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11 02:40:34

安徽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2006年农业产值是1990年的1.49倍,是1998年的1.12倍。农民纯收入中来源于农业的收入也在不断增长,1998年人均为853.2元,2006年人均达到了1119.63元。但农业发展基本沿用粗放经营的传统增长方式,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这种增长方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线流动的线性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的特征。1998—2006年安徽省农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47%,而化肥使用量及农药使用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28%、2.59%,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的增长速度快于农业产值的增长速度。通过比较这三项指标就可发现,农业发展是采取掠夺性经营的方式,长期采用类似的掠夺性经营方式使得农业土地及生态环境都遭受到严重破坏,并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循环经济理念的出现无疑为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农业循环经济对缓解农业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内涵的界定,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他们所遵从的理论根源稍有区别。

李志强认为,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生产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方杰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质是生态经济。姜保雨、宋亚洲、韩保年等一致认为,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楚永生将农业循环经济定义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充分利用当今高科技成果和手段,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形成农业的种养加、农科教、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特征、目标等学者们的看法是相同的。

本人认为,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打破传统经济“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也在于此。因而,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其目标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安徽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安徽省的农业发展主要是依靠农业生产资料的高投入、农产品低产出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实现的,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高投入

在农业生产中过量投入化肥、农药和农膜,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首先,过量使用化肥。自1990年以来,化肥使用量从144.54万吨增加到294.29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4.54%,同期,耕地面积从4365497公顷减为4116941公顷,年平均增长率为—0.37%。这十几年来,耕地在减少,但化肥使用量在增加,单位耕地面积上化肥使用量以更大比例增加,长期滥施化肥造成土壤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使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

其次,过量使用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村居民对农药的科学使用量不甚了解,错误地认为使用量越多越好。统计资料表明,1990—2006年间,农药使用总量从31500吨增加到95442吨,增长了2倍多。在使用的农药中主要以杀虫剂为主,其中高毒性有机磷农药占70%,农药的过量使用污染了水、空气和土壤,并且导致农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

再次,地膜的低回收率。通常,使用地膜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但广大农村地区地膜回收率低,地膜滞留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渗透功能,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降低了耕地的抗旱能力,阻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二)农业生态环境的高污染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会对土壤、空气造成严重污染。除此之外,农村居民所从事的其他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活动也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第一,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带来负面作用。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机械化前,牛、马、驴和骡等牲畜是农民的主要劳动工具,猪、羊和鸡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对牲畜和家禽的饲养形成一家一户的模式,即未形成规模饲养,也就不能产生规模效益。但在损失规模效益的同时,这种一家一户的饲养模式对生态环境没有明显影响,畜禽粪便对农民来说是宝贵的有机肥。机械化实现后,由于农产品价格及畜禽饲料价格的上涨,众多饲养大户的出现,畜禽产品价格的下降等使得许多农户不再饲养牲畜和家禽。畜禽养殖规模化提高了经济效益,却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粪便的不合理处置,污染了空气,许多高浓度有机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二,农作物秸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农作物收获后产生大量废物料,诸如玉米秆、麦秆、稻草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多数农户用农作物秸秆作为燃料和畜禽饲料,就地焚烧现象较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饲养畜禽的减少,作物秸秆在农民心中的地位逐日下降。他们不再需要饲料,用煤炭、煤气等作燃料,出现焚烧农作物秸秆现象,从而造成环境污染。相关部门已颁布了禁令,但一些地区的农户仍保持露天大量焚烧作物秸秆的习惯。

第三,农产品生产加工带来的废弃物、废水、废气造成了环境污染。目前,许多小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简陋并且技术落后,产生大量的超标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未经过任何处理就排放到空气和水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国家有关部门也多次查封这些违规的小企业,监督其按照国家标准排放废水、废气。然而,从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角度考虑,其私人收益大于私人成本:VP>CP 。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其私人成本远远小于造成的社会成本:CP

上一篇:土木工程与教师职业和能力 下一篇: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