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缱绻在味蕾之间的东方况味

时间:2022-09-11 12:32:08

《舌尖上的中国》:缱绻在味蕾之间的东方况味

“一碗汤里喝尽一个时代的味道,一只枇杷也许是一个永远不再来的夏日”——近期,央视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超乎想象”的热度风靡荧屏和网络。

这部纪录片在端上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更记录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温暖。很多“吃货”表示,好想边看这部纪录片边在手边备份美食,既饱眼福,又饱口福,回味主题后,还是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

高清镜头下,东方美食端上“深夜盛宴”

从查干湖捕鱼到南海渔夫,从山东烙饼到新疆烤馕,从卤水豆腐到过桥米线……从5月14日开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仿佛中国料理的美食大全。这一部仅有7集的纪录片取代多部热播电视剧,成为热点话题。该剧被誉为“吃货观众的必追剧”的最大原因,莫过于它在让观众们“一解眼馋”的同时也随着电视机的镜头走遍中国各地,踏上了寻找让中国人为之幸福且引以为傲的料理之旅。

有网友调侃道:“与其说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部《中国国家地理》。”正是因为这种返璞归真的还原美味,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华美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舌尖上的中国》,吃的是五谷杂粮,品的是甜酸苦辣,感悟的是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更有观众称看完纪录片感触最深的是“食品安全危机下对食物返璞归真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内第一部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更是用高清技术将制作美食的过程还原到极致。翻炒、拍打、擀面……生活中厨房里再普通不过的细节动作都被清晰、真实地拍摄下来,让许多观众有了想亲手烹饪的冲动。

另外,如果要说“勾人馋虫”的最大法宝,那便是在高清镜头下那些五花八门的美食了:茄汁肉夹馍、鱼头泡饼、醉湖蟹……在高清镜头下这些美食披上了完美的色泽,光看着就让许多观众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洗手做羹汤,提供原料者是最可爱的人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舌尖上的中国》开篇就从食材的采集入手,一定程度上所体现出平时看似简单的竹笋、莲藕、江鱼等基本食材背后采集者艰辛的一面。

它所探讨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果腹”这么简单,传统、传承、劳动、收获,艰辛之余也包含着一种警醒——生活的艰辛和传统的消亡成为隐含在背后的一种危机感,此刻“舌尖”犹如“刀尖”一般刺激着观众对食物和饮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

在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教授看来,这部纪录片正是在号召人们对当下的饮食文化进行反思。“中国的饮食文化原本是很博大精深的,美食也是很丰富的。但如今现代社会中人们却生活饮食单一化,每天多是工作餐,用餐被‘标准化’了。”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王东也深有体会。“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很讲究的,”王教授说,“不是单纯地‘为了吃而吃’,什么时候吃什么,什么地方吃什么,和什么人一起吃什么,都有很深刻的讲究。美食不仅仅是美食,和文化是紧密联系的。”

同时,田教授还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有助于引导当下人们采取更为健康的饮食理念,“节目中很多美食都是来源于自然的馈赠”。田教授提到:“这有助于倡导人们一种回归‘真材实料’的饮食理念,寻找一种更为健康的饮食习惯。”

知名影评人鸿水表示,《舌尖上的中国》对于美食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精致讲解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很好地将美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美食节目内容普遍单一的情况下,《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不同的视角,则能让观众思考美食背后的意蕴。

用情才感人,不知不觉让人眼眶湿润

与普通美食节目不同,《舌尖上的中国》在介绍料理的同时,自然地依托于一个个普通家庭,让人们看到大江南北的生活温情。画面上那一张张充满皱纹的脸,一双双粗糙但饱满的大手,无疑不是对“漂”一族的一种灵魂冲击和亲情召唤。外出打工的游子,打拼多年后回到家乡和母亲一起学做最熟悉的泡菜;又或者年夜饭全家团聚其乐融融包饺子的画面,让很多人都在心底品嚼出更难忘的况味。

知名影评人藤井树疯狂追看《舌尖上的中国》,她向记者感慨,这部纪录片,展示的已经不仅仅是美食那么简单,“它通过独特的视角,通过饮食文化入手,展现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富有人文气息,引人入胜”。

在她看来,这部纪录片不仅在娱乐性上做得很成功,更加富有现实意义。“它把美食当作文化来写,不仅仅停留在‘吃’这一表面现象上,更多的是揭示这方水土、这方人情,把它引申到文化传承的意义上来。”而且“地域覆盖广泛”,各地的乡土人情都有展现。

藤井树还很赞赏片中细致的人物描写,认为这很“巧妙”,“从人的作息到各种处事方式,揭示当地人的生存状态,以小见大,从实质入手,通过实实在在的人来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从而更富有人情味”。

而在影评人鸿水看来,通过对普通劳动人民与他们家庭朴实的描写,《舌尖上的中国》拉近了导演与观众们的距离。“它的受众包容性很广,面向不同的群体都有针对性。”这会让无论男女老少都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把他们都带到纪录片所构设的世界中,“因为美食几乎是对所有人都有吸引力的”。

一位比较新锐的纪录片导演指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导演可以拍出来的,好看是因为导演自己本身肯定是个绝对的吃货,只有对美食有感情的人才能拍得出,技术手段是其次。就像妈妈做的菜,重的是心意,让人不知不觉眼眶湿润。”

这位纪录片导演认为,《舌尖上的中国》让他觉得很值得学习:“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走心,纪录片虽然是纪实,但如果是麻木的纪实而没有用情至深,那么观众也不会买账,可能这就是它的成功秘诀吧。”正如片中所说:厨房最大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纪录片最大的成功,就是不仅仅记录。

隽永旁白

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鲜”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觉体验。全世界只有中文才能阐释“鲜味”的全部涵义。然而所谓阐释,并不重在定义,更多的还是感受。“鲜”既在“五味”之内,又超越了“五味”,成为中国饮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种境界。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诗意海报

由视觉设计师张发财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国》戛纳参展海报(如上图),远看是一片腊肉,近看则似中国山水画。这体现了“中国哲学对美是兼容并收的。清雅和香腻非但不敌对,还可以做到和谐统一”。

上一篇:“创争”迸发的“南电魅力” 下一篇:抚州重生:市委书记“用暗访倒逼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