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第一要素

时间:2022-09-10 08:20:49

人才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第一要素

[摘 要] 人才成长带动自主创新,明显提升河南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人才支撑产业成长,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进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人才集聚赢来观念更新、发展升级,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人才,正成为亿万中原儿女实现“中原梦”的第一要素。

[关键词] 人才;河南;第一要素

[中图分类号] C964.2 [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发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严肃认真、无私奉献的求索精神,勇于创新、不懈登攀的科学精神,着力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明显提升了河南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人才,正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进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成为亿万中原儿女实现“中原梦”的第一要素。

1 自然科技人才推动河南科学发展

河南省自然科技人才自觉担当自主创新的先锋,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大力推动科研方法创新、学术观点创新和学科体系创新。瞄准发展前沿,拓展思维空间,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显著提高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人才成长带动自主创新。以解决工农业生产中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为重点,河南省积极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以企业为主体,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以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基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广大科技人才的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在工业领域,河南省科技人才先后研制出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我国最早的喷气纺机、大型轴承和第一台液压支架;在农业科研领域,河南省农业科研人才提出异地培育玉米自交系,开创了我国南北穿梭育种的先河;在信息产业领域,王永民教授发明的王码五笔字型被称为汉字信息化的革命。1991年HJD-04程控交换机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在重大工程领域,建筑结构用高强度钢板、钢化异型玻璃、“神七”出舱宇航服面窗等成果,相继应用在北京奥运会、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和项目中;在重大科技专项领域,河南省科技人才在全国率先解决了纯低温余热发电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制的多晶硅产业化、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大采高液压支架等实现了重大突破,输变电装备、电解铝、超硬材料、客车等重点产业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十一五”以来,河南省共有2 730多项科技成果取得省部级奖励,100余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其中4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进一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全国重要的多晶硅、超硬材料和电池等生产基地。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河南科技人才也已形成技术和市场优势。中科院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二九》,通过对“创新发展指数”等重要的综合考核标准进行定量分析,对我国内地各省区市科学发展能力进行总评估和总排序,河南位居前十。随着创新主体的不断壮大,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带动了全省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基础产业迅速发展。

人才集聚赢来观念更新、发展升级。一个个高层次科研和创业平台,成为一个个聚集人才、项目和资金的“聚宝盆”。河南省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在国内得到广泛认可的技术领军人才、领军后备人才,带动形成了一批创新团队,造就了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明显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思想道德素质过硬、学术技术水平领先、被业内广泛认可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一批由“两院”院士和其他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100余个杰出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带动形成了一支两万人左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目前,在豫两院院士达到17人,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248万多人,比2004年增长77%。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实现了零的突破。几百名各领域专家担任省管企业高级专家顾问,从省到市,都有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担任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参、顾问,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和高效益、高回报。特别是在2009年,河南省本土培养的首批“中原学者”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教授和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改平研究员,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增强郑州大学创建国家重点大学整体实力,确立河南省农业科技强省地位,进一步激励和引领了全省广大科技人才锐意进取、勇攀高峰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支撑产业成长。广大科技人才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明确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攻关,带动了相关领域生产技术水平整体提升。近几年,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实现重大突破,由郑煤机集团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大采高高可靠性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开发出世界最大采高7米的液压支架,并攻克了电液控制系统,不仅巩固和扩大了河南省煤矿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技术优势,而且提升了我国液压支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现同一块土地上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平均亩产超吨半粮(1 733.66千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华兰生物公司承担的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开发专项,已获得国家新药证书,有望形成近百亿元的市场份额。企业技术创新实力大幅提高,河南省依托企业科技人才申报的“粮食加工机械”、“兽用药品”和“高压输变电装备”等三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批准,占全国总数的九分之一。2010年申报的“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钎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浮法玻璃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成功入选新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名录。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通过“干中学”、“用中学”,培养带动企业技术工人素质稳步提升。如淮滨县的江淮造船工业园,大力发展造船业,园区内直接从事船舶生产的产业工人达5 500人,带动了原材料、电力、机械、轻工、商业、物流、社会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劳动就业机会2万个以上,为产业规模扩张与转型升级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2 社会科研人才聚力中原崛起

