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语言: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时间:2022-02-22 06:33:05

印象语言: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摘 要】阅读过程中,文章中有些语言总会让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这些记忆深刻的语言就叫印象语言。印象语言是读者对课文深入思考的切入点。课堂教学中,教者若能善于以此为抓手,不仅能使学生心无旁骛,而且能让教学更加体现生本特色。

【关键词】印象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 语言现象

一篇文章读完后,并不是所有的地方给读者留下的印象都是同样的深浅,总是有些地方深一些,有些地方浅一些。那些给读者印象特别深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印象语言”。读者在印象语言处,往往特别留意。很多深入的思考,往往都是从这里切入的。印象语言会因阅读次数的改变而改变,也会因见识的不同而不同。从印象语言处入手,学生能立即沉浸在角色之中。

一、调查:印象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呈现

1.一个验证。

笔者以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三~六单元14篇课文为例,对本班55位学生,做了一个作业改革:从第三单元首课《海伦·凯勒》开始,预习作业只做一项,即“初读课文后画下印象深刻的句子,抄下来并写一写为什么印象深刻”。除此之外,不再布置其他预习作业。

2.对调查结果的统计。

对14次预习作业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类,我发现在14篇课文中,都有一些句子被大多数学生视为“印象深刻”。其中,对表现主旨的句子印象深刻的学生占53.6%,达413人次;对描写生动的句子印象深刻的学生占16.4%,达126人次;对表达感情的句子印象深刻的学生占17.9%,达138人次;对起着某种结构性作用的句子印象深刻的学生占7.6%,达59人次;另有38人次凭着自己的个性喜好选择与多数人不同的印象语言,占4.9%。

直觉决定关注和关注体验的属性和结构,学生对语言的初步印象正是学生在直观直觉中获得的对本质的认识。诞生于法国19世纪后期的印象主义画派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把握“瞬间印象”或是“第一印象”,“新鲜生动”的语言会在第一时间跳进学生的眼中,并被牢牢地记住。

二、再认识:印象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部分增加了这样一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但是哪些语言是值得细致分析的,“修订稿”并没有给一线教师更细致的说明。而印象语言则是笔者在语言教学中发现的一个培养学生言语发展的秘境。

(一)印象语言可以多方向派生

印象语言能够激发读者内心或情感或认识或体验上的共鸣。这样的印象语言更容易被学生的言语系统所接受,进而模仿,甚至派生。写作技巧是印象语言最主要的派生路径。例如《司马迁发愤写》一课,学生表述:“看到司马迁受辱后的所想所做,感受到了司马迁痛苦的内心、坚定的决心、不移的信念……”这样精彩的语言其实就是在模仿《二泉映月》中的句子:“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种排比句式增强气势,学生在语言交流及写作中经常使用。情感表达是印象语言最真诚的派生需求。如一学生在课外积累的印象语言中有一句是“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在讲《海伦·凯勒》时,她就用这句话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在她这么经典的语言的激励下,接下去发言的学生也表述得很精彩。句式模仿是印象语言最有效的派生模式。例如,学生在课外读过“晒过的被子有太阳的味道”,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学生说:“我走在小河边,听着美妙的古典音乐,仿佛闻到蓝天的味道。”

(二)印象语言可以不受从众心理的影响

寻找印象语言其实就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让学生在寻寻觅觅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这就是印象语言最大的价值。在教学《郑和远航》时,学生的印象语言是“1405年7月11日”。学生说,六百年前的事居然记录得这么翔实,可见郑和远航这件事在当时是多么的轰动。这个历史时间,被学生的印象语言诠释得如此令人惊叹,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学生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印象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抓住文本内核,自动、生动解读文本。

学生的印象语言基本与文本核心内容一致。调查结果显示,印象语言是文本内核的竟占到了53.6%。这个数据告诉教师,如果把课堂完全放手给学生,仍然有近半数的学生会选择文本的内核去谈体会。把表达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他们也一样能完成文本的有效解读。

2.激发探究精神,个性、共性相互渗透。

寻找印象语言是独创地运用语言的过程,语文素养高一点的学生能一下子抓住文本的关键句,有着更丰富的体验。但是最糟糕的学生也有自己个性的体验,也许体会很浅显,但至少有了阅读的兴趣。同样的印象语言,不同的感受,在交流中探究,在探究中完善,在完善中印象深刻,在良性循环中深刻着体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印象语言成了属于大家共同的语言。

三、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印象语言的类型及发生机制

为了方便研究,笔者给学生印象深刻的五类语言定名为:“主旨印象型语言”“生动印象型语言”“情感印象型语言”“结构印象型语言”“偏角印象型语言”。学生为什么对这些句子感兴趣呢?笔者带着疑问对学生作了海量访谈。

