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作业呼唤“量体裁衣”

时间:2022-09-11 05:17:34

化学作业呼唤“量体裁衣”

摘要 针对化学作业中的现状:单一的作业形式、枯燥的作业内容、大比例的作业容量、单调的作业评价方式,结合实践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作业观,并研讨了如何量体裁衣地为学生设计化学作业。

关键词 化学新课程 化学作业设计 量体裁衣 作业内容 作业形式 作业评价

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热潮,广大教师越发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立足课堂、关注学生、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形式多样的教学着实让人耳目一新。相比而言,化学作业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未能和课堂教学的改革同步进行,制约了整个教学工作的最优化发展。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作业观?如何为学生量体裁衣地去设计作业?是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

1 高中化学作业的现状分析

目前的高中化学作业设计,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较大,往往局限在课堂知识再现式的范畴之内。许多老师仍然将作业的功能定位在“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上,很少有科学方法的训练,更谈不上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试训练色彩浓厚。这就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作业设计上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1 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多数老师布置的作业仅限于书面作业,都是课本、练习本或参考书,内容通常是课堂知识的重复再现。这样的作业设计偏重于使学生形成解题技能技巧的操练功能,重视作业的短期功利价值,不能顾及长远的教育价值,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导致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现象发生。

1.2 作业容量偏大、偏难

高中学生(尤其是重点普通高中)学业负担重是不争的事实。据初步调查,重点普通高中学生平均每天做书面作业的时间在3小时左右,有的甚至将近4小时。如果加上学生自选的弹性作业,学生的作业量之大可想而知。作业负担过重,学生成为做机械重复的作业的工具和应试机器,在“化学题海”中挣扎,苦不堪言,导致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

1.3 评价方式单调

教师批改作业往往对照“标准答案”只作简单的对错批改,评语没有感染力,缺乏人情味;过分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性,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以上种种不足为学生以下几个不良学习习惯提供了生长环境:

(1)等――等老师布置作业、讲解归纳、把题型做熟;(2)靠――靠课本的结论、同学的提示、老师的讲评;(3)套――套定义、套题型;(4)抄――抄别人的作业,抄参考资料的答案,自己不能独立思考。

2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作业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化学作业的设计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按照“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化学作业作为化学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以人为本,作业应该成为学生自身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种任务。作业内容的设计应该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性格、兴趣、爱好和特长的不同,让学生自己控制、自我安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化学作业应该是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学生潜能的工具,是学生结合课堂化学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在课堂学习以外的时间和场合进行的深入理解和思考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性和探究性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去布置作业,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方法的熟练,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3 为学生“量体裁衣”地设计作业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做一定数量的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活动。作为化学老师,如何精选作业,怎样布置作业,使具有不同基础、位于不同水平、持有不同爱好的每个同学通过完成作业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和实实在在的提高,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在目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背景下,我们老师用心去为学生“量体裁衣”地设计作业显得更为重要。

3.1 层次性

笔者教的班级跟以往有所不同,有一些学生是外地招来的,也有一部分是插班进来的,相对来讲这一部分同学的基础差一些。基础差的这批同学的作业总会漏做很多,为什么漏做作业?回答是:“老师,这些我们不会做。”反思一下: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平时作业很容易,很快能完成;可这一小部分基础不好的同学,稍微难一点的题目确实做不了啊,除非为了应付去抄袭。

既然学生的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作业的设计理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克服“一刀切”的现象。教师可以实行“分层次”作业,将作业划分为A、B、C三个不同难度层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如学习完《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一单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可设计如下的习题:

(1)请完成下列各空:

①pH=a的CH3COOH溶液稀释100倍后所得溶液pHa+2(填“>”或“

②0.01 mol/LCH3COOH溶液的pH2(填“>”或“

③0.1 mol/LCH3COONa溶液的pH7(填“>”或“

(2)观察比较以上3个小题,试猜想证明某酸(HA)是弱电解质的原理有2个:

一是: ;

二是: 。

(3)请你根据以上原理提出一些方案,证明HA酸是弱电解质:(只需简明写出方案,不需写出具体步骤,以下项目可不填满也可增加项目)

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选做(1)题,基础中等的学生选做(1)、(2)题,基础好的学生需完成(1)、(2)、(3)题。当然,每位学生除了要做必做的题外,还可有选择地做一些“跳一跳,够得到”的题,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乐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有成功感。

3.2 适配性

由于不同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布不一样,同时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

、高考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化学作业的设计既要在数量上与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布相适配,又要在难度上与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相适配。

