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合作学习的校长培训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11 02:26:53

基于合作学习的校长培训实践与思考

摘 要: 在我国,教师之间开展互助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校长培训中提供校长合作学习机会,加强校长之间的相互交流,能更好地达到校长们共同发展的目的。在这种培训模式中,培训者是培训的设计者和促进者,培训以校长为中心,以小组活动为主要的培训形式。这种培训模式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校长培训的实效。

关键词: 合作学习 校长培训 小组活动

一、教师合作学习的传统

在我国,教师之间开展互助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逐步建立了中小学的学科教研组制度。[1]在同年级建立备课组(年级组),每门学科各个不同年级的备课组共同组成该学科的教学教研组。各省(市)和县(区)也建立了相应的教研室,由此形成了一个纵(学科教研组)、横(年级备课组)结合的统一的教学研究管理系统。中小学的学科教研组制度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最便利、最快速、最直接的帮助,对教师提升教学素养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特别是新一轮课程发展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得到共识,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研修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小学的学科教研组制度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形式,在新时期不仅没有衰退,而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强化。这一制度的背后渗透着合作学习的理念,变得越发清晰和系统,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助学习成为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合作学习理论在校长培训中应用的意义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教学理念。[2]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全体学生共同进行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师生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促进者(fa-cilitator);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用斯莱文的话说,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形式相互帮助进行学习的各种教学方法。[3]

根据合作学习理论,在校长培训中应提供全体校长共同学习的机会,加强校长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达到校长们共同发展的目的。在这种培训模式中,培训者是培训的设计者和促进者,培训以校长为中心,以小组活动为主要的培训形式。这种培训模式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校长培训的实效。

(一)有利于校长摆脱经验和视野的限制。

传统的校长培训习惯于发挥培训者与培训对象的单向作用,专家讲座是最流行的培训形式,专家传递信息、解释理论、分享思想等都是单向甚至单一作用于对象,校长被动地倾听信息并作个人的思考,偶尔也有机会参与研讨,慢慢地形成了比较封闭的受训系统。基于合作学习的校长培训中,校长不仅依赖个人的经验去理解和吸收专家思想,而且有更多机会聆听到其他校长的理解与思考,从而整合于自己的思想体系,超越个人经验和视野的限制,这种多向互动的模式对校长个体专业成长有积极意义。

(二)有利于校长间互相学习、分享经验,解决实践问题。

每一位校长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自身就是宝贵的培训资源。校长们大都经历了从新教师到专家型教师、从普通教师到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的发展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对教育实践理性认识的财富,这些财富本身为校长今后学校管理问题的解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合作学习中,校长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智慧,而且思想在这里得到了碰撞,产生了更多的火花。学校管理问题大都是复杂问题,每一位校长的思考是基于个人经验的,也就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的解决。合作学习提供了一种机会,让校长以不同视角来探讨同一问题,解决实践问题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并更加全面。

(三)有利于校长形成与发展合作技巧。

合作学习促进合作,因为它重视并能促进“交往――交流智力”的发展,这是加德纳的八维智力之一。[4]这些是社会中的重要技能,也是校长工作中的重要技能。而合作学习正是校长形成团队精神,产生集体荣誉感的有效培训模式。学校很多活动都是集体活动,只靠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只能通过集体合作才能完成。合作学习可以让校长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能培养集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把这种集体合作的团队精神带到今后的学校管理工作去。

三、合作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校长培训实践

基于对合作学习上述积极意义的认识和对传统的校长培训合作缺失的反思,合作学习在校长培训中的提出和强调也是必然趋势。

(一)校长培训中合作学习的目标。

基于合作学习的校长培训至少需要实现三个重要的目标:学校管理实践问题解决;对多元化的包容与接纳,合作技能的发展。

合作学习的主题的选择主要围绕校长学校管理实践中典型问题展开,这些问题解决的经验交流与探讨,无疑为校长目前或将来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模拟性或真实性问题解决的探讨极大地提升了校长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发生在小组内不同校长之间,有来自于农村或城市、中学或小学,高级或初级等不同类型、层次学校校长组成的合作团队,这种客观存在着的差异会使合作变得有挑战,校长之间只有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与接纳才能更好地完成共同的任务。