广大社会科研人才自觉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入阐释、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努力弘扬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人文精神,积极传播先进思想、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精神,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依据。

求实创新,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伟大事业提供理论支持。社会科研人才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这三大任务,用新视野观察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形成见解独到、阐述有理、指导有力的学术思想;精准创新重点,积极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学科体系;拓宽创新渠道,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兄弟省市开展形式多样的联系合作;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汲取国外前沿理论研究的精华,不断增强社科研究的前瞻性和时代性。一大批优秀理论人才、优秀出版人才和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以特聘专家制、高级雇员制、客座荣誉制、协议签约制、项目合作制和设立工作室等灵活形式,精品争奇斗艳、工作硕果累累、人才枝繁叶茂、事业茁壮成长,在理论创新、学科发展、决策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一批专业贡献突出、引领作用明显、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名家、文化大师,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用战略思维、世界眼光,深入研究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社会科研人才立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着眼点,对全省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迅速做出反应,围绕热点难点加强对策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破解“三农”难题、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发展开放型经济等问题,就河南可持续发展问题、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等,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密切关注全省工作大局,敏锐捕捉河南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并做出快速反应,进行深层次的应对性研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河南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河南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河南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研究”、“河南产业集群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河南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经济研究”、“建设和谐中原与推进三大文明建设‘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研究”、“培育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原旅游核心隆起带”等课题研究的建议;先后举办了“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理论研讨会”、“推进河南新农村建设”等学术活动,完成了《中原崛起的内涵与实证分析》、《河南省GDP翻两番的综合支持系统研究》、《河南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实现中原崛起的若干政策研究》、《破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六大矛盾研究》等课题,对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科学引领,大力弘扬河南人文精神。广大社会科研人才大力宣传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和“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新时期河南人精神,以创新为本,以创新为责、以创新为荣、学术研究不断闪耀创新创造的火花。正确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积极营造正面、向上、和谐、求进的社会氛围,动员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建设事业,在全社会形成了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的生动局面。有关专家深入机关、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背景、战略意义、战略重点、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等有关问题,为基层机关干部、社区市民、乡村农民、企业职工、学校师生进行宣讲解读,为广大干部群众认识中原经济区,切实增强建设中原经济区使命意识,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献策献力营造了良好氛围,达到多领域、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效果,受到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

3 人才助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和融合是新时代的特点和趋势,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与自然科技人才同样重要。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社会科学研究是创新的根本,是保持创新区域科学技术优势的源泉,是后发地区突破技术封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些大型的、结构复杂、靠相关单位的大协作进行研制或由多个分系统组成的项目,得益于自然科技人才与社会科学人才的协作配合,科学地验证新思路、新技术、新理论的可行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谋跨越求崛起,建小康富人民,兴河南强中原”,是中国梦在河南的具体目标,是一亿河南人民的“中原梦”,它恰如其分地记述和概括了河南人民创造幸福美好未来的奋斗历程,也十分准确地表达了河南人民不畏艰险面向未来的坚强意志和共同心声。新时期,河南省各级各类人才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抓住机遇,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大力开展项目对接活动,有效地实现了人才、企业、项目的有机结合,为产业集聚区等企事业单位和“三农”经济实体提供了人才、技术服务,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劳动过程的创新性和劳动成果的创造性,人才在较高程度上实现了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从而高效率地实现了自身价值,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决策咨询,努力为加快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宏伟事业的战略问题提供咨询建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梦的伟大征程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王宏源(1975.9-),男,硕士,副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所长,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

上一篇:见招拆招,对付宝宝的咬人功 下一篇:十款婚礼美酒幸福推荐