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之妙 第34期

时间:2022-09-11 06:34:25

《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引无数“红迷”终其一生求索不止。打开《红楼梦》,就是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我们既被这个灵动飞扬的世界所吸引,又被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所迷惑,并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旋窝中迷失……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第一次清晰地介绍了贾府这个熙来攘往的人物世界,第一次巧妙地展现了贾府这个锦衣玉食的簪缨之家,其细枝末节更是为读者拉开了林黛玉悲凉人生的序幕。

节选片段主要写林黛玉进贾府见众亲戚的情景。贾府中形形的人物,性格各异,地位有别,但上至贾母,下至丫鬟,对于林黛玉的到来,都表现出了两种共同的表情,那就是――“笑”和“哭”。

我们先来看看在选文中多达25次的“笑”中,哪些人物笑了?他们为什要笑?

有林黛玉的笑,是出于礼貌不得不笑,不得不赔笑,装笑,是她寄居屋檐下,待人处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细心多虑、小心谨慎)的具体体现,是凄楚谨慎的笑;有贾母的笑,她在贾府位居至尊,是喜悦而满足的笑;有王熙凤的笑,有放纵泼辣的笑,有纯粹为了巴结逢迎贾母,装腔作势的笑;有王夫人的笑,满意王熙凤精明周到而笑,对黛玉爱怜而笑;有邢夫人的笑,仁慈随和的笑;有贾宝玉的笑,发自肺腑的、真诚自然、无拘无束的笑;有探春的笑,对贾宝玉杜撰会意的笑,是性格率直的笑;有丫鬟的笑,附和应酬的笑。林林总总的笑,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或先“笑”夺人,或反复亮“笑”,反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凸显了人物微妙的感情变化。

通过众多的微笑,读者初步感看到的贾府无疑是一个表面充满温情的礼仪之府,但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出,透过这一次次并非都是发自内心的笑,我们又看到贾府的另一面――虚伪之府。

一“笑”足传情,选文写“笑”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写“哭”。 文中6次写到哭,是哪些人在哭?他们为什哭?

林黛玉与贾母见面时“心肝肉叫着大哭了起来”;接着“当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再后来说到伤心处,贾母“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一次会面,4次提到哭。王熙凤见了黛玉也没忘了“用帕拭泪”――哭了一回。最后一次是宝玉因林黛玉无玉而狠命摔玉,且生气哭成“满面泪痕”。

从哭中可以看出,贾母大哭表现了外祖母对外孙女的疼爱和怜惜;贾母“呜咽”,是说到女儿“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时的伤心,表现了贾母对女儿的亲情和怀念,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发自肺腑的伤感。黛玉的“哭个不住”,是因为她见到外祖母时,想到自己年幼丧母,孤苦伶仃,不得不寄人篱下的悲苦身世,表现了她的多愁善感。王熙凤的“拭泪”,是假惺惺的哭。她一见到黛玉,先是“笑着”恭维黛玉的美貌,其实是讨好贾母,同时赞美了三春姐妹,可谓一箭三雕。接着可怜林妹妹命苦,“用帕拭泪”贾母刚说了“快再休提前话”,凤姐便“忙转悲为喜”。迅速无比地由笑转哭,又异常神速地由悲转喜,喜与悲如此尖锐对立的两种情态,闪电般地在凤姐的脸上转换,突出了她无与伦比的表演天赋,活化出一幅见风使舵的变色龙嘴脸。表现了她善于逢迎、随机应变的性格。宝黛初会,一见倾心,但宝玉也哭了一回,是因为那块“通灵宝玉”他摔玉,他“满面泪痕”,表现了他向往平等的思想。

有味道的是在贾母大哭之时,“当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的众人之哭。这话乍看起来平平常常,却特别富有表现力。从后文看,侍立之人都有哪些?为首的便是王夫人,,其余则是邢夫人及一群丫鬟婆子。“当下”,“立刻”之意,突出了王夫人等在贾母大哭时,“掩面涕泣”之神速。“无不”是双重否定,强调了“侍立之人”的范围,显示了所有人“掩面泣涕”的整齐划一。“掩面”二字描绘哭态,可谓力透纸背。“哭”而掩面,有时固然表现悲不自已,但从这里的“当下”“无不”,足见这哭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有泪无泪不必追究,泣涕之声肯定热闹。

一“哭”也足以传情。哭出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天性凉薄的王夫人,善于逢场作戏的凤姐,与黛玉无亲无故的丫鬟婆子,对于从未谋面、远道而来的黛玉,哪里会产生什么亲情之爱,怜惜之情?她们没有悲伤,没有眼泪,却不能不在贾母面前装得伤心欲绝,这种瞒和骗的手段,进一步撕开了贾府温情脉脉的虚伪面纱,显露了她们的虚情假意。这预示着,林黛玉进贾府,并非跨进了幸福的大门,而是开始了悲凉的人生。印证了癞头和尚的话:“既舍不得――方可平安了此一世。”林黛玉初进贾府,一下子就经历了6次哭;见到的又都是外姓亲友,唯独不见亲身父母,可见她的一生真的是不能好了。贾府这个“温柔富贵之乡”,为她拉开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悲剧序幕!(哭之预示)

哭哭笑笑,悲悲喜喜,真真假假,林林总总,出色的细节描写,既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又再现了典型的环境;既推动情节的发展,又表现重大的主题思想。

本文还有很多出色的细节,如一次辞饭,两次谈书,三次让座等等。曹雪芹很注重人物细节的刻画和挖掘,但我发现他竟然对走亲戚的林黛玉的服饰却不着一字!反而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描绘主人王熙凤的珠光宝气,贾宝玉的绚丽夺目。这是作者的疏漏吗?你能洞悉其中的匠心吗?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文章之妙,存乎细节。

上一篇:浅淡新形势下差生的形成及转化 下一篇:关于新课程改革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