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穹顶之下》学习:如何打造一部夏季热播剧集

时间:2022-09-11 03:25:15

从《穹顶之下》学习:如何打造一部夏季热播剧集

美剧的夏季市场一向以平淡著称,但2013年度的《穹顶之下》(Under the Dome)以巨大的投资和出人意料的收视率打破了这个不成文的规定。《穹顶之下》根据斯蒂芬·金(Stephen King)2009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从目前的故事发展来看,剧中的人们被一个神秘的穹顶盖住,有些人是好人,有些人是坏人——熟悉《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的剧迷一定不会陌生,2007年的《辛普森大电影》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节,只是《穹顶之下》比前者要血腥的多,那头被生生切开的牛或许会成为穹顶的标志画面。

穹顶似乎由某种电磁材料形成,透水透空气却不能透声音,斯蒂芬·金仍然把重心放在人性的塑造上,此类剧集的一大乐趣就是观察透明盖子中的“小人物”们对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有何反应,像极了金·凯瑞(Jim Carey)的《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当然,这么说有些太过冷血,不过在如今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任何事情都可以被拿来调侃,前提是这些不幸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

《穹顶之下》监制人杰克·本德(Jack Bender)担任《迷失》(Lost)的制片人及导演六年之久,编剧布莱恩·K·沃恩(Brian K. Vaughan)也同为《迷失》编剧,同学们不要仅凭这两点就认为《穹顶之下》与《迷失》的相似性。还有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支撑着《穹顶之下》的运作,他们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和小说原作者斯蒂芬·金。

(Under the Dome)

《穹顶之下》

制片人:杰克·本德(Jack Bender)/尼尔·拜尔(Neal Baer)

编剧:布莱恩·K·沃恩(Brian K. Vaughan)

主演:迈克·沃格尔(Mike Vogel)/蕾切尔·李费佛(Rachelle Lefevre)/迪恩·诺里斯(Dean Norris)/布丽特妮·罗伯森(Brittany Robertson)/娜塔丽·马丁内兹(Natalie Martinez)

类型:科幻/恐怖

电视台:CBS

剧集状态:第一季13集已预订

史蒂文+斯蒂芬=金子般的财富'

不可否认这两个名字是《穹顶之下》收视率爆棚的原因,史蒂夫·斯皮尔伯格是描绘人性善良一面的大师,而斯蒂芬·金则更关注与人性的黑暗,看似南辕北辙的两名大师实质是相通的,在《穹顶之下》中,他们再一次用人类当实验,把人类放在极端的环境中,哪些事情可能发生,这种对人类由爱生恨的“变态”感情,已经深深地嵌在了两位大师的血液中。

如今《穹顶之下》已经得到第一季13集的全部预订,而前期工作也已经进行大半(第10集正在拍摄中),编剧身兼制片人的斯蒂芬·金在片场也承担了一部分工作,他会对角色的设定,影片的细节进行二次把关。

打造一部与小说结局不同的电视剧集'

一部好的剧集是不会让观众猜到故事的结局的,哪怕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剧集也是如此。制片人杰克·本德和斯蒂芬·金很早就承认,《穹顶之下》第一季的故事将与小说有很大区别。小说的故事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结束了,而电视剧集不同。剧集主创对“穹顶”的故事有着长远的打算,他们向斯蒂芬·金提出了把故事拉长到十几年的设想,而斯蒂芬·金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想法,因为他可以完成无法在小说中完成的故事。

目前电视剧集已经进入第十集的拍摄,根据制作人尼尔·拜尔(Neal Baer)所说,第十集的故事已经超出了小说的内容。斯蒂芬·金表示,若《穹顶之下》得到第二季预定,他将很乐意担任电视剧集的编剧,甚至有可能着手于小说的续篇工作。

这种小说与电视剧集同步开发的模式在当今的文化模式下并不少见,除电视剧集外,交互式媒体也大量采取这种双赢录像,人们耳熟能详的电玩游戏及衍生小说便是其中的一种,但类似CBS如此大制作的电视剧集与斯蒂芬·金的强强联袂或许还是首次。

密闭空间中更加凸显人性(也更节约成本)

接下来的故事主要都会集中在穹顶之中,穹顶之外的世界已经不是剧集的重心所在,甚至关于穹顶本身的种种神秘性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被淡化,说到底探究的更多是人类的内心。

一个后启示录时代的故事的确会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比如投资巨大的《泰拉星球》(Terra Nova)、《末世》(Revolution)等,但《穹顶之下》并不是后启示录故事,人们所在的生活环境没有任何本质变化,只是惊恐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人们无所适从。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早已无法习惯与世隔绝的生活,可是当互联网、汽车、电视电话还没有被发明之前,人类的确是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穹顶之下》的切斯特磨坊镇就是现代社会下的一个极端实验,作为观众的我们期待着实验结果。

