,而承担财产责任的前提就是如实汇报自己的财产情况。从提高诉讼效率的角度看,司法机关掌握的被执行财产的信息主要是靠调查取证所得,往往不可能掌握被执行人的全部财产信息,而从我国现状看来,被害人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线索的能力极为低下,三者中只有被执行人自己是最清楚自己的财产状况。故从实现程序效益的角度看,由被执行人提供可供执行财产状况产生的经济收益相对最多,可有效节约司法成本。

在我国财产申报制度是一种民事执行中的强制制度,是在面对民事案件“执行难”的问题上,开始探索并建立起来的制度。2008年4月l日起正式实施的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被执行人不履行财产申报义务的法律后果,由此在形式上完整确立了我国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这一制度虽然是一民事诉讼中的制度,但是由于刑事裁判中涉及的财产执行的问题与民事案件执行难具有共性,所以笔者认为这一制度可在刑事诉讼财产执行中予以借鉴。

民事诉讼中财产申报制度是指在执行程序中,当被执行人不能完全履行债务时,必须按照执行机构的要求真实全面地申报自己的财产状况,以供法院执行或者证明自己没有履行能力,否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的执行制度。[4]鉴于刑事诉讼区别与民事诉讼的特性,刑事诉讼中的财产申报制度应该是指犯罪嫌疑人在涉嫌实施犯罪,可能需要承担财产责任时,必须按公安司法机关的要求全面真实地申报自己的财产状况,以使司法机关掌握其财产情况,否则应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制度。

三、刑事财产申报制度的程序设计

(一)适用范围

刑事财产申报制度的适用范围是:立案后,认为犯罪嫌疑人有可能承担财产责任的案件,具体为: 有可能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有可能判处追缴违法所得的案件、有可能判处财产刑的案件。

(二)财产申报期间

从实务角度分析,侦查阶段是对犯罪嫌疑人财产采取控制措施的最佳时机,而一旦案件进入审判程序,法院能够控制犯罪人财产的情况极少出现。有的罪犯在犯罪之后往往会隐匿或转移财产,在执行财产刑时查获这些财产往往极为困难,从而使生效的判决沦于空判的境地。同时,检察机关、公安机关拥有强大的侦查力量和丰富的侦查手段,发现犯罪人可供执行的财产能力较强,在侦查阶段规定犯罪嫌疑人财产申报义务能有效配合侦查机关对涉嫌犯罪人财产控制权的实施。所以在侦查阶段,侦查机关如果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且其因涉嫌的犯罪行为可能承担财产责任时就应告知犯罪嫌疑人具有如实申报财产的义务及其不如实申报的法律后果,而犯罪嫌疑人自得到申报义务通知时起就应如实向侦查机关申报。

(三)在审查阶段

犯罪嫌疑人应配合检察机关对案件的审查工作,如实回答有关财产申报以及与财产申报相关的其他问题。如果犯罪嫌疑人认为侦查机关认定其具有财产申报义务确有错误时可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检察机关应予核实,并将核实结果及时告知。

(四)财产申报的形式

虽然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设立了财产申报制度,但是关于申报的形式却没有规定。目前各级、各地法院的做法不一。笔者认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由侦查机关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告知其财产申报义务,并讯问财产情况;在对财产申报资料及时进行审查、核对后,侦查机关应对犯罪嫌疑人的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进行控制,禁止犯罪嫌疑人处分受控制的财产。

(五)财产申报的范围

犯罪嫌疑人申报的财产数额以其可能承担的财产责任为限,主要申报当时所拥有的财产,如申报当时的财产不能满足,或者发现被执行人有瞒报或虚假报告情况时,可继续要求其申报前一年的财产。关于财产申报的种类,应当包括:银行存款、现金、有价证券;土地使用权、房屋及不动产所有权;交通运输工具,机器设备,产品、原材料等动产;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财产权利;其他财产。

(六)违反财产申报义务的法律责任

对拒不申报财产或虚假申报的,可以先罚款。(当然,在罚款缴纳期限前,犯罪嫌疑人主动申报财产的,可不执行罚款。)执行罚款处罚后,如果被执行人仍不履行申报财产义务或作虚假申报的,则应根据具体情况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采取刑罚易科制度[5](P333)。

刑事执行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裁判的内容,维护生效法律文书的权威,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然而,现行司法中对诉讼权利义务的设置以及规范存在极大的瑕疵,致使裁判的执行存在瑕疵,其中包括刑事裁判财产内容执行难的问题。

实现刑事裁判的财产内容,需要在执行程序中建立完善的财产调查制度,而财产调查应包含财产申报,也就是说财产申报是财产调查的一种途径,是通过赋予犯罪嫌疑人自行披露财产的义务,以达到准确、迅速地查清可供执行财产的财产调查制度。当然,财产申报制度作为财产调查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完善强制执行程序的一个重要步骤,因而必须与其他制度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发现执行财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1]文宏浩.刑事案件财产执行制度确有改革必要[J].中国审判新闻月刊,2011,(5).

[2]章武生.民事执行,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J].政治与法,2004,(4).

[3]陶福勇.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4]高祥.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5]柯庆贤.刑法专题研究[M].台北:三民书局,1998.

[6]沈达明.比较强制执行法[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4.

[7]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财产刑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J].西南政法大学.

[8]谭兵.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9]肖建国.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胡志超.执行威慑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

[11]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法原则――程序正义的基石[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2]H.盖茨.扩散利益的保护[A].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C].法律出版社,2000.

[13]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4]伍梅.财产刑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4).

[15]刘家琛.当代刑罚价值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6]黄海霞.给假烟厂放哨老汉被判罚80万[N].法制日报,2006-3-27.

[17]徐莉,黄祥坤.主动交付罚金不宜酌情从轻处罚[J].人民检察,2005,(3).

[18]李兵.关于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司法,2001,(2).

[19]杜晓君.罚金刑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执行[A].朱和庆,赵秉志.财产刑执行的调查与研究[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上一篇:论习惯在地方立法中的实现路径 下一篇:云南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