合作学习中合作技能的发展是目标也是手段。一方面,合作学习中校长之间全方位交流与互动促进合作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合作技能提高,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效果。当然培训中习得的合作技能将会迁移到校长今后的学校管理合作实践中去。

(二)合作小组的分工与合作。

在合作学习模式中,科学的分组分工为校长合作提供前提。同时,分组还有利于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以提高校长学习的积极性和团队荣誉感。为了使组内团队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要在组内选出一名校长任召集人。为了避免少数人主宰整个小组,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等。并采取轮换制,可以定时间轮换,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不定期地轮换。

按不同学校类型及层次把校长分成若干小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深入。由于校长属于同一类型或同一层次的学校,有了更多共同的学校背景,因此合作学习的目标变得更为统一,合作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当然,异质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也是必要的,它可以使不同的学校背景的校长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互相启发与借鉴。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每个校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为小组的共同学习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为了理解和掌握一个内容,以及最后完成全组的学习任务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讨论问题,倾听他人的意见,从他人那里学习到自己不懂的内容,向他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同他人辩论,填补相互间在理解方面的不足。

(三)合作学习在校长培训中实践层次。

1.经验分享

校长们具有丰富的经验是不容质疑的,但没有公开之前,这些经验只是个人的财富。在合作学习中经验分享有利于把这财富公开化,变成更多人的财富。经验分享的前提就是校长对自身学校管理经验与教训的系统总结与反思,选取比较典型而具有价值的经验,这个过程本身有利于校长专业成长。经验的分享重在共享,每位校长把自身学校管理经验公开,由于基于不同视角,使经验变得多样与丰富;每位校长也同样可以吸收他人在学校管理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基于这种认识,培训前要求校长根据自身及学校状况提前做好书面准备并汇总成册,为后续的有效交流奠定基础。

2.专题研讨

校长个体经验的对象有差异也有共性。在个性经验交流的基础上寻找校长共同的关注点将有助于合作学习的深入。专题研讨就是在系统筛选校长个体经验的基础上,将校长共同关注的学校管理问题作为研讨对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校长关注的差异是专题研讨分组的依据,同时也提供校长依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的机会。校长们围绕共同的话题,结合自身经验展开深入的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围绕同一问题系统思考与探索,为校长解决学校管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模式。相信校长一定会把这种合作学习形式移植到今后学校管理问题的解决中去。“有效管理”“有效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等都将成为校长的关注,当然,随着研讨的深入专题还可以变得更细、更专一。

3.合作研究

合作研究是合作学习的高级形式,面对的是未知的问题,更具挑战性的同时也是具有高度影响力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缺少现成经验。校长们根据社会与学校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趁势预测,寻找现在和未来比较典型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研究对象。这种研究对校长的要求不满足于现成的经验、知识,更需要凝聚团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合作研究依托小组课题的形式开展,也可纳入各种形式的正式课题申请中去。合作研究的成果具有更高水平和更高的价值,理应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交流,培训中设计的校长论坛就是不错的选择。

(四)培训者是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促进者。

在传统的校长培训中,培训者充当主要角色,这种角色的定位,使他们认为只要扮演好了这种角色,培训者就不辱使命,就自然会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然而,却忽视了接受培训的校长角色,在这里接受培训的校长才应是主角,培训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接受培训校长学校管理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而不是其他。因此,培训者要做的是如何使校长成为学习主角,如何为校长提供学习支持,如教学过程环境的创设与提供一定的支持,这才是培训者所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对于培训者来说,维持与推进合作小组学习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合作前,要求培训者在小组中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分工,分步实施。合作时,培训者为每一合作组配备相应专业方向的专家,并给予适当点拨,引导校长积极讨论并实践,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为合作学习提供情报也是培训者对合作学习的促进。校长的合作学习不纯粹依赖于经验,毕竟经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超越经验的束缚必须进行更广泛的理论学习,结合校长讨论的专题及时提供校长需要的资料变得极为必要。培训者通过一些数据库收集和处理为校长合作学习提供了针对性的理论供给,也为更深入与理性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6.

[2][3]秦国林.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及其借鉴意义.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4]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02.

上一篇: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的依据 下一篇:对区域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