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意志论美学与电影音乐

时间:2022-09-11 04:33:01

叔本华意志论美学与电影音乐

[摘 要] 无论是黑格尔还是叔本华,都没有在自己的理论系统中把音乐排放在一个形而下的位置。叔本华甚至认为音乐艺术是独立于理念之外,意志的直接体现。但是在今天这样的视觉文化时代中,音乐在影视作品的实际运用中始终没有达到它在哲学中的地位。具体分析就会发现,音乐的美学力量在电影形式的表象下,发挥出的作用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它是作为独立的叙事结构,与电影文本的叙事交相呼应,从而编制出多重叙事结构和谐共鸣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叔本华哲学;意志论美学;音乐美学;电影音乐

  黑格尔的美学和叔本华的美学虽然各成体系,但他们都认为在所有艺术形式中,音乐始终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所不同的是,黑格尔为了闭合他的理论循环,将音乐置于众艺术形式之中,认为音乐作为艺术,无论在内心生活还是在表现方面都完全退回到主体性,虽然其中客观形象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稳定的,但也是要把内在的东西表达出去,只是运用了声音材料来表达。①而叔本华则把音乐从众艺术形式中独立出来,称音乐不能被看作世间事物上的任何理念的仿制、副本,乃是全部意志的直接客体化和写照。②在他们看来音乐作为艺术形式在哲学上比众形象艺术要高等。叔本华认为,在歌剧艺术中“唱词绝不可离开这一从属的地位而使自己变成首要事项,使音乐成为只是表示唱词的手段”③。也就是说在歌剧表演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不是由演员的唱词所传达的故事性,而应该是故事为传递音乐的内涵服务。但看起来今天的现实状况似乎并不是这样。

《电影艺术词典》所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电影音乐是专为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④

影视作品在数字化网络时代到来以后逐渐代替纸质作品,成为当前主流文化消费品。但为大家所默认的是,虽然它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我们更看重的还是视觉图像,音乐被人们定义为,是为影片情节和镜头服务的附庸。其实历经历史发展而形成这样的观点并不是莫名其妙,通过对涉及的每种艺术形式的分析就可以知道,这是由各艺术种类自身特性所决定的必然性表象。但这仅仅是作为表象,并不能成功概述真正的作用过程。要想弄清楚在影视作品中,视觉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合作过程,就必须先弄清它们各自的作用原理。换句话说,如果想要解答“什么是电影”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先回答“什么是图像”“什么是音乐”“图像与音乐的结合效用”。这不是强迫症似的将问题解构成若干小问题来解决,因为即便是解构后的支问题如“什么是音乐”也是可以无限地分解下去,永无止境的问题,我们所试图努力的目标是在以电影为例的艺术研究中追求公正,是为那些实际价值被表象所掩盖的艺术形式正名。

罗素说:“叔本华的哲学尽管前后矛盾而且有某种浅薄处,作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来看还是相当重要的。”⑤因为在叔本华看来,音乐虽然只能暂时地把人们从意志的欲求中解脱出来,但却是形体化了的意志。⑥正因为在他的理论体系中,音乐从众艺术中独立出来,与理念成平行关系,所以叔本华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念。他说:

“我在谐音的最低音中,在通奏低音中好像又看到了意志客体化的最低级别,看到了无机的自然界,行星的体积。在谐音中的通奏低音就等于世界上的无机自然,等于是最粗笨的体积。而那些较高的音,在我看来,就代表植物和动物世界。最后在曲调中,在高音的,婉转的,领导着全曲的,在一个思想的不断而充满意义的连贯中从头至尾无拘束地任意前进着,表达出一个整体的主调中,我好像看到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看到人的有思虑的生活和努力。只有人,因为他具有理性,才在他实际的和无数可能的生活道路上经常瞻前顾后,这样才完成一个有思虑的,从而连贯为一个整体的生活过程。”⑦

从他的这段话看来,叔本华与其说是一名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名哲学创作者。因为他的理论推演倒更像是根据灵感的假想与创造。“他的感召力向来总是少在专门哲学家方面,而是在那些寻求一种自己信得过的哲学的艺术家与文人方面。”⑧按照他的假想,音乐就成为与自然界独立平行的另外一界——音乐界了。而他认为即便是在这最低音与最高音之外,我们所不能听见的声音频率,也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他的这一观点影响了后来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

那么用叔本华的眼光来分析电影作品,事情就变得有意思了。按照他的说法,电影就不再是“多种艺术综合的叙事艺术”,而是“理念艺术与音乐艺术并行的叙事艺术”。而且这之中不再是单一叙事,实际上,是各走各的路,也就是实际叙事和音乐叙事的同时进行。一种说法颇具可取之处:“电影音乐的主要作用就是让观众在心理上适应银幕上不断闪现的画面。”“音乐使无声的画面产生连贯性,让我们内心的时间概念和电影的叙事时间相适应。电影音乐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观众听而不闻,深深沉浸在电影画面中。”⑨

