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歌声的翅膀 飞去乌兰巴托

时间:2022-09-11 07:22:00

乘着歌声的翅膀 飞去乌兰巴托

拉开窗帘,清晨的草原就像一片海洋,蒙古包,雪白的羊群和奔跑的骏马就像漂浮在海面上,薄雾曼妙舞蹈,在阳光还没来得及明媚之前,先把草原装点成一个纯洁而害羞的姑娘……

而昨夜,我们在楼下西餐馆里吃了顿地道的俄式西餐,又愉快的在酒吧里神侃了大半个晚上……这样此时既彼时的文化现象,错综交替的传统与时尚,构成了乌兰巴托的特别味道。

乌兰巴托是蒙古人民共和田的首都,位于蒙古高原中部,意为“红色英雄城”。她南北两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清澈的图拉河从城南的博格多山脚下自东向西缓缓流过,东西两面是广阔的草原,也是城市发展的走向,乌兰巴托主要街区都坐落在图拉河北岸。她地处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最低气温达-40℃,夏季最高气温达35℃,年平均气温-2.9℃。

乌兰巴托是蒙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全田各省市的公路网和飞机航线的交通运输枢纽,并有国际铁路通往中国、俄罗斯,还有固定的航班飞往北京和莫斯科。从乌兰巴托向南北延伸的铁路干线,不仅在蒙古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也是连接中、蒙、俄三国,并继续延伸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兰巴托市宽阔整齐,风景秀丽。它既是蒙古草原上一座古老的城市,又是一座新兴的年轻城市。城市里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而在楼群之中,传统的蒙古包仍然可见。

蒙古国是全球第二大的内陆国家,却只有二百多万人口,在首都乌兰巴托经常看到的风景,是大片的天,大片的地,点缀在大地上的是喇嘛庙和蒙古包,跟几百年前最大的分别,只是苏联式和新式建筑物。

喇嘛教自十三世纪传入蒙古后,就成为了蒙古人的主要,而位于乌兰巴的蒙古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干丹寺现在仍有150多名喇嘛在寺内修行,每日早上9时,喇嘛便会集合在大讲堂里进行颂经仪式,而虔诚的信众,亦会跟着跪拜祈祷。

体验乌兰巴托 城市见闻

乌兰巴托建在群山之间的丘陵地上,是一个纬度和海拔都比较高的首都,处内陆深处,因此冬天很长,夏天凉爽迷人,白天很长,晚上9时多天还亮着。

由于城市是在狭长谷地间延伸,两端的空间有限,所以建筑和街道密集。以市中心政府大厦划分,城市东部的街道略微宽阔,建筑多为苏俄风格,雅致大气,两三层的石砖洋房,鲜红明黄的色彩变化大胆丰富,西边多五六层的民居。

相比之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很像中国同时期建的五六层的楼房;再早些年代的的建筑虽然很陈旧,但是仔细看都很考究。还有大量低矮的房屋建在坡地上,中间夹着不少蒙古包。城市近郊,大片大片的山地草场扑面而来,牛羊马等牲畜自由啃食……蒙古国的牧业基本处于自然放牧状态。一到周末,草原上景色好的地方常有城里人开车出来游玩。

乌兰巴托的汽车相当多,大街上跑的都是外国车,韩国二手车最多。蒙古国基本没有自己的制造业,经济上的三大支柱分别是采矿业、农牧业和零售业。由于人少,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这里的住房使用大量木材,树木随便砍伐,下雨虽少但是城市不缺水,几条河流的水又多又清。蒙古国人盖房子用地除了在市中心,基本不受限制,很容易得到政府批准。

乌兰巴托人的生活节奏比较悠闲,餐馆和酒吧众多。在这里可以吃到蒙古的牛肉包子和煮烤羊肉、日韩料理和俄式、阿拉伯西餐。一个蒙古式的主菜价格在800图左右,绝对价廉物美。蒙古菜受俄罗斯西餐的影响很大,通常主菜是一点儿圆白菜丝或者胡萝卜丝拌的蔬菜沙拉,一点儿米饭团,一点儿炸土豆条配香肠、牛排、肉等。蒙古的香肠很好吃,没有淀粉,纯肉的,只是都很膻。在蒙式餐馆中,还有一种类似肉火烧的面食,与肉火烧不同的是,这种面食是半圆形,羊肉馅,油炸的,羊肉多一些也就贵一些。而吃西式快餐,一顿饭下来,人均花销也不过合人民币十几元到二十元。中餐馆在乌兰巴托有100多家,街上随处可见中文餐馆招牌,吃中餐在这里算是奢侈的消费,很多棘手事情,吃顿中国饭就解决了。蒙古人用餐一般没有定时,什么时候想吃就吃,无论多少熟人朋友一道用餐,他们都非常安静,几乎听不到丝毫声音,吃好了就走。喝酒的事情一般是到酒吧去解决,通宵大喝。酒吧有露天的座位,还播放一些蒙古歌曲或欧美各国的音乐。