从拍摄成本上来看,把故事集中在穹顶下可以规避很多大场面的调度,从而节约了大量成本,首集穹顶刚刚落下时的爆炸、撞车、坠机,包括触目惊心的切牛场面,背后都是白花花的银子,这种“大场面”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并不常见,恐怕一批动作迷和科幻迷要伤心了。

虽然特效小,但也要做到最好'

正如前文所说,特效会在后面的剧集中大量减少,但编剧布莱恩向观众保证每一次爆炸都会让人惊心动魄,正所谓“浓缩的都是精华”,“我们不可能让每一集的动作戏份从100一下子降到0,观众们马上就能看到第二次的大场面,比第一次还要大很多。”

从《迷失》中学经验和教训'

剧集仍在播放,已经有不少粉丝纷纷收集《穹顶之下》的各种悬念,几乎每一集都会有十余个新问题被提出,与《迷失》出了名的卖关子不同,“穹顶”制片人已经做出了承诺,所有问题将会在第一季结束时得到让人满意的回答。

把悬念拖得太长会让观众崩溃,但若每一集就解决悬念又会让观众觉得无趣,如何把握这个度成为所有悬疑类剧集成功的关键。同为《迷失》和《穹顶之下》编剧的布莱恩重申了剧集中的悬念(至少是大部分)都会得到合理的解释,让剧迷保持对剧集的热度和关注度是编剧的主要目的。

当《迷失》取得不可逾越的成就之后,几乎所有同类型剧集都会被冠以“接棒迷失”的称号,但没有一部能够与之相媲美,布莱恩认为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对剧中角色的刻画,观众不由自主地爱上了(或者恨透了)某一个角色,他们在乎每个角色的命运,愿意和他们同甘苦共患难。

公共电视台从此不再畏惧“黑暗”'

斯蒂芬·金的作品以描写人性黑暗面而著称,这与公共电视台“健康向上”的风格可能略有不同,尤其是以罪案剧为主的CBS电视台(我们熟知的《生活大爆炸》、《犯罪现场调查》等剧都由CBS播放)。那么CBS电视台如何处理斯蒂芬·金主导的《穹顶之下》呢?他们又做了哪些妥协。

CBS电视网主席妮娜·泰斯勒(Nina Tassler)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一句话来说,CBS就是要玩一个出其不意,接连领跑每周一收视冠军也证实妮娜的这一决定的正确。她认为这是CBS的一个改变,她把《穹顶之下》看作是公共电视台对有线电视网的叫板。夏季的有线电视网如火如荼,《嗜血法医》(Dexter)、《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真爱如血》(True Blood)都是大热的夏季剧集,但不可否认的是,2013年的“穹顶”让公共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网平分了观众的注意力。

“黑暗”的故事也是打造一部成功剧集的必要元素,“穹顶”究竟有多黑暗目前还不好说,但从制片人的口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人们会有很多自己都无法想象的极端行为,这些行为隐藏在他们的内心之下,寻常生活中绝对不会爆发。

13集:完美的夏季剧集长度'

此前有些媒体报道称《穹顶之下》是一部13集的迷你剧,这并不正确。公共电视台一向的操作手法是预定13集作为第一季,如果收视达标,预定第二季(22集-24集左右)。对于一部夏季剧集来说,13集是一个完美长度,使得工作人员能拿出他们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拍摄中。若第一季设定为22集,则会大大削弱剧集的悬疑性和紧张感,制片人杰克表示他很满意现在的状态,“我们试图按照首播集的要求去完成之后每周剧集的质量,13集很好,很难想象25集《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Law & Order: SVU),光想象就觉得要疯。”

13集的长度让这部公共电视台的剧集兼备了连续剧和迷你剧的特征,要在讲述一个相对完整故事的同时留下尽可能多的悬念,尤其是在夏季这个特殊的档期,人们的注意力都在暑期档的爆米花电影上。另外,公共电视台少量订购电视剧集也是一个新的尝试,比如CBS将于9月播出的《人质》(Hostages)和FOX的《法庭浪子》(Rake)。

Q:《影视圈》杂志社

A:《穹顶之下》制片人杰克·本德

Q:你在加入《穹顶之下》时剧本已经完成,项目也获得了电视台的批准,究竟“穹顶”什么地方最吸引你?

