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技术应用

时间:2022-09-11 10:38:21

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技术应用

摘要:本文从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的发展现状,施工新技术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从具体的施工中阐述了新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应用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new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wo aspects, and from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are express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The new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建筑业产业规模、产业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在不断发展提高,尤其是一些单项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建筑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建筑工程领域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科技含量,全面推进施工技术进步,促进建筑施工技术整体水平提高的唯一的途径就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将科学的管理和大量技上先进、质量可靠的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到工程中去,应用到建筑业的各个领域。

一、施工新技术的应用

(1)钢筋连接施工

钢筋连接施工中有需要规范的问题,比如机械连接、焊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按受拉区不宜大于50% 控制。如遇钢筋数量单数时,百分率略超过些也是符合要求的。受压区则不限制, 否则就属“判罚尺度过严”。绑扎接头面积百分率控制:受拉钢筋梁、板、墙类不宜大于25%,柱不宜大于50%。当工程中确有必要增大接头面积百分率时,梁受拉钢筋不应大于50%,其他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宽。因此梁中受拉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50% 是一个底线,不应越过,其他构件则可以放宽,但必须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如一般柱子钢筋( 特别是构造柱),也可设置一个搭接头,这将方便于施工。

目前一种新型的钢筋连接方式出现了,即直螺纹接头连接。直螺纹接头连接分别三种不同的形式,即“Ⅰ”型、“Ⅱ”型、“Ⅲ”型。对于钢筋直螺纹连接,在具体施工中标准接头 的连接时,首先把装好连接套筒的一端钢筋拧到被连接钢筋上,使套筒外露的丝扣不超过1个完整扣,连接即告完成。加长丝头型接头的连接:先将锁紧螺母及标准套筒按顺序全部拧在加长丝头钢筋一侧,将待接钢筋的标准丝头靠紧后,再将套筒拧回到标准丝头一侧,并用板手拧紧,再将销紧螺母与标准套筒拧紧锁定,连接即告完成。

对于接头检验时,当接头连接完成后,由质检人员分批检验。按如下方式进行检验:目测接头两端外露螺纹长度相等,且不超过一个完整丝扣(加长螺纹除外),每300个接头为一批,每批抽验一组(3个接头), 要求钢筋连接质量100%合格。

(2)防水施工技术

防水实际上就是在与水接触的部位防渗漏、防有害裂缝的出现。我们应该遵循正确的设计原则(综合治理、多道设防、刚柔结合、防排并用、复合防水、全面设防、节点密封),合理选择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艺。

对于屋面防水本文提出了一种较为新型的施工技术,即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时,首先做好板缝、节点和基层处理。塔楼屋面及裙楼屋面施工时 涂膜应分遍涂布,先涂的涂料干燥成膜后方涂布后一遍涂料,铺设方向互相垂直,最上面涂层厚度不小于1mm。涂膜防水层的收头用防水涂料多遍涂刷,不得出现流淌和堆积现象, 防水层反起墙面不少于250mm。

对于外墙防水,若墙体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为防止抹灰层开裂空鼓,抹灰前应先 在外墙面满挂钢丝网,钢丝网固定后再进行基面处理,采用20%的108胶水,再掺以15%的水泥配成浆体涂刷,基面处理后再进行抹灰层施工。砌筑时严禁使用干砖或含水饱和的砖,不得随浇随砌。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控制在10±2mm范围,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80%。一般分三次砌到顶,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在后续的防水层施工中,将SKK水性超低污染氟涂料(二液防污型)在找平层上以十字交叉各刷一道,厚度约3mm,施工完后应及时进行淋水养护,时间不少于3天。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放热反应是相当复杂的,一旦产生的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拉力极限值时,混凝土就会出现裂缝。控制混凝土浇筑块 体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升、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里外温差及降温速度,防止混凝土出现有害 的温度裂缝(包括混凝土收缩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关键问题。

根据具体情况和温度应力计算,确定是整体浇筑或分段浇筑。然后根据确定的施工方案计算混凝土运输工具、浇筑设备、捣实机械和劳动力数量。常用的浇筑方法是用混凝土输送泵配合振捣机械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浇筑混凝土应合理分段分层进行,使混凝土沿高度均匀上升,浇筑应在室外气温较低时进行,混凝土上浇筑温度不宜超过。

