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谈关键词,强化课堂生成

时间:2022-09-11 12:35:34

紧谈关键词,强化课堂生成

关键词,通俗地说,就是指在教材中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字词。对于聋哑学校学生而言,教者善于抓住具体关键字词,通过体态语的引导,不仅能让课堂整体结构明显、思路清晰,还能更好促使课堂精彩生成,真正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里,笔者以散文教学为例,着重谈谈关键词教学在聋校散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妙用。

一、巧用关键词,导入课堂中心

散文强调形散神不散,但是课堂教学却不能散漫,而是需要中心,需要有的放矢。新课程教学强调创新,强调教师突破常规,创造性进行教学。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关键词为切入点,紧扣课堂教学中心。这不仅能拓展聋哑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聋校课堂的教学境界。

比如,在具体学习《小石潭记》这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字眼“小”来赏析。先朗读熟悉内容,然后尝试找出相关例句来证明其“小”。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提问: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小石潭的“小”?很快就有学生回答,比如“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全石以为底”“潭中鱼可百许头”“四面竹树环合”等等。如能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都从不同侧面写出了石潭的“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旁征博引,精彩生成不断。可见,在散文教学中,扣住关键词,不仅能打破散文常规教学,而且还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新鲜感、一种灵感、一种乐趣。

二、巧用关键词,整合教学内容

在散文教学中,用关键词串起整个教学,不仅让课堂教学变得紧凑,更重要的是还能突出重点。对课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适当取舍,才能真正引导聋哑学生品出语文的韵味,让整个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比如,学习《孤独之旅》这一篇课文,笔者就在题目中选择了关键词“孤独”,不仅创造性地导入了一首孤独小诗,将整个课文情节内涵融为一体,而且还将“孤独”一词延伸,以“孤独是一种状态,需要慢慢地面对它的真实”一句拓展思路,引导学生慢慢去体会,去品析,去感受主人公杜小康那种孤独的寂寞以“孤独是一桩邂逅,需要美美地咀嚼它的甜蜜”这一句引导学生慢慢回味,感受杜小康的那一种甜蜜,让学生感受了一次孤独之旅,体会到真正的人生是能够在孤独中走出来的。可见,在聋哑课堂教学中,引导孩子巧用关键词,助其进行搭建结构,可实现以点带面、“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巧用关键词,挖掘文章主旨

陈钟梁老师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一篇课文的主旨、深层含义,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味,走进文字背后隐藏的深处,挖掘“关键词”,从而真正引导聋哑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层次、有深度的交流与对话。

比如,《醉翁亭记》这一课,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乐”做文章,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然后分别讨论山水之乐、醉翁之乐。学生会发现很多是山水之乐,比如四时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等等,然后再过渡到太守之乐,最终达到众人之乐。从这一层面上来分析,就会发现,课文结构很清晰,是围绕“景”――“人”――“情”三部分来写的。其中,太守的“醉”只是表象,“乐”才是根本。通过“乐”,教师引导学生层层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最终感悟到“与民同乐”这个课文主旨。

四、巧用关键词,拓宽文本内涵

很多时候,关键词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隐藏于文段、句子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最为关键的是围绕关键词前后的语言文字,反复揣摩,通过关键词这一桥梁对课文词语、主旨进行品析,从而努力挖掘出文本的真正内涵。

比如,学习《秋天的怀念》这一课,为了着重引导聋哑学生理解母亲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好好儿活”,我先出示该段“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引导学生读读、议议、说说,再回头来读读“好好儿活”,就会感到“活”着应该默默无闻,平平淡淡。虽然这一段描写很简单,很质朴,但是却把在秋天的样子给描绘了出来。聋哑学生正是通过对的品读,感悟到人生不一样的精彩。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正是因为他们从关键字词人手,面对,展开无穷无尽的想象,把花与人对接,最终才感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

诚然,关键词不唯一,也许不同的人解读,就会得出不一样的关键词。但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要想真正关注生成,强调精彩,就必须引导聋哑学生真正深入课文,紧扣关键词,从而提纲挈领,牵起整个课文解读。在具体解读过程中引导他们进行多元思维发散.进行创新赏析,在学生灵感的相互碰撞中引发精彩的生成。

上一篇:金融支持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实践与建议 下一篇:浅析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