A:我在《迷失》时候的老搭档布莱恩(编剧)给我打了电话,他和我谈论了“穹顶”这个故事,我不得不推开手头正在做的一些其他事情,但当我看了剧本初稿时,我就爱上了这个剧集,这就是一种很“对”的感觉。

我加入“穹顶”剧组的过程和《迷失》有些相似,我看了《迷失》的第一集之后,J.J.埃布拉姆斯(J.J Abrams)和其他人把我叫到夏威夷,于是就有了6年的“迷失”。两部剧集中最打动我都是人物角色。在我看来,优秀的电视剧集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人”,不管他们被放在什么环境中,小岛也好,斯蒂芬·金的玻璃罩子下面也好。最终都是关于人们怎样面对外部的世界,怎样面对内部的同胞。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我一定要爱里面的角色。

另一名制作人尼尔·拜尔我仰慕已久,一直想同他合作,此次梦想终于达成。我们就像是一群工匠一起建造金字塔,一次搭上一块砖,每步都走的很坚实。我可以拍胸脯地说,这是一部好剧集。但永远不能奢望所有人都喜欢“穹顶”,我尽量做到最好。

Q:由于你和布莱恩都是“穹顶”和“迷失”的主创,人们很容易就把两部剧集放在一起比较。你从“迷失”中得到了哪些经验?会应用到“穹顶”中吗?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A:从“迷失”的6年拍摄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我的各个方面来说——艺术家、电影制片、导演、电视制片——“迷失”带给我的经验帮助很大。我从12岁起开始画画,那时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你不可能控制画布上的每一滴颜料,就像你不可能控制片场每个人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争吵,但是争吵背后的都是彼此的尊敬。这就是我从“迷失”的6年中学到最宝贵的东西。

如果非要把“穹顶”和“迷失”做比较的话,两者的相似之处就是一帮人突然来到了一个极端的环境中,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生存下去。人们如何形成一个整体,一个部落,每个独立的个体又具有怎样的个性,面对突然事件时他们又有怎样的行为,这些问题是“迷失”和“穹顶”都在探讨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穹顶”和“迷失”看做是相似的剧集。现在我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制作“穹顶”,用我在夏威夷拍摄“迷失”的经验,会尽自己努力让它走得更远。

Q:不管怎么说你都无法再次复制《迷失》,有太多的剧都想做这样的尝试,但后来却失败了。

A:是的,《迷失》的成功也是一个奇迹。《迷失》的编剧之一,达蒙·林德洛夫(Damon Lindelof)即将有一部新剧《被留下的人》(The Leftovers)在HBO上映,他和我谈过这个剧集,但是《被留下的人》并不是“迷失”;另一名编剧卡尔顿·库思(Carlton Cuse)目前也在着手新剧本的写作,主题也和“迷失”无关。如此看来,《迷失》就是《迷失》,独一无二,也画下了句号。

Q:《穹顶之下》原著中只描写了几天的故事,如今看来剧集的时间段远远不止十几天,和我们介绍一下故事的改编过程吧。

A:剧集基本遵循这样的原则,一集故事的时间为一天或者一天半,在这个基础上布莱恩和尼尔引入了新的角色,拉长了故事的时间。当然,剧集的叙事方式和小说又很大不同,斯蒂芬·金、布莱恩、尼尔达成的共识是:把书当做基础,重新拍一部更好的电视剧集。斯蒂芬对小说的结局也并不是很满意,我已经看完了小说的四分之三,听说结局很黑暗。

这几天来我一直处在混沌状态,有时候无法分清小说中的故事和我们即将要拍摄的故事,斯蒂芬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他告诉我“忘掉小说,你可以带着自己的想法去任何地方”。所以就有了现在的剧集,有很多不同的角色,也会有很多书中未曾发生的事件。

Q:书中的哪些元素将不会出现在剧集中?

A:剧集仍然是以小说为基础的,特定的角色和时间关键点都严格按照小说的故事发展进行,整体剧集的风格也与原著保持一致。我可以剧透一点点,大吉姆(Big Jim)马上就要露出他的狐狸尾巴,他是否善于获得人们的信任,扮演他的迪恩·诺里斯是名非常出色的演员,他精准地把握着“信任”与否的关键点。我们的演员都非常棒,有的角色戏份并不多,但却极其精彩,比如扮演小詹姆斯(Junior)的艾利克斯(Alex Koch),他刚刚从德保罗(DePaul)戏剧学院毕业,每次在剧集中出现都是亮点。

Q:现在看起来大吉姆是个恶棍,芭比是个英雄,但他们到底背后还有什么故事呢?

A:恩,你说的基本没错。《穹顶之下》中的角色好像是一幅水彩画,颜色细腻,却又有点模糊,不是那种粗线条的现代简约派绘画。正派、反派、好人、坏人,这些都没有明确的界限。你现在对人物的了解相比较第一季结束时将会有很大不同,如果能够获得下一季预定的话,季与季之间也会有天上地下的差别。

上一篇:Ingredion宜瑞安 致力于提供更清洁、更安全的... 下一篇:微访谈之食品可追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