(一)主旨印象型语言:重感悟、轻语言的必然产物

主旨印象型语言是指学生对反映文本主旨的句子印象深刻。这样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3.6%,这显然不是巧合。学生说他们在读课文时,首先想到的是文章讲了什么道理,反映人物什么品质等内容。因此,主旨印象型语言被大多数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视为“印象深刻”,在受访的学生中占到了57.8%。这个结果与一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重感悟、轻语言有直接的关系。

(二)生动印象型语言:形式与内容要内外兼修

语言寥寥却意蕴深远,语感较强的学生对此类语言尤为感兴趣。另外,在受访的学生中有48%的学生对修辞很关注,如《大江保卫战》中“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这样的句子。但同时也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为什么用了修辞句子就显得生动,还没有深入思考。而且,对修辞印象型语言感兴趣的学生中有92%都是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更多的学生学语文还看不到语言这个层面。看来,我们的语文课还是应该把语言教学深入到学生的心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揣摩语言上。

(三)情感印象型语言:情有独钟的优质选择

有些语言传达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样的语言课内外比比皆是,如学生在课外积累的印象语言:“姓名本无意义,我们叫做玫瑰的一种花,换个名字也同样芬芳。”有趣的是,本以为女生更喜欢这种小情调的语言,但事实上,在受访学生中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如《爱如茉莉》中的“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句,全班有22人对此句印象深刻,其中男生有15人,他们中有很多都是害羞得很不好意思地说喜欢这句话。

(四)结构印象型语言:理性思考下的感性认识

教材中经常会选择一些结构严谨的课文,篇幅不长,但层次分明,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很明显地摆在文中最显眼的地方,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这种肩负着某种结构责任的语言因其位置特殊被学生深刻地记住。如《秦兵马俑》中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全班有10位学生对此句印象深刻。

(五)偏角印象型语言:个性张扬的非主流表现

有这样一些学生,为了说与别人不同的话,总是会把目光放在一些非重点或是非主流的语言上,笔者称之为偏角印象型语言。虽然这些学生只占整体的7.2%,但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点:爱动脑筋、爱发言但往往会答偏,不是尖子生,多为男生。即使在访谈过程中,教师对他们这种个性化的选择表现出惊讶时,他们自己却仍是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也许在这些学生看来,这一切并没有什么。

四、践行:让印象语言成为学的载体

印象语言是学习的支架。就像藤本植物生长需要支架一样,语文学习也需要像印象语言这样的支架,学生由一句印象深刻的话,产生了对这一段话的兴趣,进而对全文印象深刻,由一句到一段再到全文。学生将印象语言形成的情感,迁移到整篇文章中去,喜欢全文,转化为学习动机,于是还能喜欢阅读,喜欢表达,喜欢写作,这种对语文的喜爱通过印象语言更能源源不断地表露出来。

1.通过印象语言,促进个性表达。

在教学《二泉映月》时,对“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句话,学生有很多精彩的表达,有学生说,“倾诉”是把心里话告诉给亲人或最好的朋友,而阿炳是把心里话告诉给二泉的流水,这说明他既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很孤独。还有学生说,阿炳“激愤的倾诉”,这更说明他内心是不平静的,他肯定想到了自己一生的坎坷,想到了命运的不公平,甚至想到了和他一样受苦受难的人,所以他既激动又愤怒。即使印象语言相同,但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感受,这种不同,激发了学生各抒己见,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的表达,长期如此,印象语言会促进学生的个性表达,通过学生个性表达,弥补教学的不足,丰富文本的理解。

2.通过印象语言,辐射全文学习。

学生所感兴趣的语言,往往是文中的核心语言,抓住核心语言,辐射全文学习,既高效又生动。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大多数学生对文中的过渡句印象深刻,于是,教学直奔过渡句,通过对这一句的分析,拎起全文,上下求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教学应该在下一句和上一句、后一段和前一段的关系上有所讨论。”在段与段的关系上做点文章,既理顺了课文结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印象语言不仅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在平时的交流中也同样重要。因此,印象语言的捕捉,不仅可在阅读中进行,也可在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中进行。学会对印象语言的捕捉,不仅有助于对内容的深入理解,还有助于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印象语言是阅读和交流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李亮.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对“实验稿”的坚持与调整[J].江苏教育,2012(7).

[2]庄文中.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

注:本文获2012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

上一篇:试论网络环境下作文资源的整合与运用 下一篇:浅谈农村学校德育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