数量上与教学内容相适配的化学作业,不但要使学生“吃饱”、“吃好”,而且还要“消化”,从而避免学生滥做习题,避免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关度不高的“偏题”、“怪题”等习题对学习的负面干扰。如苏教版《化学1》专题2第1单元在讲新课“氯气的性质”时,出现这样一个题目:

[问题1]把氯气(Cl2)通入水中,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次氯酸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杀死水中的细菌。所以自来水厂常用氯气来杀菌消毒。

请仔细阅读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次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3)不法商贩常用自来水假冒矿泉水或纯净水出售,坑害消费者。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识别用自来水假冒的矿泉水或纯净水。(简述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这个题目看似有关氯气的常见题型,但是学生对氧化剂的概念、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还未学习,就显得很有难度。学生会额外浪费大量的时间去思考、查找资料,不利于主体知识的落实和新知识的建构。应该将“离子方程式”改为“化学方程式”,“次氯酸是一种强氧化剂”改为“次氯酸有很强的杀菌消毒能力”。

难度上与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相适配的化学作业,就是要避免与教学要求、高考要求相关度不高的“难题”、“繁题”等习题对学习的不良影响。因为,教学内容中的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内容要求“初步了解”、“知道”,有的内容则要求“理解”、“综合应用”,我们应根据要求对应地设计巩固练习、变式练习、发展练习等。如高一单元练习中出现下面这个题目:

[问题2]用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当滴加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试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哪2种(简要文字说明)?

(2)简述怎样用实验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是哪一种。

这个题目对高一新生来讲显然难度太大、综合性太强,不易切入,老师应该设计好实验,让学生根据要求完善。

3.3 选择性

一般情况下,化学作业主要是老师布置,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自,只是疲于完成任务。老师设计作业时,理应以人为本,让学生自己控制、自我安排,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如:作业的内容、作业的形式、作业的数量、作业的时间,等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完成作业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有了一定的自,做作业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作业效果可想而知。

3.4 针对性

教学目标是化学作业设计的出发点与归宿,它决定着作业的题型选择,习题取舍、设计和编排,决定着作业设计的方向。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理科)》,根据新课、专题复习课、高三复习课等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化学作业应针对教学目标设计,通过作业的质量可以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基于教学目标”的化学作业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从而大大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3.5 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应该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学视野和课程理念来设计作业,使之富有创意、形式多样、内容联系实际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作业的形式设计可以有口答习题、书面习题、化学日记、家庭小实验、化学板报、化学谜语、探究实验和课外观察、调查、实践等。例如在试卷空白处不失时机地插入一些化学谜语、环保知识等,或制作番茄电池等趣味性实验。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调整心态,产生学习的激情,效果自然很好。

3.6 探究性

新课程改革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化学作业设计也应与新课程改革的这一基本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化学作业设计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不同角度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如学完铁和铁的化合物后,让学生设计证明Fe3+氧化性的方案,学生就设计出了:①FeCl3+KSCN+Fe;②FeCl3+KI+淀粉;③FeCl3+Cu;④FeCl3+KSCN+NaI;⑤FeCl3+CCl4+NaI等多种方案,并用实验证明。也可以将教材上的小实验适当创新,如“自制喷泉”等,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必定会思考实验的原理、药品的选择、操作的步骤等。通过思考、创意、构思和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增加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7 人文性

做作业和批改作业是一种人文活动,在此,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才华、学识、风度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教师适时适度地写好作业评语,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对学习基础差的同学在作业中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并在学习上不断取得进步。教师的每一次作业批改,都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乃至心灵世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他热爱生活,解答他的疑难困惑,分享他的成功快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作业的批改可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教师将更多地参与学生作业过程或间接地参与学生作业过程,进行辅导评改。如采取抽批与面批、小组批与自批、互批与重批(指教师检查学生批改的情况,作第二次的批改)相结合。批改方式的改变,使得教师工作量减轻了,将有更充沛的精力对作业进行精批精改或面批或写评语或打等次成绩。而学生能从不同批改方式中及时得到知识反馈的结果,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赏识、同学对自己的帮助、自己帮助同学后的愉悦,体会到同学间合作交流的乐趣。

总之,实施新课程教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必须认真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数量适当、难易适度、形式多样的化学作业,将学生不仅从过多的作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这种“量体裁衣”的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需要,也是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谢火荣.新课程呼唤作业“四化”.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

[2] 陈贵新.新课程理念下化学作业设计的策略.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10)

[3] 夏新华.布置怎样的作业最能打动学生的心.化学教学,2004,(12)

[4] 毕华林.化学探究学习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问题式备课是实施问题探究教学的关键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作业套餐的设计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