所以看回我们现在的两个维度,按照叔本华的理论将音乐单列出来作为一个独立叙事体系也是可行的。在电影音乐诞生之初,那些改装之后用来放映电影的歌剧院里,都是由钢琴师现场为电影添加伴奏,所以在多半时候,音乐高潮的到来与电影的高潮是否合拍并不是一定的。有时正在发生一件悲伤的事情,却配的是欢快的曲调;而有时,如果钢琴师愿意配合的话,音乐就能与剧情中的事件相吻合,形成了音乐与画面共同存在又互不排斥的平行效果。⑩后来人们在多个偶然出现的镜头和音乐形成和谐的美学关系中发现,影片镜头和电影音乐像是两个歌唱者,各唱各的总不是完美的,只有当这种平行效果趋向于稳定才使电影更加完美。而在这时留声机技术的成熟正使得电影音乐趋向于固定,让现代意义上的电影产量成为可能。

我们不该怀疑音乐作为独立的“演唱者”的能力,因为现实中音乐作为独立内容的表演早已是家常便饭。那么我们理所应当相信,音乐在电影中也能独自扮演一个称职的角色。只是有人可能会这样怀疑,音乐不具有明确的语言性,在整部电影的播放过程中,电影叙事是一直前行的,而音乐却不能够做到这一点。至少,在表象上,音乐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对电影情节的衬托,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例证几乎不可计数,因为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总是有起因、经过、结果;总是有人物、对话、矛盾的,电影情节始终在发展,观众们的心理也随着它时而忧伤时而激愤,一部电影的观赏总使人感到像经历了一段旅程。而音乐虽然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可是在观赏进入到情节中去时,人们就会感觉这音乐似乎已经不存在了。而且音乐不可能像语言一样一直不重复,在电影中,只要不是刻意为之,音乐总是重复的。尽管可以穿插转换种种的变奏与升降,但主旋律是不会改变的,否则我们又将回到那个钢琴师胡乱添加不合时宜的音乐的那个时代。汉斯立克也认为:“每一项艺术都会与我们的情感发生关系,所以情感也不能视为音乐所特有的审美规律。”B11所以这样看来,音乐能表达的东西也仅局限于电影情节提供给它的空间。这样的误解显得有理可循,可惜真理似乎不是站在他们那一边。

在另一篇讨论梦境的论文中我也提到过,音乐与梦境有一个似乎是共同点的地方,它们都是由非理性思维所主导的。这样的观点有点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梦是一种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达成”B1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思维总是由理性占据主导,我们的思维方式总是有逻辑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清醒的状态下思想总是以具有逻辑关联的联想为主。这样的思维方法条理清晰,利于传递信息和解决问题。梦境状态下的思维与之相反,不是以联想,而更类似一种漫想的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梦,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梦中,你可能这一刻在海中漂浮,而下一刻就可能置身山巅;可能会梦到在火上行走,也可能下一刻就梦见故人。叔本华说:“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B13弗洛伊德没有注意到的是,人在清醒时思维呈线性,而在梦境中,人的整个记忆库都被打开了。所有现实中的记忆和梦境本身产生的幻象都被作为素材,随机抽样组合在一起,用以宣泄人们所需要宣泄的情绪。我所说的音乐与梦境的共同点就是在这里,都是以人的非理性思维主导的用情绪以宣泄意志欲求的产物。

2005年热播的抗日战争题材电视剧《亮剑》曾给无数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该剧情节紧凑,制作精美,镜头安排巧妙,剧中的精彩场面此起彼伏,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面对侵略者奋勇抵抗的爱国情怀和我国军人面对强敌敢于亮剑,为保卫祖国英勇就义从容赴死的大无畏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在充满战斗意志的片头曲一开始,凄厉的冲锋号声就已吹响,之后,无论是英勇的骑兵连长孙得胜三次向敌人发起冲锋时,李云龙炮轰平安县城门时,还是在南京政治学院的毕业报告中,借李云龙之口阐述我军军魂之时,这号声都会响起。这里的冲锋号不是象征了战斗意志,而是战斗意志本身。也就是说这部影视作品用一个抗战题材的故事向我们宣扬了我军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而音乐在这里也以其本身的方式做了同样的事。而我们常说的在观赏过程中忘了音乐的存在,事实上是故事情节所要表达的东西,就是音乐表达的意志本身。

在当代影视作品两线的平行叙事中,情节与故事阐释了理念世界契合于意志的东西,而音乐则阐释了音乐世界合乎这个意志的东西。所以从叔本华的观点来看,电影是影视作品与音乐作品独立的二者相互结合作用的产物,它们所共同希望做出阐释的目标,就是创作者为这部作品所迸发出的核心灵感。

注释:

①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30页。

②③⑥⑦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52-355页,第360页,第362页,第357页。

④ 《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484页。

⑤⑧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53页,第345页。

⑨⑩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182页,第185页。

B11 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B12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1-41页。

B13 叔本华:《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04页。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 叔本华.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 叔本华.自然界中的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 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 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8]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9]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0] 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11]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 莫诒谋.叔本华的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作者简介] 连续(1986— ),男,江苏南京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审美文化学。

上一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在电影《盗梦空间》中的... 下一篇:面板行业初步回暖京东方盈利还需等待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