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视听材料《木兰》中人物形象差异带来的反思

时间:2022-09-11 06:38:11

《大学英语》视听材料《木兰》中人物形象差异带来的反思

【摘 要】对于美国电影《木兰》中花木兰的人物形象,用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现在的论文多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加以分析,对美国化了的木兰形象给出解释。本文再用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对木兰进行分析,并得出其形象与中国文化传统形象差异的同时,拟对美国木兰形象的巨大成功做出反思,提出我们在强势美国文化影响下的对策。

【关键词】木兰 后殖民主义 人物形象差异 反思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68-02

美国电影《木兰》取材于中国古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美国电影中,这一中国古代女英雄形象被重新按美国的价值观念进行了塑造。事实证明,好莱坞的这部影片是成功的,它以东方文化的包装演绎了一个经典的美国式的英雄故事。对于电影的人物形象,各种文章的评论角度主要有两个:一是就电影的创作本身进行评价;二是用各种不同的理论对木兰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在这些发表的论文中,毕耕和李冬青发表的《〈花木兰〉:迪士尼演绎的东方传奇》一文从电影创作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封艳梅的《动画片中的木兰形象解读》着重强调了美国文化对于木兰形象的新解读,强调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张莉的《后殖民话语与文化霸权――美国电影〈木兰〉解读》则用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对美国的文化霸权通过木兰这一形象进行了解读。作者的认识角度可谓不尽相同,综合以上论文的观点,本文认为我们应在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同时,不能只看到美国文化的强势地位,而且还要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指出我们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对策。

一 中国木兰和美国木兰的人物形象差异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唐代,木兰被追封为“孝烈将军”,并设祠纪念。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奇女子,花木兰的故事被千古传唱,从南北朝到今天,从民歌到戏曲到小说,不同时代的中国文人以不同的文体形式对她进行了刻画。他们都以“忠孝”二字作为出发点塑造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自古以来能做到“忠孝”两全者,即便是如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也很难做到,更何况一个弱女子!而木兰在这一点上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她是一个“忠孝两全”的完美人物形象。

电影《木兰》,是迪士尼首次尝试古装动画片的制作,该片获得了巨大成功,花木兰人物形象更是再次掀起巨澜,而这一次是世界性的。作为一部商业片,花木兰的故事和中国人传统中的印象大相径庭,花木兰的人物形象也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她不是代父出征而是冲破父亲的阻拦奔赴战场,她不是为了忠君而战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她更不拘于礼教的束缚而勇敢追求完美的爱情!美国电影中的花木兰是一个完全“西化”了的人物,她个性鲜明,强调个人主义,具有英雄主义情节。一个被用美国价值观包装了的中国故事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它的深层原因本文将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加以解释。

二 美国木兰的时代背景和后殖民主义理论

花木兰人物形象的改变与当今时代背景息息相关。20世纪以来,随着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发达国家发现原来的直接占领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于是转而以经济、文化的侵略为主,即从经济上控制、政治上影响、文化上同化,这就是后殖民主义。美国电影《木兰》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被搬上荧屏的。对于这一点张莉认为:美国弗・杰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化研究,为后殖民主义的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杰姆逊注意到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可以将自身的意识形态看作一种占优势地位的世界性价值,通过文化传媒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编码在整个文化机器中,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木兰的形象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它本身代表了两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在当今世界的强弱对抗和支配与被支配问题。

三 电影木兰形象所体现的中美价值观念的差异

儒家文化中所宣扬的“孝悌”“仁爱”“忠君”“爱国”“礼让”等价值观念早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诗中对木兰的描写都折射出了这些价值观念。如木兰为何参军,诗中写得很明白:“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这种情况下她甘愿替父出征,这体现了木兰的孝道,也体现了木兰的仁爱,因为诗中只说“木兰无长兄”并没有说木兰没有弟弟(后文“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证明她有弟弟,只是年纪尚小,需要爱护),木兰的仁爱之心跃然纸上。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以看出木兰为了国家出生入死,奋战十余载,比起岳飞的“精忠报国”毫不逊色。“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则说明了她不看重高位和利禄。“礼让”之美德表现无遗。花木兰身上既体现出精忠报国、孝顺父母的传统观念又闪耀着仁爱、勇敢的人性光辉,这些正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精髓。

在美国电影《木兰》中,木兰形象所体现的深层价值观念和这一传统价值观念有很大不同。

花木兰是影片用浓墨重彩所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无论是她的外貌,还是她的语言行为等,都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影片通过描写一系列的生活事件与矛盾冲突,来刻画花木兰的内在形象,揭示出她的性格特长。如当她看到年迈的父亲接下从军书后,为了能保护父亲,她毅然割发从军;尽管作为女性,她却非常勇敢和好强,在军中训练时,虽然她屡次失败,依然能再次顽强面对,终于在爬竿取箭和勇救战士之后,成长为一个女性英雄,同时也得到了同伴的认同,她的聪明与机智也是影片大肆渲染的重要品质。当匈奴大举进犯,我军处于极度危险的时候,她急中生智炮击山顶以致雪崩,最终赢得了胜利。

从上面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木兰形象的深层特点:个性特征鲜明,敢于背叛传统,争强好胜,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厚,具有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特征。

四 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支配地位的获得途径

从人性来说美国和中国固然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但很明显木兰的美国特征明显强于中国特征。而电影《木兰》是成功的,说明美国的文化在打开中国市场方面的强势和支配地位。

从影片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上看,也颇具中国特色。画面上的人物造型以及服饰等,都是以唐朝特色为蓝本加工合成的,兼顾古风而不失现代感。其线条柔和,勾画均匀,情景转换自然流畅,融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和意蕴,因而能够在广大中国观众的心目中激起强烈的感应和共鸣。

从这段论述可以看到,美国的强势文化是与中国的一些文化特征结合在一起的,它把中国文化作为原料,进行再加工,以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为芯片进行推销,外观看来是中国式的,但却有一颗美国心。而这正是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从深层次获得支配地位的原因。

五 反思

美国是当今世界超级大国,它在文化、科技、军事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当今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望其项背。而美国支配地位的取得,留给我们许多有待思考的地方。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支配地位的获得与美国的多元文化以及对其他文化的吸收和再加工是分不开的。我们对于该种处于支配地位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要客观对待,不能盲目地拒绝或接受,更要思考我们如何才能把本国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观念推向世界。鲁迅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应把自己本民族优秀的东西展现给世界。在我们用后殖民视角对木兰人物形象进行反思时,更要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而在强势的别国文化吸收我们本民族文化和价值的部分精华后,连带他们原来的东西再推销给我们时,为什么引起了那么多人的共鸣。我们是要等世界来拥抱,还是主动地拥抱世界呢?

参考文献

[1]封艳梅.迪斯尼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形象解读[J].电影评介,2007(14):33~34

[2]刘康、金衡山.后殖民主义批评:从西方到中国[J].文学评论,1998(1):153

[3]黎跃进.后殖民理论及其意义[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38~41

[4]张莉.后殖民话语与文化霸权――美国电影《Mulan》解读[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4):51~53

上一篇:《逍遥游》中神话寓言的分析 下一篇:MOOC背景下“基础”课改革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