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教学质量监控转型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11 05:10:29

基于课程标准:教学质量监控转型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教学质量监控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关键在于必须基于课程标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质量监控不是“一卷定高下”,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监控”手段确保“课程标准”转化为“学生素养”,这一系列的手段包括:编制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期纲要,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设计,尝试基于课程标准的质量调研。

【关键词】基于课程标准;教学质量监控;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3-0055-02

【作者简介】周建国,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00)副校长。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这是一个共识。因此,关于教学质量的监控就自然地成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但是,关于什么是教学质量,如何去监控教学质量,各校的认识与做法却大相径庭。于是,就出现了极端却司空见惯的“怪现象”:“月考”甚至“周考”以及无数的排名贯穿整个学期,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仅与试卷为伍。笔者认为,这是狭隘的质量观、错误的评价观引起的,我们要建立正确的质量观,这个质量观必须建立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随意降低,不随意拔高;我们要建立正确的评价观,质量监控既要有结果性评价,更要重过程性评价,即“促进学习的评价”,从“事后诸葛亮”式的结果排名向“导航跟进”式的过程促进转型,而这个“导航跟进”的前提是“基于课程标准”。

一、编制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期纲要

教学质量监控应该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统一的评判标准。在课改之前,我们依据的是学科教学大纲;课改之后,我们依据的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需要我们分阶段落实,而且形成体系,这就是每个学期的课程纲要,即整体设计一学期的课程。

课程纲要以提纲的形式一致性地呈现一门课程一个学期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这四个要素要回答的问题分别是:经过一学期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学会些什么(即学习目标)?他们凭借哪些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目标(即课程内容)?他们将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学习(即课程实施)?我如何清楚地知道,我的学生这学期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即课程评价)?课程纲要的核心是“学习目标”,而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即课程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形象地说,课程纲要是课程标准在某一学期的“代言”,课程纲要统一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师的认识,让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不再是基于教材的教学,而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课程纲要区别于我们传统的“教学进度表”,不仅有进度,还有教学;不仅有教学,还有评价;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课程纲要是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一份教学合同,也是教师给予学生的一份承诺,是质量监测的主要依据。

目前,我校已完成了所有年级、所有学科、所有学期的课程纲要编制,并在每个学期期末由任课教师修订,再在新学期由新任课教师进行审议与补充,以使课程纲要更适合具体的学生。

从某种意义来说,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是教学质量监测的起点,没有学期课程纲要,质量就没有标准,质量监测也就无从谈起。

二、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区别于传统的课堂,要求教师对课堂进行“逆向设计”,即按照“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的线路来设计,而非“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任务”的线路来设计,也即“评价任务的设计先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将评价任务嵌入其中,以此来保证质量监测在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的全程跟进。

从逆向设计的思路中我们不难看出,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过程,一是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学习目标。只有将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准确,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到位,我们课程标准规定的大目标才能得以保证,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保证。二是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教学质量监控换种说法其实是教学质量评价,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任务实则就是对学习目标的完成质量进行评价,学习目标完成的情况决定了教学质量。我们只是将一节课后、一个单元后、一个学期后的教学质量监控嵌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而已,这种过程中的教学质量监控优于最后的考试监控,它能在第一时间让教师清楚地知道教学的实际情况,以便教师在过程中进行调控。三是教学活动设计。在这里,因为教学活动中嵌入了评价任务,所以教学与评价是整合的,“教学评”是一体化的。

为了能更好地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样式,这种设计与传统的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坚持课程视角,即完整呈现“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过程”三个模块,尤其是将“评价任务”的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必需的模块;二是强调目标的核心意义,不仅仅写明目标的内容,还要求写明“出处”,即分析三个来源――课程标准、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因为只有目标正确了、清晰了,质量监测才可能执行;三是要求教学活动与评价活动一体化设计。

三、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学质量监控最日常、最“过程”、最“生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就是把作业纳入课程的范畴,就是要我们明确作业设计的目的是检测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最终达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是从“对教学质量监控”转向“为教学质量提升”,是要我们从作业中引发对目标、评价、教学等方面的一系列思考,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是一面镜子,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

目前,我校严格执行江苏省教育厅的“一科一本”要求,不再另外增加其他教辅资料。我们允许教师针对每课学习目标,对现有的“一科一本”习题进行选做。也允许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补充,如果认为有必要的,鼓励教师根据目标达成情况自编作业,以“每周一练”的方式进行巩固与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是一项专业活动,绝不会很容易地掌握,为此,我们没有对布置哪些作业作硬性规定,但是对“作业研究”作了硬性规定:我们硬性规定每个教研组每周必须进行作业研究,在教研组开始活动前10分钟进行一套作业展评,相互查阅,并记录作业中的各类情况,必要时再进行专题研讨,而研究的方向即是如何使作业设计与课程标准实现深度对接。

四、尝试基于课程标准的质量调研

我们把基于课程标准的、旨在学业提升的考试称为质量调研。这里,更加强调考试之于课程“研究”的性质。

基于课程标准的质量调研首先要实行科学制卷方式,需要制卷人整体把握一学期的课程目标,不是简单地根据教材。基于标准的质量调研,强调的是“一致性”,即“学期目标”“学期评价”“学期教学”的一致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制卷人能基于课程标准,实现试题结构、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实现。

我们的质量调研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单元教学质量调研,主要由任课教师自行完成制卷,由各教研组组长审阅后,即可进行。在完成单元教学质量调研后由任课教师自行进行分析,将结果报教研组长汇总,并由学校教导处留存。对于教学质量出现异常的,则由各教研组组长组织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与改进教学方法。二是学校进行阶段性教学质量调研,主要是由教导处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完成制卷,着重监控的是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如语文的阅读、英语的语篇、数学的计算等。在完成阶段性教学质量监控后由学校骨干教师进行分析,并由学校

教导处留存。如教学质量出现异常,则由学校教导处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召开分析会,并提出建议与改进教学方法。三是由学校组织期末质量调研。主要邀请学科专家或由学校各科核心成员进行制卷,严格组考、阅卷流程,最终汇总各科成绩,进行系统分析。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组织质量调研,从不排名,我们看重的是制卷、测试、分析的专业性,重心落在质量调研的“研”,向“研”要质量:收集学习信息以过程性地监控学业质量,保证国家课程标准在学校的落实,保证国家课程标准的终端实现――转化为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崔允t.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崔允t,夏雪梅,王少非.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自点自筹课题“分布式课程领导:一项合作与赋权的学校变革行动研究”(立项编号:B-b/2011/02/06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发展研究”(项目号:14Y JC8801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物理性质教学原则及其心理学基础 下一篇:英语课堂应注意内容和方法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