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

时间:2022-09-11 06:14:25

例析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对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此做了反思和感悟,下面略举几例。

1肯定性评价案例

案例1:

师:请坐。打开书107页,咱们学习最后一篇课文。好了,眼睛看着我,看谁的眼睛最有神。看到这幅图画,谁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什么都行。你来说。

生:静。(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感觉路都冻成冰了,感觉没有动物或人出来看。(师:……你。)

生:我觉得这幅图特别冷。因为那树都被雪……都被冻住了。(师:可以,你。)

生:我觉得这幅画非常美,因为树上冻的冰被太阳一照会发光。[师:嗯。(做“请”的手势)]

生:粉妆玉砌。[师:哎哟。(做“请”的手势)]

生:我觉得这幅图是亮的。因为下雪了,树枝上到处都是雪白雪白的,阳光照射的时候会非常的亮。[师:(点头,并做“请”的手势)]

生:银装素裹。[师:(点头,并做“请”的手势)]

生:我觉得是冰天雪地。[师:(点头,并做“请”的手势)]

生:感觉很美,大树就像穿一个棉袄似的。[师:(点头,并做“请”的手势)]

生:软绵绵的。因为下了雪软绵绵的,所以人一踩就特别舒服。

师:嗯。孩子们,我真得向你们学。其实我在备课的时候啊,我只觉得这是一种银装素裹的美。但是通过你们的发言,觉得在你们的眼里,在你们孩子的眼里,下雪了,不仅是美,而且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一种冷,但并不冷漠,是一种美的感觉。孩子们眼中的冰天雪地有这么多的感觉……带着我们刚才的美好体会,咱们把书复习一下……

――《瑞雪图》

反思与感悟:学生就一幅画面谈出了各自的理解,并且用一个字或词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概括,这超出了老师的预设。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老师也无法掩饰心中的激动,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一句“孩子们,我真得向你们学习”,既表示学生的回答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又表明老师的虚心态度,与学生建立了一种互惠式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一段发自肺腑的评价,奠定了这堂课的和谐基调。

如果采用“影响”这个概念来审视这段评价,可以看出,“我真得向你们学习”“孩子们眼中的冰天雪地有这么多的感觉”正是学生对老师的影响。我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成人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却忽略了孩子对成人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个教学片段引起了我对下面这句话所包含的意蕴的思考:“儿童的这种强有力的影响改变着成人的个性存在并辐射到成人的整个生命”。

案例2:

师:好,不错。冯霄怡,你再读一遍,我听好多人说你读得不错。

生: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师:我觉得冯霄怡果然是不错啊!这种气势读出来了。

……

――《晏子使楚》(第一课时)

反思与感悟:冯霄怡是一个新转来的学生,在课堂上老师没有忽略这个新生,通过各种机会增加师生对他的了解。我在课下听孩子们说他朗读不错,正是该生出色的朗读,让第一次听他读书的老师兴奋不已,给予他充分的肯定,情感强烈。他低下了头,但我能够感觉到他的激动。对于一个新生而言,这无疑是莫大的鼓励。

2否定性评价

肯定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课堂评价不能只有肯定,确切的否定亦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必要“营养”。

案例3:

生: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要访问“狗国”(有学生说“错了,应该是‘只有’”),才从狗洞钻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师:先听老师说。要学会倾听,别人读得有错,你可以先记下来。等他发言完了,我们再提出来,好吗?尊重同学,就是尊重自己,好吗?声音大点儿,重来。

――《晏子使楚》(第一课时)

反思与感悟:这个案例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常常碰到。学会倾听,尊重他人,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比学生会写几个字、理解几个词更重要。正因为如此,当朗读课文的学生将“只有”读成了“只要”,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提出来时,我怕给予这位“迫不及待”的学生否定评价。倘若置之不理,这种行为很有可能再次出现,因为学生也许并未意识到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案例4:

……

师:把书立起来。“从这儿以后”,义正词严的,严肃的,咱们看哪个晏子最棒。这样,咱们起立。真棒,站得真直,楚王可真是怕咱们了。“从这儿以后”,一、二!

师生:从这儿以后,楚王难道敢不尊重晏子吗?[师:再来一遍。]

生:从这儿以后,楚王难道敢不尊重晏子吗?

师:我觉得你们没劲儿,楚王哪儿怕你啊?再来一遍,来,一、二!

生:从这儿以后,楚王难道敢不尊重晏子吗?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

反思与感悟:老师让学生要读出“劲头儿”的句子,是学生根据课文最后一句“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转换后的反问句。原句是个双重否定句,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即“从这儿以后,楚王尊重晏子了”。随后,老师让学生将其转换成反问句,学生转换成功。这也是一个训练点――句式的转换。反问句虽然是问句,但它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而且比一般的肯定更肯定。一个(指原句)是平调,一个(指转换后的反问句)是扬调,扬调比平调更有劲头儿,突出晏子的聪明机智和楚王对晏子的尊重。所以,当学生的朗读“没劲儿”时,老师直截了当地指了出来,旨在让学生深味这个反问句所体现的意蕴,这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篇课文。

上一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及培训措施分析 下一篇:创新,信息技术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