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原始艺术精品

时间:2022-09-11 10:07:36

史前原始艺术精品

摘要:北福地陶制面具为史前原始艺术精品,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第一,从内在本质来看陶制面具的技艺美和效用美。第二,从艺术语言角度来看陶制面具的色彩美和材质美。第三,从艺术形式美法则来看陶制面具的对称美和节奏美。第四,从艺术形象的特点来看陶制面具的写实性、装饰性、意象性风格。

关键词:北福地陶制面具;技艺美;效用美

河北易县北福地史前遗址于1985年、2003年、2004年由河北省考古队员正式发掘,获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遗址发现大量陶制面具,专家推断为中国最早的傩戏面具,堪称为史前原始艺术精品。史前面具所蕴涵的原始先民的精神、意识、信仰、图腾崇拜及宗教意义暂且不论,本文只针对史前面具的艺术性加以浅析。

一、从内在本质来看陶制面具的技艺美和效用美

(一)陶制面具的技艺美

陶制面具的雕刻技法为平面浅浮雕、单面雕刻。以修补完整的人物面具为例(如图)。

该面具鼻子及眉毛突出,连成一体,即用减地阴刻法雕刻,形成的阳刻线条流畅、对称、技法娴熟,显示出高超的“技艺美”。眼睛部位采用镂空的技法,这比最为接近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象牙梳、骨雕筒和象牙雕筒采用的镂空技法早一至二千年。目前来看,北福地原始先民也算是这种技法的开创者。鼻孔采用挖刻方法造成深度感。最典型的是嘴部整体的体积较凸出,形成大块面感觉,唇裂线采用减地阴刻法划刻出线条,用以交待出大的结构关系,下颌位置也用阴刻法刻划出类似胡须的细短而倾斜的线条,头部上方有三个圆孔,以及嘴的两边也有两个圆孔,从形上看,钻孔极圆,而且对钻时的对位高度准确,追求严格的左右对称。通过以上对每一部位的细致分析,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北福地陶制面具从雕刻技法上讲,已经相当完备、完善,技法丰富多样且综合运用,可以算是现代浮雕的源头,原始先民的雕刻技术及雕刻手段已很精湛,即使今天看来也令人叹为观止。

(二)陶制面具的效用美

陶制面具并非是纯粹的艺术品,只供人们欣赏,相反它的效用性很强,即为原始先民在宗教祭祀时佩戴(这一点已为考古专家定论),祭祀场的发掘证明了这一点。祭祀场成为原始先民们祭天地、祈丰收的宗教仪式场所。在祭祀中成为巫师傩舞表演举行法事的道具,为了佩戴方便,所以面具的大小及形制接近于真人脸大小,而且边缘还钻有5个对称的圆孔,对称的圆孔用于佩戴面具系绳时才能力量平衡,使面具稳固而端正。最为显著的是,眼睛采用镂空的雕刻技法,也是为佩戴者视觉的方便而采用的。由此看来,面具的美感来自于它的效用性,即“实用不等于审美,但实用却直接影响着审美,实用可以转化为审美。这种美,我们姑称之为效用的美”。

二、从艺术语言角度来看陶制面具的色彩美和材质美

北福地陶制面具均取材于陶盂,为夹砂云母陶,颜色以褐色为主,有灰褐、深褐、红褐、黑褐、深灰色。且多灰色和黑色斑块,其中土红色、褐色让人感觉朴素、沉稳、庄重、神秘。器表整体粗糙、斑驳陆离,富有肌理感。云母碎片夹杂在里面,显得颜色丰富,打破了素色的单调与沉闷。面具选择这样的色彩和材质,恰好与面具所表现的精神、内容达到了协调一致、完美统一的效果,为更好渲染神秘、庄严的宗教气氛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原始部落将祭祀看作最为重要的大事。而在傩祭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赋予了神秘而复杂的原始信仰。在原始先民的意识中,面具是神灵的载体,具有通灵的色彩,一旦戴上它,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如何使面具从视觉感受上达到神秘而变化莫测的效果呢?北福地原始先民展现了他们非凡的智慧与艺术天赋。他们采用易得而本身具有古朴、凝重、材质美的夹砂云母陶做原料。试想原始先民们在夜色笼罩下和燃起的篝火旁戴着这种材质的面具起舞祭祀,由于火焰忽明忽暗的闪动及佩戴面具者不停的跳跃舞动,面具上的云母碎片也闪着点点金光,闪烁不定,就如夜空里繁密的群星,增加了神秘而庄重的宗教氛围,这种浓郁的神秘气氛包裹着祭祀的人群,深深地震撼着他们的心灵,这种震撼更使他们敬畏神灵且相信神灵的法力。“这一点与法国夏特尔教堂内部采用彩色玻璃窗画,使教堂内部呈现出一种绚丽夺目而神秘的气氛,使宗教徒们产生一种对‘天堂’的联想”,这两种做法可谓异曲同工,但北福地陶制面具却比夏特尔教堂早7000多年。

