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时间:2022-09-11 04:51:21

小学语文课堂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老师不再是以往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者形象了,而是逐渐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建构一种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填鸭式”地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民主、对话的气氛中学会知识,锻炼能力。但是,要更好地实施新课改理念,语文课堂还必须要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1 正确处理“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往往把课本奉为经典,教师基本上只能照本宣科。教材内容不能增删,教材顺序不能调整。以“课本为中心”,一切只能按部就班。这样做的结果是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用教材,而且要“用活教材,活用教材”。因此,新形势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时过境迁或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时令节气不合的课文可以调,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如,有关“奥运”的,伊拉克战争的,金融危机的,神七发射的,新农村建设的,等等。甚至教师可以把一些热点时事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受时代的气息,真正做到“科学发展,与时俱进”。

但是,如果矫枉过正,出现了甩开教科书,过多、过早补充其他教学内容的话,就会适得其反。譬如,字词障碍还没有扫清、生字还没有好好书写,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就大量引进其他文字或音像资料。就会分散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学生的基础知识必然掌握不牢固,所学的知识蜻蜓点水势必造成基础知识的浅薄。教师在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引进课程资源要适当。比较好的做法是老师在教学前适当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文字、声像资料,教学后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书籍、文章。这样的安排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2 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转变认识,摈弃“师道尊严”、“惟师独尊”的落后思想。要充分认识并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此外,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给足自学时间,加强自读自悟,要鼓励交流感受、质疑问难,为合作、探究铺路;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全班讨论交流的调控,使合作探究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放任自流”。关键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导”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的质量。教师加强指导,一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二要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师要把那些重要的、学生容易忽略的学习内容指出来,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和理解。

3 正确处理小课堂和大语文的关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教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即便是能考出好的成绩,教出来的学生也是“高分低能”。我们现在提倡“大语文”观,就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只限于语文课堂,而要把知识的触角延伸到语文课堂以外。其实,自然界、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这种眼光和意识。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和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除了课内加强能力训练之外,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

但是提倡“大语文”观和开放的语文课堂,并不等于把语文课堂弄成大杂烩。目前出现一种这样的现象:一些课堂,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重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正确处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可以让语文课堂大而不空,实而不死。学生既能打好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又能在语文世界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

4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既要打好基础,又要注重开发创造潜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能力。如果老师教学只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的话,学生永远都不会从“学会”走向“会学”。

5 正确处理好作业与减负的关系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个话题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非常熟悉了。但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不是对学生“撒手不管”,而是要精讲精练。作业要有代表性,不让学生进行大量机械重复的题海训练。学生减负,教师的工作量势必就要加大。因为教师在作业的选择上就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设计。其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把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都掌握了,那么课后就不用再进行过多重复的练习了。教师只用精选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复习和巩固学过的知识,或者让学生进行更深的训练就可以了。

上一篇:浅谈农村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下一篇:英语高效课堂备课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