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回归滨水 回归广钢新城

时间:2022-09-11 03:02:37

新时期广州提出三个“三”战略,在这一战略布局中,“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以及“黄金三角区”建设勾勒出了广州的雄心壮志,珠江从城市原点到城市纽带,水是荔湾特色,回归滨水更利于荔湾特色的发挥和价值的展现。

“五回归”决定新城投资潜力

广钢新城片区发展的未来,要取决于整个荔湾区域的发展,对荔湾目前发展形势的判断,总结有5个回归:

第一,回归存量,关注效率。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以人为本、集约发展、盘活存量、持续发展”等理念,就广州而言,数据显示,2010-2014年广州年均新增建设用地不到20km2,2015-2020年5年能新增规模约50kmz,广州的三旧改造资源约589km2,因此,新时期广州的城市发展主题是在有限的空间上寻找新的增长点,即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生态文明,这是非常明确的信号和方向。

第二,回归中心城,关注内涵。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导向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2014年-2016年广州市投资出台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差不多有3000个亿,在西部中心老城区方面力度较大,根据轨网规划,仅在芳村地区就初步规划有2条城际、8条地铁线网(含佛山延伸衔接轨道),这些投资决定了西部老城区的发展潜力。而从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来看,中心城区具备很大的优势,

第三,回到滨水,重视品质。新时期广州提出三个“三”战略,在这一战略布局中,“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以及“黄金三角区”建设勾勒出了广州的雄心壮志,珠江从城市原点到城市纽带,水是荔湾特色,回归滨水更利于荔湾特色的发挥和价值的展现。

第四,广佛融合趋势,广佛中心呈现,关注辐射力。

10年前,广佛实际背离发展,西部荔湾失语,被动与边缘,而在区域融合下,10年后,广佛一城,荔湾则类似深圳福田――从两头走向中间。广佛融合包括路网、轨网、用地全面融合,而其中关键是轨网的全面融合(广佛衔接轨道预计有4条)。今后广佛人口超过2500万人,这是最大的优势,这里一定是城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五,价值逐步回归的时代,需善用资源。

荔湾旧城区保存着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格局,以及传统西关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将成为城市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要素。初步统计,白鹅潭地区三旧用地约7平方公里。荔湾滨江地区的旧厂、仓库、广钢、广船、广柴等连片旧厂空间带来了无限的重塑可能。特别是珠江沿岸地区、花地河地区。珠江沿岸国有企业用地就约3平方公里。

聚焦“三网”营造多维空间

荔湾发展的重点在城区存量用地、在水边、在回到站点沿线。亮点不仅是数量、更在于质量;不仅是载体,更在于内涵;不仅是建设,更在于运营。

首先,在空间方面聚焦“三网”,第一,回到滨水网:以水为脉,拥江发展;从沿边到中间。广钢新城联系着珠江和花地河,是网络的重要环节。第二,依托轨网,枢纽带动,平台引领;由点及面。两大枢纽(芳村枢纽、西塑枢纽)中西望枢纽在广钢新城的西边,这对芳村的发展有重大的好处。第三,打造创新网,创新驱动,文化复兴。滨江创意文化主题兼备面向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双创属性;实施创新网络战略的触媒区,同时在旧城里面,明清建筑格局保持得很好,可以做微改造,打造创客空间等等微型创新空间。

其次,战略平台与微改造两手抓。对荔湾区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抓手。区别CBD的经营环境,租金较低,提供低门槛创业空间、满足文创产业个性需求。

再而,从载体到内涵,产业聚焦“三大经济”(楼宇经济、平台经济和休闲体验经济),产城联动。从单纯住区、房地产到产城融合。城在中间、产在两边;产城联动,职住平衡,最大程度降低通勤交通。

最后,从数量到品质,强调的是社区的营造。对广钢新城来讲,以筑城思维、连片统筹考虑,并同步实施教育设施,特色增值。

突出“三共”实现片区全面升级

广钢处于荔湾发展金角银边位置,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整个的规划里面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希望通过规划研究发展内涵,控制平台品质。城的功能,在广钢新城里面,不仅仅是住宅,还有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的结构已经很好,下一步需要我们努力的是空间品质方面,我们希望住区与设施同步实施;住区、基础设施、公园、学校同步建设,确保规划构想能够落地,保障地区的品质。还有内容内涵,增加文化内容、公园内涵,从住区到文化社区的营造,找到广钢新城的灵魂。以及和周边的联动,东沙工业区转型升级,广船的启动、东塑、鹤洞村改造等等,共谋共建共享,实现片区全面升级。

过去15年,地产住区引领海珠滨江区,未来15年,文化、产业社区引领荔湾滨水区。

上一篇:新城嬗变 蓝图展现 下一篇:职业学校美术课学生小组课堂互动与课外互助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