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的钢琴艺术与印象主义音乐

时间:2022-09-11 05:29:25

德彪西的钢琴艺术与印象主义音乐

【内容摘要】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也是这一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几乎囊括了音乐创作的所有体裁,尤其是他在钢琴上的锐意革新和大胆变革,将钢琴艺术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文章主要从和声编配、曲调结构、音乐处理这三方面阐述德彪西对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关键词】德彪西 印象主义音乐 和声 结构 色彩

19世纪初,在美术界和文学界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词汇——“印象主义”。这种艺术风格追求的是一种非常抽象的、具有梦幻色彩的审美特质。在这种艺术审美风格的影响下,印象主义音乐也随之应运而生。印象主义音乐是介于浪漫主义音乐和现代音乐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音乐风格或音乐流派。与浪漫主义音乐相比,它无论是从音乐创作方式还是音乐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创造性的变化和发展。

一、和声编配

在传统的和声编配中,和弦的使用是为了突出调性的特征。但德彪西在和声的运用方面最大程度地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在他的钢琴作品中,通常是以某个调式为中心,但在每个乐句,甚至每个小节中都会突然出现一个调性之外的和弦,这个和弦不至于改变原有调性,但却会产生很强的误导性和模糊性,使人有一种游离于不同调式之间的不稳定的感觉,这也是印象主义音乐作品的一个共性特征。

演奏德彪西的作品时,要根据和弦的不同结构、不同属性、不同倾向来决定所要突出的重音。因此,在演奏印象主义钢琴作品时在和声处理方面要遵循如下原则:首先,重视旋律部分。主旋律部分的弹奏一定要具有歌唱性,并且要将主旋律与下方和声织体部分区分开来,不仅要在音量上区分开,在音色的处理上也要有所区别。旋律部分的音量要更大,同时也要更清晰、透彻,和声部分则相反;其次,突出和谐原则。在弹奏一个和弦时,要突出和弦中的和谐音程,弱化不和谐的音程。出现叠加和弦时要突出和谐度高的和弦,弱化相对不协和的和弦。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和弦的比例层次更加平衡、协调,也极大地增强了钢琴的泛音效果,彰显出印象派音乐朦胧、柔美的音乐特点。

二、调式调性与曲式结构

在调式调性的使用方面,德彪西在他的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很多已经被遗忘或者遗弃的特殊调式,如中古调式、五声调式、全音阶调式等。五声调式曾经在欧洲使用过很长一段时间,但随着大小调式的广泛使用,这种调式逐渐退出了音乐历史的舞台。但当德彪西重新使用这种调式时,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音乐效果,甚至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并将其发展为印象派音乐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语言之一。此外,他从中古调式的平行八度、五度和四度音程进行中也获得了很多的音乐灵感。

他为自己的音乐流派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形象性和多变性的音乐结构,打破了以往“起承转合” 的音乐设计和组织原则,追求一种连续性的、无间断的、随性的音乐进行方式。每个乐句或乐段都会在听众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单独、生动的音乐画面。然后再运用巧妙的乐思将每个乐句、每个乐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最终阐释出一个鲜明的音乐主题。但要指出的是,这种运用音乐刻画的主要对象其实并不是具体的画面轮廓和形象,而更加侧重于对抽象的光影和色彩的描写。这种独特的艺术创作理念和审美理念也成为所有印象主义音乐的共性特征。

三、音乐处理

审美理念和创作手法上的变化和发展也必然要求在演奏规格和技术上的发展和变化。正如印象派绘画注重光线和色彩的描写,而不重视具体轮廓的勾勒一样,在演奏德彪西作品时一定要注意音响色彩的渲染和刻画,从而营造出印象主义特有的梦幻、唯美的音乐氛围。因此,在演奏德彪西钢琴作品时最首要的就是如何处理音响色彩上的变化。弹奏出的音色要具有朦胧、柔美、清澈的特点。这样的作品处理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调式调性、曲式和声,甚至旋律的功能性,却产生了一种非常考究别致的音乐魅力。这也是演奏印象派钢琴作品时的基本规格和首要因素。这便要求在弹奏这些作品时要具有极强的声音控制能力,要运用连音演奏法流畅、连贯地演奏,并且要注意触键的方式,要尽量多地用“指肚”,少用“指尖”触键,尽量杜绝“敲打”式的触键方式。弹奏要注意手与琴键的角度,手型不要有大的倾斜,要尽量保持水平的角度。另外,弹奏时要时刻保持自己听觉的灵敏性,控制好手指落键的速度和力度,让琴声始终保持在一个稍“弱”的状态,这种“弱”要求弹奏时要在一个相对柔和的状态下表现出细腻的强弱变化。这也是印象派钢琴作品的普遍音乐特征之一。

同时,在演奏德彪西钢琴作品时,“左中右”三个踏板都要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变化。“右踏板”主要控制低声部音色变化。当作品中出现多个和弦频繁变化时,必须要保持声音的连贯和清晰,因此每个和弦都要踩一下右踏板,每次踩踏都要注意力度的控制,保持在一个“轻轻”的状态,不要过重。这样就使声音显得更加丰满而又清晰。在音乐进行较快,或者和弦转换较快时会形成一种“踏板颤音”,从而产生更加丰满的泛音变化,能够更加凸显出印象派音乐的音乐特点和审美特质。“中踏板”主要使用在作品中出现较长时间的重音延音,避免重音产生的泛音过大,共鸣过强,同时又能不减轻弹奏的力度。这样就既保证了力度的控制,也避免了音响的浑浊。“左踏板”,也就是弱音踏板在印象派钢琴作品中使用非常频繁,但只在注有弱音标记的位置才可以使用,并且踩踏一定要不急不缓。这样才能准确地刻画出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情绪变化,才能体现出印象派音乐独有的音乐气质与音乐意境。

此外,谱面上详尽细致的表情记号要求也是印象派音乐作品的特点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嘉禄.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约瑟夫·班诺维茨.钢琴踏板法指导[M]. 朱雅芬,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

[4]沃伦斯基.格什温传:世界文化名人传记译丛[M].陆敏,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罗薇.多元文化下的美国现代钢琴音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6]郑兴三.钢琴音乐文选[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7]王庆.音乐结构与钢琴演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童道锦,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技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9]彭胜锦.钢琴演奏与风格[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上一篇:歌唱呼吸的训练 下一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