三、从艺术形式美法则来看陶制面具的对称美和节奏美

北福地陶制面具遵循了一定的形式美法则,着重体现在对称美和节奏美上。仔细观察陶制面具,鼻子两侧形成的“X”形阳刻线左右对称。眼睛、鼻孔、嘴都表现出严格的对称性,以及面部的五个圆孔也都直观而清晰地呈现出对称的美。同时五个圆孔连同眼睛一起在面部形成了富有节奏感的线,一种节奏的美跃然而出。

四、从艺术形象的特点来看陶制面具的写实性、装饰性、意象性风格

北福地陶制面具集写实性、装饰性、意象性于一体,以陶制人物面具为例。

初看陶制人物面具古朴、凝重,神情平实而略带神秘,仔细观看人物面具,正面为人脸形状,上宽下窄,大小与真人相似,两只眼睛的大小及五官比例也与真人的实际比例相一致,具有写实性。鼻子两侧的凹陷部位运用减地阴刻法雕刻,使其两侧对称形成了一个凸起的“X”形阳刻线条,表现并突出了鼻子的体积感、高度感。“X”形将额头与鼻子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大块面,从而鲜明地把面部划分成几个块面。鼻孔用挖刻方法雕刻成有一定深度的两个点,这样点线面结合,给人以强烈的平面构成形式感和十足的装饰性。嘴连同口轮匝肌周围用减地阴刻法使其略为凸起,形成大的块面感觉,然后同样用阴刻法刻出两片嘴唇的唇裂线,形成的线条不是写实而自然富有变化的曲线,而是直线性很强,带有高度的概括性,装饰味浓厚。这种处理手法及装饰性带给面具无穷的艺术魅力。“X”形线为具有体积的阳刻线,唇裂线为具有深度的阴刻线,这样就形成正与负、阴与阳、线与面、凸与凹的对比,从而使作品充满丰富性、艺术性和变化莫测的神秘性。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当我们注视嘴所传达的表情时会发现,有时感觉是哭的表情,有时感觉是笑的表情,扑朔迷离,变化不定,这更增强了面具作品的似真似幻、神秘可畏的气氛,显示出面具具有通灵色彩的独特艺术魅力。

“镂空在使器物灵动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其主要效果是空灵。”陶制面具眼睛的处理手法采取镂空的形式,同样带来了艺术上意想不到的效果。眼部只镂空出眼睛的形状,微微睐起来而略向下弯。这样眼睛与鼻子及嘴形成强烈反差,体现出繁与简、虚与实的鲜明对比,原始朴素的对比形式美完美的体现出来。眼睛的表现只注重于它的形,以形写神,不追求细节,表达出的是一种空灵而无限遐想的艺术空间和宗教氛围,简练的眼形传达出的是一种永恒的微笑神情,高度体现出人性的神性化理想。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给人更多想象的余地。雕塑语言精炼,多从感觉出发,体现出高度的意象性特点,恰如中国画里惜墨如金、以虚胜实的方法一样,例如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虾》只瘳瘳数笔勾画出虾的形象,水的表现多用留白的方法,不画水却感到水的存在。“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所描绘的就是一种意象空间,画面有限而意象无穷,使人从联想中体会到江流的浩渺无际与景色的诗情画意之间的美感。”至于更丰富的意象空间却留给了面具的佩戴者和祭祀人群的表演及想象。从而使面具更加焕发出迷离、亦幻、不可捉摸的神秘艺术感。从构成的角度来看,眼睛在整个面具当中起到了点的作用,构成的要素全部体现出来,点、线、面、块综合运用,增添了面具的艺术魅力。

作为易县人,我为易县北福地原始先民艺术家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他们的陶制面具艺术把中国的雕刻艺术提早了几千年,同时也感到沉重,我们应怎样挖掘和继承他们优秀的艺术遗产呢?

参考文献:

[1]刘骁纯.从动物到人的美感[M].山东:山东文艺出社,1986.

[2]常锐伦.艺术欣赏美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刘骁纯.从动物到人的美感[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4]常锐伦.艺术欣赏美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

上一篇:晋中市左权县作物土壤有效镁营养状况分析 下一篇:浅析作业成本与标准成本在制造业的结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