乌兰巴托市中心有一座百货大楼,主要街道上的商店也是一家连着一家,以经营服装、日用百货、食品为多。超市也多,货物丰富,但规模不大。市场里的米面蛋菜,多数来自中国和俄罗斯,价格要比产地贵上一两倍。肉的质量上乘,都是牛肉羊肉。由于蒙古市场自由化,而且已加入世贸组织,其市场门户大开,使蒙古的轻工业为之受挫,难以翻身,连农畜业及其产品也无法与外国产品竞争。在乌兰巴托的餐馆、市场内,目前大都售卖从荷兰、新西兰进口的牛油、乳酪,当地产的畜产品则包装低劣,品质差。市场内几乎90%的日用品,包括洗衣粉,都从国外进口。

今天蒙古国的许多商业行为,都与13世纪初,统一蒙古的大帝成吉思汗紧密联系着。在图格里克钱币上,在烟酒商标上和酒吧饭店的名称上,甚至扑克牌上,都能够见到他的形象。

对蒙古国人的生活水平很难下一个结论,蒙古国公务员的平均月工资大约80元美元,出租车司机一个月能挣150美元,但是大家的实际生活好像比这个数字反映的要好些。蒙古国人自己认为,他们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几年好多了,手机在乌兰巴托市早已普及,而且是单向收费,但是互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上网不方便。

蒙古国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出过国的人很多,普遍见多识广。在牧区,我们参观了一个牧民家庭;除了老两口,还有4个女儿,其中2个在国外,蒙古包的墙上挂满了女儿们在世界各地拍的照片。老人骄傲地说,即使最偏远的牧民,也知道这个世界上在发生什么。

乌兰巴托人的生活习惯受俄国的影响很大,食品结构虽然还是蒙古民族的,但是餐具和吃法都是西式的。3天下来,我们在乌兰巴托没遇到乞丐,但是旅游点卖小商品的儿童很多,有的缠着追着客人要求购买。

蒙古国除了一家拥有一个频道和400多名工作人员国家电视台而外,在乌兰巴托还有几家新的私营电视台,于是,乌兰巴托市民能看的电视频道也有几十个之多,大都是国外的。蒙古国近年来基本没生产过像样的影视作品,电影、电视剧几乎全部进口,中国的《还珠格格》在这里家喻户晓。国内最红的几个明星都是歌星,大影星一个都没有。乌兰巴托报纸种类繁多,但是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只卖1万多份。由于蒙古国自己生产文化产品的能力有限,所以他们通过外部的资源充实自己的文化生活,广发吸纳他国文化,于是人们并不感到寂寞。

体验乌兰巴托 传统与时尚并存

到乌兰巴托又可以看到我的老朋友乌仁图娅了。站台上,远远就看见乌仁图娅紫色的头巾。她开着她的“三菱”来接我们。乌仁图娅是地道的蒙古国人,五十多岁年纪,出生在一个牧民家庭的蒙古包里,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现在是个出租汽车司机。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生活在瑞士。乌兰巴托的居民,有亲人在国外留学或生活的家庭相当普遍。

“我们这一代是骑马长大的,骑马是我们生活内容的重要部分。现在的孩子开着汽车、摩托车兜风,他们啊,忘了自己的老祖宗喽。”提起她在瑞士的孩子,乌仁图娅总是很气愤,说他们忘本。可她自己呢,也不知不觉接受了西式的生活方式,吃饭时使用刀叉,实行分餐制。住在一栋1980年代建成的五层居民楼里,家里24小时热水,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洗澡。除了奶茶外,咖啡也是她的主要饮品……事实上,长期受俄罗斯的影响,蒙古人在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西化,像乌仁图娅的这种生活方式在乌拉巴托是很普遍的。尤其从九十年代后期,蒙古加快了西化的步伐,美、日、德、英等西方国家开始向蒙古渗透,蒙古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大多数年轻人都信奉基督教。说俄语已不再时髦,说英语、日语、德语成为新时尚。女人们则青睐法国香水、意大利皮鞋和土耳其披肩。

据载,乌兰巴托始建于1639年,当时称“乌尔格”,蒙语意为“官府”,是蒙古国第一个“活佛”哲布尊巴一世的驻地。

而现在乌兰巴托城市里的是一片片住宅楼,商店里的外国商品琳琅满目,无数的欧式小酒吧、咖啡屋点缀着大街小巷。华丽的夜总会、迪斯科舞厅有好几处。道路上川流不息的小轿车,有许多是崭新的“丰田”、“三菱”、“奔驰”、“福特”等豪华车。到处都能看见国外商品的广告,尤其是韩国化妆品的大型广告牌最为扎眼,韩国人开的店铺也比比皆是。

走在乌拉巴托的街头,有时甚至怀疑,这个年轻人的城市,时尚的现代化都市,是我想像中的草原之国--蒙古的首都“乌拉巴托”吗?!

上一篇:出行 你真的会走路么? 下一篇:风声车影长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