大体积混凝上分段浇筑完毕后,应在混凝上初凝之后终凝之前进行一次振捣或进行表面的抹压,排除上表面的泌水,用木拍反复抹压密实,消除最先出现的表面裂缝。在冬期施工的条件下,混凝土抹压密实后应及时覆盖塑料薄膜,再覆盖保温材料(岩棉被、草帘等)。非冬期施工条件时,可覆盖塑料薄膜及保温材料,也可在混凝土终凝后在其上表面四周筑堤,灌水20~30cm 深进行养护,并定期测定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

混凝土在潮湿环境中的养护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4)屋面施工

屋面施工主要环节应该属于屋面的防水施工,通常采用传统的防水卷材,包括沥青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三个系列。防水卷材的主导品种是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高分子防水卷材。

二、施工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水平也相应得到了不断发展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建筑工程施工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给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不但解决了过去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实现的技术瓶颈,推广和引导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出现,而且新的施工技术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一方面它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降低了工程成本。另一方面是增强了工程施工的安全可靠度,提高了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保险系数,为建筑施工行业“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目前建设部重点推广的“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包括:深基坑支护技术、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应用技 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钢结构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技术、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技术。

我国屋面材料粘贴都是采用传统的“满粘法”,但是随着大量工程实践,满粘施工工艺使卷材防水层不能适应基层变形的要求,从而导致防水层开裂、渗漏。为了提高卷材防水层的施工质量,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施工工艺。

(1)点粘法:铺贴防水卷材时,卷材或打孔卷材与基层采用点状粘结的施工方法。每平方米粘结点不少于5点,每点面积100×100。

(2)条粘法:即在铺贴防水卷材时,卷材与基层采用条状粘结的施工方法。每幅卷材与基层粘结面不少于两条,每条宽度不小于150。

(3)空铺法:铺贴防水卷材时,卷材与基层仅在四周一定宽度内粘结,剩余部分不需粘结的施工方法。

(4)其它施工工艺:对于用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铺贴的屋面,在卷材的搭接缝施工方面出现了双面胶带粘合工艺,以及双焊缝等高新的施工工艺。这些新的施工工艺,不仅操作方便,而且有利于确保卷材防水层的工程质量,所以已开始在一些屋面工程中推广就用。

(5)机械固定法:铺贴防水卷材时,卷材与基层在一定部位使用配套的锚固件固定的施工方法。这种方法由于操作简单,功效高,所以近年来已在卷材防水屋面工程中推广应用。

(6)金刚砂耐磨地坪

金刚砂通常是指一种掺有级配配置的金刚砂骨料,与高标号水泥、其他添加剂等拌合而成的一种粉剂。通常在混凝土初凝前吗,用在混凝土表面,依靠提浆,抹平,收光形成混凝 土表面的一个硬化层。具有增强混凝土表面硬度,提高其耐磨性,防止地面起灰的作用。

金刚砂地面的耐磨强度主要依靠其粉剂中的金刚砂骨料。所用的骨料有钛合金、炭化硅、氧化铝、氧化铜、石英砂等。

金刚砂地面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一次成型法,即浇筑混凝土后,在混凝土初凝时撒金刚砂,提浆,抹平,压光。此种施工方法优点是直接简单,同时可以避免起层、空鼓。缺点是平整度难以保证,在施工高平整度要求的地面时难度很大。

另外一种二次成型法,即先浇混凝土地面基层,待基层强度达到要求时再施工细石混凝土找平层,在找平层上撒金刚砂,提浆,抹平,压光。该方法的优点是能保证很高的平整度,缺点是结合面处理不好时容易空鼓、开裂。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将会出现更多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要勇于创新,大胆应用,并结合现代化科学管理,在建设工程施工生产中不断取得好成绩。同时为不断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加大建筑业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的力度,对建筑业新技术内容也应加以调整和补充,不断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探讨水工混泥土施工质量控制 下一篇: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